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博覽在山西|重兵把守下的貿易場

山西 100℃ 0
摘要:老營堡在偏關東80裏處、偏關河北岸,因為明代中期,蒙古瓦剌崛起,邊疆軍事突變,為防禦和抵抗蒙古人從北面丫角山進入或從西面而向山西南部深入,由明時任總兵杜忠建周長約五裏的老營堡,後又經三次擴建加固,最後到1536年,全部以實料包砌,並在此設守禦千戶所,成為“左控平魯,右接偏頭、陽方諸口,恃為耳目,最稱關鍵”的塞北金湯,成為明三關一帶最為重要的防禦軍事基地之一。

老營堡在偏關東80裏處、偏關河北岸,因為明代中期,蒙古瓦剌崛起,邊疆軍事突變,為防禦和抵抗蒙古人從北面丫角山進入或從西面而向山西南部深入,由明時任總兵杜忠建周長約五裏的老營堡,後又經三次擴建加固,最後到1536年,全部以實料包砌,並在此設守禦千戶所,成為“左控平魯,右接偏頭、陽方諸口,恃為耳目,最稱關鍵”的塞北金湯,成為明三關一帶最為重要的防禦軍事基地之一。

其時堡內有軍官、駐兵(守備營)、千戶所(後勤兵等)等4800餘名,再加上一些軍屬、廟學訓導等,城內居民達六七千人。直到清順治年間,清政府開始裁减駐軍,老營堡還駐兵有700餘人。

在明朝近百年的駐軍歷史上,老營堡有最顯要的軍事世家孫氏家族。他們原籍安徽,祖上大概是隨朱元璋打天下,後又跟著徐達北上,世代駐守於此,成為世襲百戶。孫傑因功授予老營正千戶,其子孫吳為武進士,任協守老營副總兵官。孫吳有膽有識,不僅大修城垣,而且還請建學校。在兩任山西巡撫的關注下,老營堡終於建起了廟學,城裡的軍人子弟們,不僅個個戰能上馬拉弓射箭,還在文墨的薰陶下懂明倫、尊君親、養和氣。

老營堡有東西南三個城門,上有三層城樓,在東南角上又有一個小南門,上亦有城樓,四角上有角樓。城外西北山頂上有西嶽廟,東山上有東嶽廟,山下有火神廟、城門正西有校城。城內有守備署、參將署、學署、文廟、城隍閣、真武廟等,南城門外,關河岸邊還建有藏經閣、樂樓、關帝廟等。每每說起這老營保的過去,仿佛一比特馳聘江湖的英雄沉浸在回憶之中,現在的聽眾無論如何都不相信這些發生在一個面前精神如此萎靡的老人身上。

明政府與蒙古“封貢通市”以後,老營堡作為小型貿易市場還曾興盛了一些年,甚至到清朝,駐紮在這裡的軍官,還在河邊擴場,興致勃勃地建設自己的駐所衙門。

來源: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