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電影《大决戰之遼沈戰役》裏,當遼沈戰役爆發後,蔣委員長曾經3次來到瀋陽。
在遼沈戰役爆發之初的1948年10月3日,蔣委員長親自率領空軍司令周至柔、海軍司令桂永清、聯合勤務總司令郭懺等高級將領,乘坐”美齡”號專機飛到瀋陽,為東北“剿總”司令官衛立煌加油打氣。
這是蔣委員長第一次來到瀋陽。這時候,蔣委員長對衛立煌寄以厚望,
錦州遭到東北野戰軍圍攻危在旦夕時,1948年10月15日,蔣委員長乘坐飛機抵達瀋陽。東北“剿總”司令官衛立煌、東北“剿總”參謀長趙家驤前往機場迎接。衛立煌向蔣委員長行軍禮並握手:“您辛苦了!半個月之內您兩次親臨瀋陽。”
可是,蔣委員長見了衛立煌後,臉上全程黑線,不理不睬,只是問道:“杜聿明還有多長時間到達瀋陽啊?”
一邊的趙家驤趕緊回答:“已經從徐州起飛了。”
這是蔣委員長第二次到瀋陽,對待衛立煌的態度一落千丈,迥然不同。
1948年10月18日,東北野戰軍已經攻克了錦州,蔣委員長乘坐飛機再次來到瀋陽。這是他第三次到瀋陽。這一次,蔣委員長甚至都沒有下飛機,而是在飛機上召見東北“剿總”的高級將領。第一個召見的,竟然是東北“剿總”副司令官杜聿明,而非司令官衛立煌。
由此可見,此時在蔣委員長的心目中,衛立煌已經不存在了。有他不多,無他不少。
這前後巨大的反差,是什麼原因導致?
歸根結底就是:蔣委員長希望衛立煌派重兵離開瀋陽,增援錦州,在華北東進兵團的配合下,東西夾擊,一舉殲滅在錦州的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衛立煌卻不願意派兵增援錦州。相反,他希望將大部分兵力都收縮到瀋陽來,增强瀋陽的防備力量,與東北野戰軍打持久戰。
為此,衛立煌多次不聽號令,甚至還與前來傳達命令的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針鋒相對,劍拔弩張,氣氛一時搞得很是尷尬。
所以,當錦州的局勢變得非常惡化乃至於最終被東北野戰軍攻克後,蔣委員長會遷怒於衛立煌,以至於公開拿臉色給他看。不過,雖然蔣委員長對衛立煌非常不滿意,但始終沒有撤掉他的職務。
這是因為蔣委員長仁慈、寬懷嗎?當然不是。蔣委員長的詞典裏,壓根兒沒有這兩個詞。
一是對於國軍來說,自從進入1948年以後,東北地區就變成了一個“爛攤子”,非常棘手。蔣委員長非常器重的前任東北“剿總”司令官陳辭修,在這個“爛攤子”面前一籌莫展,被迫退出東北。衛立煌奉命出任東北“剿總”司令官,實屬臨危受命、從容赴難之舉。從道義的角度講,蔣委員長無法苛責衛立煌。
二是衛立煌雖然多次不聽蔣委員長的號令,但不管怎麼講,他和蔣委員長都是屬於工作層面上的分歧,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關係。而且,在國軍內部,持衛立煌相同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就連號稱“天子門生”的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都贊成衛立煌的觀點。在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奉命從瀋陽出發,前往錦州救援範漢傑,途中磨磨蹭蹭,猶豫不決,正是消極違抗蔣委員長的命令。從就事論事的角度講,蔣委員長並無將衛立煌撤掉職務的充足理由。
三是臨陣換將,本身就是兵家大忌。蔣委員長以黃埔軍校校長起家,半生軍戎生涯,熟讀各類兵書,當然懂得這個道理。蔣委員長撤掉衛立煌事小,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可這件事在整個東北戰場必將引起一場震盪,從而動搖軍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這樣的局面,是蔣委員長更不願意看到的。
四是就算蔣委員長撤掉衛立煌的職務,也沒有更好的人選。衛立煌參加過辛亥革命,在中山先生身邊擔任警衛團排長,資歷極老,威望極高;他又是“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得非常突出,被史迪威在回憶錄中評論為“國軍中最能幹的將領”。放眼看去,國軍中能與衛立煌相提並論的高級將領屈指可數;就算有,也已經在重要崗位上任職,難以調動。
當然,蔣委員長雖然沒有撤掉衛立煌的職務,但還是進行了人事安排。在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的當天,蔣委員長召見杜聿明,將他調任為東北“剿總”副司令官,駐地位於葫蘆島。從表面上看,杜聿明是衛立煌的副職,其實是代替衛立煌行使東北“剿總”司令官的職權。
以後,蔣委員長就繞過了衛立煌,直接對杜聿明發號施令。衛立煌被徹底架空,東北“剿總”司令官形同虛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