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何現代人看不見皇宮,皇宮都怎麼消失的?

陕西 61℃ 0
摘要: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多項城市建設工作都由皇家指導進行,漢武帝夢想長生,於是有了太液池的3座假山,分別象徵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3座仙山;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淵不耐暑熱,為了表示孝心,唐太宗命人勘定龍首原地形,著手建造永安宮。這是大明宮的前身。同樣是古老都城,為何北京的明清兩代皇宮保留,就比西安歷代皇宮保留完整度高呢?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未央、長樂、建章、大明、太極、興慶……強漢盛唐的歷史,這些古老的宮殿群,一一見證。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多項城市建設工作都由皇家指導進行,漢武帝夢想長生,於是有了太液池的3座假山,分別象徵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3座仙山;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淵不耐暑熱,為了表示孝心,唐太宗命人勘定龍首原地形,著手建造永安宮。

這是大明宮的前身。大明宮宮殿群坐北朝南,位於龍首原上,作為唐王朝的“三大內”,也就是三座主要皇宮之一,它看過的故事,比我們從史書上讀到的要精彩細緻許多。這也是為什麼,講述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母女傳奇的電視劇,會以《大明宮詞》作為劇名。

漢代都城名為“長安”,唐代都城也名為“長安”,但漢長安城與唐長安城並不完全重疊,大約可以龍首原為界,北邊為漢長安城,南邊為唐長安城。

很多人都覺得“長安”這個名字比現在的“西安”要好聽許多,遺憾長安之名成為歷史的過往,也遺憾那些史册上恢弘大氣的宮殿群消失無蹤。

其實,西安作為古都的歷史那麼長,皇宮遺址完全消失是沒有的,比如西安城西北10公里處高堡子村還留有漢代建章宮前殿遺址,西安市區還有隋唐長安城遺址,宮城南牆、北牆遺跡均有保留,但唐代那種“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氣勢,卻再也回不來了。

同樣是古老都城,為何北京的明清兩代皇宮保留,就比西安歷代皇宮保留完整度高呢?我們常說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除了隋唐漢朝外還有西周、秦、新莽、西晋、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其實光從朝代更替就能看出,歷史上西安這塊土地經歷的戰爭絕不會少。

唐朝建立於618年,是最後一個以西安(長安)為都城的王朝,唐朝初年的幾代帝王大家比較熟悉,開創貞觀之治的太宗,武周之後延續李家江山,創開元盛世的玄宗,包括武則天丈夫唐高宗,都比較有作為,後來的“小太宗”李忱,也擔起了唐朝中興的責任。

但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已經很難恢復到早期的盛世狀態,宦官幹政、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威脅中央……在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局面之中,長安的宮殿也接連遭了劫難,不是被這個毀,就是被那個拆,尤其以黃巢和朱溫這2個改變了唐朝命運的人物為主。

西元880年冬,起義軍首領黃巢在唐長安大明宮大朝正殿含元殿舉行登基大典,稱皇帝,在此之前,他進入長安城可謂是相當順利,當時在位的唐僖宗聽說叛軍逼近,慌亂中拋下文武百官跑去了鹹陽,而黃巢就威風凜凜在義軍簇擁下進入長安。

《新唐書》不僅把黃巢算到了“逆臣”一流,還對他進入長安時那種疑似得意忘形的架勢進行了細緻描述,“甲騎如流,輜重塞塗,千里絡繹不絕”。

但黃巢的起義畢竟有很多農民起義局限性,就和後來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差不多,本著“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的思維,在李克用打過來時,黃巢除了連夜撤離外還火燒了一部分宮殿,而在黃巢之後,朱溫也沒有閑著,他直接把皇帝搬去了洛陽。

這個不幸被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對象就是唐昭宗,迫於朱溫的武力,唐昭宗不敢說半個反對的字,朱溫不僅威脅皇帝,還本著就地取材的思維把長安城基建資料搬去洛陽,具體辦法就是拆毀長安城皇宮民居,讓木料順著水流飄去洛陽然後打撈起來繼續用。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記載:“帝因是上錶,堅請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從之。帝乃率諸道丁匠財力,同構洛陽官,不數月而成。”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也想過把都城設在長安,但經群臣勸阻,就放弃了。不僅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也對這塊自古就是帝王之都的寶地很有想法,還曾經派太子朱標去考察,無奈朱標考察完就英年早逝了,這讓朱元璋放弃了遷都念頭。

西元1402年,朱元璋第4子朱棣攻破金陵即位,這不僅意味著明王朝的皇位傳承將由小宗取代大宗,還意味著明朝的工程建設工作將“重北輕南”,因為朱棣重視武功,想拒遊牧民族於天子城池之外,個人也更喜歡當藩王時待在北邊那感覺,於是他著手把都城遷去北京。

清軍入關後,順治同樣定都北京,長安作為歷代王朝都城,從唐滅亡後(907年)到如今已歷經1千多年,遺跡遭到破壞不說,還不斷有新的房屋出現,一些舊皇宮遺址位於市區,要想大規模重建是非常困難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