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檔案】戚家軍的實戰到底有多强?看看這場橫嶼島的戰鬥吧

福建 81℃ 0
摘要: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利用陸海協同奪取島嶼,是一種十分普遍的作戰樣式。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自水師產生後,其作戰樣式逐漸完善,配合陸上作戰成為水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可是,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次陸海協同奪島戰,卻是與眾不同的。這次戰鬥,其島嶼地形之奇特、登島路線之複雜、登島管道之新穎,古今罕見。這場戰鬥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奪取倭寇佔據的橫嶼島的戰鬥。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利用陸海協同奪取島嶼,是一種十分普遍的作戰樣式。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自水師產生後,其作戰樣式逐漸完善,配合陸上作戰成為水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可是,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次陸海協同奪島戰,卻是與眾不同的。這次戰鬥,其島嶼地形之奇特、登島路線之複雜、登島管道之新穎,古今罕見。特別是進攻一方準備之充分、作戰計畫之周密、作戰過程之精彩、作戰結果之完美,都堪稱古代戰爭史上的典範。這場戰鬥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奪取倭寇佔據的橫嶼島的戰鬥。

那麼,這場戰鬥是如何發生的呢?

《古聖賢像傳略》中的戚繼光畫像

奪取橫嶼島

“戚家軍”成立之後,其戰鬥力很快就得到了實戰的檢驗。在戚繼光的率領下,“戚家軍”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與入侵的倭寇進行了一系列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其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鬥發生在浙江台州。

《紀效新書》中的海滄船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朝廷重新部署浙江海防,把寧紹臺防區一分為二,設定了寧紹參將和臺金嚴參將,加上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設定的杭嘉湖參將和溫處參將,形成了浙直總兵統率下的四參將防守體制。戚繼光奉命充任臺金嚴參將,負責台州、金華、嚴州三府的防衛任務。這三府都是倭患的重災區,尤其是台州,頻繁受到倭寇的蹂躪。戚繼光到任後,除了繼續訓練“戚家軍”以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海防措施,包括提出設定兵備僉事建議、整頓衛所、加强水師建設、增設瞭望和偵察報警設施等。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出動數百艘戰船一兩萬人,湧向浙江的象山、奉化、寧海、里安、樂清等縣。其中有五十餘艘戰船二千餘人集中於寧波、紹興等地外海,等待時機登入。戚繼光獲悉這一情況後,於四月十二日率領舟師主動出海巡邏,尋敵作戰。但倭寇十分狡猾,見寧波、紹興等地早有準備,便轉向奉化的西鳳登入,當晚進至寧海一帶,大肆劫掠,企圖吸引官軍主力,趁機侵犯台州。寧海屬台州管轄,是戚繼光的防區,於是他把兵力分別部署於寧海、台州和海門。其中寧海是倭寇兵力集中的地方,戚繼光親自率領主力駐守寧海,倭寇見台州兵力相對薄弱,便調集近萬兵力,分多路向台州包抄。戚繼光聞訊後,立刻率領“戚家軍”趕往台州,與其他官軍配合,在台州週邊的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與倭寇展開了一系列激烈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戚繼光採取襲擊、設伏、佯攻、追擊、水陸夾擊等多種戰法,連戰連勝,取得了“台州大捷”。尤其長沙一戰,充分體現了戚繼光陸海協同戰法的威力。五月十七日,兩千多名倭寇分乘十八艘大船在長沙灣(屬永嘉縣)登岸,砍伐竹木,建造房屋,準備永久性佔據。此時,戚繼光率大軍已回到新河,他得報後立刻分派人馬從海上和陸上同時會攻倭寇。陸上部署了四路大軍,對長沙灣展開圍攻。海上部署分為三路:一路遠距離邀擊,一路近距離截斷逃跑倭寇的去路,一路來回逡巡。這樣,就把水師戰船和火器的功能全部發揮出來了。五月二十日淩晨戰鬥打響,“戚家軍”在陸上發起猛烈進攻,果然如戚繼光所料,倭寇猝不及防,招架不住,紛紛奪船往海上逃,“戚家軍”水師先是用佛郎機、鳥嘴銃、虎蹲炮等火器遠距離射擊,等倭船靠近後,又發揮福船和海滄船高大、堅固的優勢,撞擊倭船。恰在此時,海上又起了大風,倭船經不起顛簸,有的沉了,有的被“戚家軍”繳獲,僅繳獲的船隻就有十一艘。當天夜裡,僥倖出逃的三百多名倭寇不敢回營,駕駛十艘船逃往海上,也被“戚家軍”水師殲滅。長沙之戰,僅“戚家軍”在海上消滅的倭寇就有近四百人。

