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奔襲乃兵家大忌,為何蒙古大軍卻能成功擊敗大理?

云南 91℃ 0
摘要:1234年,在宋蒙聯軍的打擊下,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即位僅僅一天的完顏承麟也死於亂軍之中,立國一百餘年、曾稱霸東亞地區的金國至此徹底滅亡。隨著共同敵人的消失,宋蒙的聯盟失去了基礎,戰爭已經難以避免,只缺乏一個時機。令人意外的是,先動手並不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而是被認為軟弱的南宋。蒙古大軍的野戰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蒙古大軍的南下,引起大理方面的警覺。

作者:瘋子李

1234年,在宋蒙聯軍的打擊下,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殺。即位僅僅一天的完顏承麟也死於亂軍之中,立國一百餘年、曾稱霸東亞地區的金國至此徹底滅亡。隨著共同敵人的消失,宋蒙的聯盟失去了基礎,戰爭已經難以避免,只缺乏一個時機。

令人意外的是,先動手並不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而是被認為軟弱的南宋。

早在金亡之前,南宋的部分有識之士就曾預言「金亡而中國之憂始大」。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南宋有人提出「守拒河關,收復三京(北宋汴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的主張,提出這一戰畧的是時任淮東制置使趙葵及其兄兩淮制置使趙範。時任南宋丞相的鄭清之支持了趙氏兄弟的構想,目的在於恢復黃河防線,為接下來的戰爭爭取一個有利態勢。

蒙古騎兵

憑心而論,收復三京的構想對於南宋來說,可能是最有利的方案。

蒙古大軍的野戰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决定金國最後命運的三峰山之戰中,蒙古在深入敵境,天氣惡劣的情况下也能逆風翻盤,全殲金軍十餘萬。金最後的主力被消滅,完顏彝等名將或被俘或被殺,金國滅亡已成定局。這樣恐怖的野戰能力,以步卒為主的南宋軍隊想要抵擋,依靠天險成功的幾率會更高。

問題是,當時的三京地區地區早不是北宋時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樣子了。蒙古人在南下過程中的殺戮與破壞,尤其是引黃河水破汴梁的行為,讓當地人口銳減,道路泥濘……宋軍的後勤運輸難於登天。

結果宋軍在收復三京後又不得不放弃,而且損失慘重。更可怕的是這次被後世稱之為「端平入洛」的軍事行動,不僅沒有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還給蒙古人提供了開戰的藉口。宋蒙戰爭全面打響。

和以往南北對陣的模式一樣,蒙古大軍兵分三路,全面伐宋。東線,大將阿術魯統帥,以張榮為先鋒,出河洛,重點進攻徐、邳。中線,窩闊台第三子闊出和諸王忽都禿、口溫不花及木華黎之孫塔思率領,出唐、鄧,重點進攻襄陽、樊城。西線,窩闊台次子闊端率軍重點進攻秦鞏、巴蜀。

雙方戰線,東起江淮,西至秦嶺、隴西,按照宋朝的行政區劃,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戰場:東路江淮戰場,介於長江、淮河之間;中路荊襄戰場,其焦點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大俠郭靖拼死力保的襄陽一線;西線四川戰場,又稱巴蜀戰場。

在之後幾年裏,蒙古軍隊優勢明顯。

西線。1235年,闊端迫降佔據鞏昌的金國舊將汪世顯,增强了實力。次年,蒙古攻破陽平關,打開了進入蜀地的通道。1236年到1240年的幾年間,西線蒙軍如入無人之地,宋軍接連戰敗。

中線,自嶽飛開始,南宋軍民歷時近百年經營的襄陽一帶,一度被蒙軍攻陷。

唯有東線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南宋軍隊與蒙古軍隊旗鼓相當,互有勝負。

當蒙古人有其自身的嚴重不足,那就是沒有穩定的權力交接體系。從1241年窩闊台汗去世,蒙古最高權力幾度變革,甚至一度出現汗比特空懸長達三年的尷尬場景。

窩闊台汗

直到1251年,在宗王拔都和大將兀良合台(成吉思汗四勇之一、長子西征蒙古軍主帥速不台之子)的支持下,拖雷長子蒙哥被推舉為蒙古第四任大汗。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蒙哥繼續堅持前幾代大汗的意志,繼續大規模對外擴張的步伐。

