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換諸葛亮能守住荊州嗎?諸葛亮加白起都守不住!
孫子曰:夫頓兵挫銳,屈力殫貨,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弗能善其後矣!
失荊州前後的事實,證明諸葛亮一不懂歷史二不懂軍事三不懂地理四不懂國際關係。
一不懂歷史,不懂得漢高祖的成功有不可複製的歷史條件,生搬硬套漢高祖“因益州以成帝業”的歷史。
二不懂軍事,不懂得以實力對比和地利得失而言,荊州必失夷陵必敗。
三不懂地理,不懂得益州之弊與荊州之利,因而重益州而輕荊州,更不知嚴防東吳。更可能他不是不懂,而是沒有守荊州的能力與信心。
四不懂國際關係,不懂得國家之間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敵友關係隨時可能轉變,更不知嚴防東吳。
孫權為什麼要奪荊州?
一是戰畧需要。
周瑜不是小說寫的那麼狹隘無能,他比諸葛亮强多了。當初周瑜的大戰略是奪荊州後奪益州,然後聯合馬超夾攻曹操。他真沒把劉備一班人放在眼裡。
二是地利需要。
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道: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複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荊州名士蒯越也曾建議劉錶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囙此,佔據江陵對於東吳具有以下戰畧意義:
1、可以抗曹——向北威脅乃至攻佔襄陽,進而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
2、可以保吳——全據長江之險,保障下游東吳的整個地區的安全。
3、可以爭天下——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漢中的基地,為日後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囙此,奪取江陵是孫權志在必得的事,劉備集團卻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不但沒有花時間精力去鞏固一分為三後動盪不安的荊州三郡,而且急匆匆將主力調往益州爭奪巴蜀、漢中。
既然奪取江陵是孫權志在必得的事,剩下的只是時機問題。
為什麼孫權會選擇那個時機奪取江陵?
分析清楚這個問題,就知道孫權集團比劉備集團高明得多!
孫權當初之所以暫停與劉備爭奪江陵,不是因為懼怕劉備的實力——曹操都打敗了,還會怕劉備?而是擔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擔心被曹操坐收漁人之利。當然,也有當時荊州人心傾向劉備的因素——畢竟劉備曾在荊州經營過,而且利用原荊州主人劉錶的繼承人劉琦。
孫權不要鷸蚌相爭,他要漁翁得利,他要選擇一個曹劉兩敗俱傷的時機出手,以免代價過高,也免產生後遺症——被對手乘己之危。
果然,幾年之後,曹劉為爭奪漢中大打出手,劉備雖然慘勝也是精疲力竭——後來為報奪荊州之仇必須準備兩年;而曹操在漢中戰敗後又被關羽水淹七軍,一度想遷都避關羽鋒芒,後在司馬懿建議下挑釁孫權奪荊州。
還有比這更好的時機嗎?
1.曹操不僅不會坐收漁人之利,而且主動助攻。
2.劉備精疲力竭無力抗擊,即使雙方反目惡鬥,也不會對東吳造成嚴重損失,使曹操有機可乘。
3.雙方因地利而擴大力量懸殊——即使劉備想傾盡全力救荊州,因為益州與荊州之間路途遙遠艱險,遠水難救近火,而且後勤補給難以持續。而東吳早已將主力調近荊州,在吳屬荊州四郡早已做足軍需儲備。
4..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荊州人心已經傾向東吳。
——在上述穩操勝券的基礎上,又通過驕敵誘降等策略,抓住關羽被調虎離山的最佳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荊州。
關羽是否輕敵大意,是否重視吳蜀同盟,其實改變不了孫權奪荊州的意志,也改變劉備不了失荊州的結局。
差別只是孫權奪荊州的代價大小而已!
在劉備精疲力竭遠水難救近火,而曹操聯手助攻,且荊州人心轉向的情况下,就算換諸葛亮加白起都守不住荊州!
後來,夷陵之戰損耗了劉備集團大部分精銳,進一步凸顯劉備集團軍事上的愚蠢——
事前不知道未雨綢繆,事後不顧一切飛蛾撲火——因為失去了荊州三郡,劉備軍隊在荊州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從益州提供後勤補給難以持續,這决定了劉備軍隊根本無法打持久戰——兵馬越多越容易彈盡糧絕,兵馬越少越容易被包圍全殲,除了撤退就是被擊敗。
附注:【糜芳作為劉備舅子加元老,曾拿二千名奴僕、賓客和大量金銀貨幣來資助劉備的軍隊。曹操曾錶麋竺為嬴郡太守,麋芳為彭城相,但是他們都沒有去上任,而是跟隨劉備來到荊州。糜芳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都沒叛變,為什麼在孫權奪荊州時叛變?就是因為荊州人心都傾向了東吳,他連軍需都無法滿足關羽的需要,他覺得再跟著劉備沒有前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