《紀效新書》中的蒼船

台州大捷,“戚家軍”以三千精銳擊潰倭寇兩萬之眾,使浙江倭患形勢大為改觀。倭寇把戚繼光稱為“戚老虎”,聽到這三個字便聞風喪膽,殘餘紛紛逃離浙江,聚集福建。福建原本也是倭患的重災區,浙海倭寇殘餘南下福建,使這裡的倭患形勢更加嚴峻。這種情況下,越戰越勇的“戚家軍”又奉命挺進福建,戚繼光面臨著新的更加嚴酷的鬥爭形勢。然而,剛剛進入福建,“戚家軍”在戚繼光的率領下就創造了輝煌戰績,打了一場堪稱海上傳奇的奪島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沿海的倭患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從福建北部的福寧(今福建省霞浦縣)到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沿海千里盡為賊窟,官軍歷年坐守,竟莫敢進閩”(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三)。被倭寇為害的幾年中,這一帶人口銳減,一片荒凉和敗落。戚繼光在後來用了“千里蕭條”四個字描述這裡的境况,可以想像當地百姓之苦。福建巡撫遊震向朝廷告急,嘉靖皇帝指名道姓,飭令胡宗憲派戚繼光前往剿滅倭寇。胡宗憲派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六千人,派督府中軍都司戴沖霄率兵一千六百人,以副使王春澤為護軍,前往福建剿寇。

戚繼光在浙江沒有仗打,早就手心癢癢。他說,“戚家軍”為消滅倭寇而生,怎能不到倭患最嚴重的地方去作戰呢?嘉靖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戚繼光率領水陸大軍從浙江溫州入海,乘戰船一路南下,於二十五日到達浙江平陽。二十六日,他將水陸軍分開,陸軍登陸後由陸路進入福建,水師在都司張漢率領下繼續南下進入福建。三十日,“戚家軍”到達福寧,福建監軍副使汪道昆前來迎接,水師都司張漢也前來會合。第二天,汪道昆召集浙江、福建兩地的文武官員在福寧召開聯合作戰會議,福建方面的官員在會上介紹了倭寇的情况。戚繼光瞭解到,福建沿海有兩個重要的倭寇老巢,一個在寧德的橫嶼,一個在福清的峰頭,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尤其是橫嶼據點,是倭寇最為有力的支撐點,雖然人數不多,只有一千多“真倭”,但他們憑藉有利地形,把方圓幾百裏內變成大片無人區,成為倭寇的天下。據戚繼光年譜記載:“寧德一路,上下三百餘裏,三年渺絕人踪,縣治久為倭廢。”(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三)在這三年中,寧德縣城已經變成一片廢墟,百姓的苦難難以言錶。正如時人描述的那樣:“廢屋樑空無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狀況呢?除了福建衛所制度的衰落以外,橫嶼的地理位置也很關鍵。

《紀效新書》中的飛天噴筒

橫嶼是三都澳中的一個小島(今已因填海造田而成為陸地),位於寧德東北二十裏處,雖說是島嶼,但卻以淺灘與陸地相連。這段淺灘長五裡路,漲潮時被淹沒在水下,落潮時露出水面,並且這五裏淺灘全是淤泥。陸軍要從陸地上登上橫嶼,必須利用落漲潮的時差,跋涉走過五裡路的淤泥才能上島。下島時,必須等待下一次落潮,再涉過五裏淤泥。眾所周知,海水漲落潮每天有兩次,相隔十二個多小時。海水每次落到底的時候,正常情况下,淺灘露出水面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三個小時。這就意味著,要登上橫嶼,必須在三個小時之內涉過五裏泥灘,否則就會被大海吞沒。一旦上島,要過十二小時才能下島。如果採用水師近距離攻擊,戰船極容易擱淺,無法登陸。

依據這一地理條件,倭寇這一千多人盤踞在橫嶼上,有恃無恐。他們在島上建築了營房,四面設定了柵欄,在山上用木頭搭建了城樓,自以為易守難攻,橫行無忌。福建官軍幾次攻打橫嶼,不是中途返回,就是上島後全軍覆沒,後來再也無人敢涉足這塊危險之地,倭寇也就越來越猖獗,造成了附近大片區域的悲凉景象。