不過此後,南宋已經利用蒙古的內亂,在各個戰場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西線,接替孟珙的名將餘玠在調整軍隊的同時,構建了以釣魚城為代表的川東山城防禦體系,有效遏制了蒙古人的騎兵優勢。

中路,孟珙訓練新軍的行動成效明顯。荊襄一帶的宋軍總兵力接近13萬,且戰鬥力較强。更為關鍵的是,荊襄戰場實現了與巴蜀戰場的聯防。趁著這一段時間,孟工還發掘與培養了一批軍政人才,包括李庭芝、王登等人。長江中游的防禦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

孟珙畫像,他曾獨力支持南宋兩大戰場

東線作為臨近南宋京畿的要地,更是集中大量精銳。囙此,蒙宋戰爭一度陷入僵持。為了解决這一問題,蒙古人盯上另一個看似毫無關係的地方政權——大理。

其實早在成吉思汗時代,金國降將郭寶玉就曾經提出這樣的建議:「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在蒙宋戰爭相持不下的時候,蒙古決策層想起了這個建議。取西南,獲得當地少數民族人力物力,同時對南宋形成戰畧包抄。雖然存在一定風險,卻是破局的有效手段。

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武俠小說中的天龍寺原型就是崇聖寺

在確定這一戰畧後,蒙古高層開始行動起來了。1252年,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後來的元世祖)為主帥,大將兀良合台總督軍事,開始實施這一戰畧行動。1253年夏,忽必烈率軍駐紮六盤山,積蓄力量,準備遠征。這一年八月,忽必烈的蒙古大軍從臨洮兵分三路,開始南下。蒙古軍隊一路招降沿途部落,實力不斷增加。

蒙古大軍的南下,引起大理方面的警覺。掌握實權的大理相國高祥親自率領大軍沿金沙江佈防,高氏家族的高通則率軍駐紮會川(今四川會理)與南下的蒙古東路對峙。對於大理來說,這一佈局沒有什麼大問題,當年南詔國硬抗唐朝大軍也用的是相似的模式。

忽必烈

可是,這一佈局只能防禦四川方向的進攻!很快,兀良合台率領的西路軍便繞道到達了今天的麗江一帶,並取得了當地部落的支持。大理軍隊後路被抄,高祥只能率軍退回大理城,據城堅守。

十二月,忽必烈的中路軍包圍大理城,並於西路軍、東路軍實現會師。在蒙軍的强大攻勢下,大理城外的要點全部陷落,大理軍隊的反擊也被迅速擊潰。十五日,大理城陷落。國主段興智逃亡善闡(今昆明),相國高祥在逃亡途中被殺,蒙古軍隊迅速佔領大理除善闡之外的領土。

1254年春,忽必烈率軍北返。大將兀良合台繼續征服大理境內未歸順的部落。同年秋,兀良合台破善闡城,大理國主段興智被俘,被迫北上朝見蒙哥汗。就在段興智北上的這段時間,蒙古軍在阿術(兀良合台之子)的率領下收復今貴州西部及四川凉山等地。

蒙古遠征大理的行動,在傳統軍事看來,是一種近乎瘋狂的行為。大軍在遠離後方,不知路况的情况下遠征,一旦無法迅速取勝,就會陷入屯兵堅城、久攻不克的不利局面。這是歷代兵家所忌諱的,然而蒙古運氣好,取得了勝利。

雲南地區自唐玄宗開元年間,強勢地方政權割據一方的局面被打破,這為後來元朝設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此後數百年雲南的行政區域雖幾經變化,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版圖。

在當時,遠征大理的行動讓南宋的處境更加不利。宋軍在原有三條戰線壓力倍增的背景下,不得不面對一條新的戰線。幸運的是,數年後蒙哥汗在親征的路上,死於釣魚城下,蒙古再度爆發權力之爭。南宋獲得喘息的機會,重新調整了防禦體系,而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