面對這樣的情况,浙江、福建兩省的文武官員在聯合作戰會議上都猶豫不決,不知該從哪裡開始剿倭,反復討論也沒有結果。戚繼光見眾人拿不定主意,便表示,“戚家軍”來到福建,就是為了消滅倭寇,如果橫嶼這樣的倭寇大本營攻不破的話,倭寇就難以從根本上消滅,也就對不起福建群眾。囙此,戚繼光把率領“戚家軍”攻打橫嶼作為了入閩的第一仗。

戚繼光的决定令在場文武官員無比震驚:立足未穩,人生地不熟,一上來就要打一場硬仗,這能行嗎?可接下來戚繼光擬定的作戰部署,逐漸打消了眾人的顧慮。戚繼光把這場戰鬥定性為陸海協同作戰,他部署福建各部隊盯住福清方向的倭寇,防止敵人增援;令戴沖霄的一千六百人負責“戚家軍”的後翼安全,由“戚家軍”擔負攻島任務:水師部隊部署於橫嶼南側應援,陸軍部隊則從正面發起進攻。這真是一個周密、大膽,而又充滿懸念的作戰計畫。

為了實現作戰計畫,戚繼光從八月初四到八月初七,利用四天時間把部隊推進到寧德附近,並進行了一系列戰前準備。

第一,爭取當地群眾。橫嶼對面的張灣有很多群眾由於種種原因而依附於倭寇,戚繼光派人四處張貼告示,言明只要改邪歸正,既往不咎,有許多群眾主動來向戚繼光請罪。倭寇派來兩名當地奸細李十板、張十一假投降,以探聽“戚家軍”的虛實,被戚繼光識破。戚繼光警告他們,只要具結贖罪,可以不殺,並集合官弁焚香發誓:“是類初則為倭所協,後隨導倭為賊,罪本不赦。而原為我之赤子,迫於無救,以至於此。今願减己壽以全眾命,决不妄肆誅戮。”(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三)兩位奸細大為感動,表示願意為“戚家軍”效命。後來這兩位奸細當了“戚家軍”進攻橫嶼的嚮導。第二,細化作戰方案。戚繼光對“戚家軍”各部誰打先鋒,誰來斷後,誰為預備隊,誰負責截斷倭寇退路,水師部隊在什麼時機發起進攻等,一一作了部署。第三,準備涉灘稻草。為了不使阿兵哥陷於淤泥之中,戚繼光讓每位登島阿兵哥背上一捆稻草,涉灘時鋪在淤泥上。

《紀效新書》中的開浪船

一切準備妥當,戚繼光把進攻橫嶼的日期選定在八月初八白天落潮之時。雖然這天是一月中海潮最小的時候,但民間有“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的說法,露出海面的淺灘足以讓“戚家軍”登上橫嶼。這天淩晨,戚繼光和戴沖霄各帶部隊,兵分兩路向橫嶼進發。戴沖宵部以李十板為嚮導,由山東鋪向橫嶼開進;戚繼光率王如龍、吳惟忠等部以張十一為嚮導,由蘭田渡向橫嶼挺近。上午八點鐘,“戚家軍”到達海邊,此時正是滿潮的時候,面對茫茫大海,戚繼光召集即將率隊衝鋒的幾比特把總開會,做了最後一次動員。他說:“今日的最低潮是下午一時,下午三時以後淺灘就會被淹沒,你們將沒有退路,在這之前必須把倭寇全部消滅。如果你們沒有徹底消滅倭寇的决心和膽量,就不要涉此泥灘,我不能讓你們去送死。”把總們群情激奮,堅定地說:“我們不遠千里而來,就為消滅倭寇,現在倭寇就在眼前,我們决不會怯懦。”戚繼光最後說:“我給你們擂鼓,聽我的鼓點前進。”

兩個多小時後,當淺灘露出海面時,“戚家軍”採用分小隊以“鴛鴦陣”隊形出發了。戰士們身上充滿了殺敵的力量,堅定地向前邁進。他們一邊行進,一邊把稻草填入淤泥。這泥灘還真是難走,深深淺淺,深的地方要將衣服提起一尺多高。行走了一個多小時,戰士們體力有所下降,正在這時,他們突然聽到了隆隆的戰鼓聲,是統帥戚繼光親自擂響了戰鼓,戰士們聽到這鼓聲,身上又迸發出無窮的力量。他們整理好“鴛鴦陣”,繼續前進。行進了一百步之後,戰鼓突然停止,大家明白,這是戚繼光發出的休息訊號,戰士們原地休息片刻。不一會,戰鼓再次響起,戰士們一躍而起,繼續前進。就這樣,他們經過幾次休息,幾次躍進,便到達了島岸。

《紀效新書》中的鴛鴦陣

橫嶼上的倭寇早就聽到了戰鼓聲,也看到了跋涉而來的“戚家軍”。可是這些狂妄的強盜不慌不忙,他們認為這些官兵又是來送死的,走不到半途就會精疲力竭,要麼被海水吞沒,要麼上岸後被斬殺。當然,倭寇也作了充分準備,他們以一部在山下南麓擺開陣勢,準備迎接上岸官兵;主力則撤到山上,防守木城。正在此時,炮聲突然響起,炮彈落到岸邊和倭寇的營寨中,引起了大火。原來這是張漢率領的水師按照約定以火力進行支援,戰船上配備的佛郎機、虎蹲炮、火箭等火器紛紛發射,發揮了火器的優勢。倭寇陣形頃刻被打亂,此時,“戚家軍”也到了岸邊,他們高喊著沖上岸,按照部署兵分三路:一路沖向山下敵陣;一路直奔倭寇山上木城;一路繞到倭寇後面包抄。頓時,山上山下喊聲震天,激戰遍佈每一個角落。在後方率領預備隊的是把總王如龍,這位來自義烏的年輕人在過去的剿倭戰鬥中屢立戰功,他聽到島上的喊殺聲,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强烈要求上島,戚繼光同意了。王如龍率領所部沖上“稻草路”,不一會兒就到達橫嶼,投入了戰鬥。

倭寇雖然拼死抵抗,但他們哪裡是“戚家軍”的對手,紛紛逃竄,有的被殺,有的跳海。跳海的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斬殺。山上的木城也被“戚家軍”放火燒毀了。戰鬥持續到下午兩點左右結束。這個倭寇盤踞了三年之久的頑固據點,就這樣在“戚家軍”的英勇戰鬥中灰飛煙滅了。此時潮水還沒有漲滿,“稻草路”依然清晰可見。“戚家軍”經過短暫的打掃戰場,便押著俘虜和被救的沿海群眾,踏上了返程。等他們全部回到陸地的時候,身後的“稻草路”也被淹沒在大海之中,他們比預定的返回時間提前了一個潮水週期。

這是一場圓滿的戰鬥,“戚家軍”以犧牲十三人、輕傷若干人的代價,換取了全殲倭寇的戰果。共生擒倭寇二十九人,斬殺三百四十八人,燒死、淹死的有六百多人,水師在海中斬殺的不計其數,並且救回被倭寇擄上橫嶼的群眾八百多人。(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三)

橫嶼之戰後,“戚家軍”又消滅了福清的倭寇,倭寇在福建兩個最大、最頑固的大本營都被拔除了,福建沿海百姓又回歸了正常生活。為了紀念戚繼光的功績,當地百姓後來為他建造了“戚公祠”,祠記中稱頌:“橫嶼之賊窠據者二年,公以至之二日,一鼓而盡殲之。即念九日兵抵福清,福清之賊窠徙興、泉之間者三年,公以至之四日,一鼓而殲其半……公千里赴敵,不一月連破二大窠,何其神哉!”(乾隆《福清縣志》卷十一)

十月初一,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返回浙江。在這之後,“戚家軍”在戚繼光的率領下又轉戰於東南沿海,創造了若干輝煌戰績。後來,“戚家軍”又被調往北方防禦京畿,依然是一支勁旅。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戚繼光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戚繼光不愧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創造了反侵略戰爭史上的奇迹,時人評估說:“要以為丈人,為司命,為社稷之衛,為不二心之臣,則戚少保其人當世無兩。”(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九)戚繼光還留下了兩部極具軍事價值的兵書:《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戚家軍”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抗倭鬥爭,消滅了為害多年的倭寇勢力,保衛了沿海家園,向世界證明了:在中國人民面前,沒有不可戰勝的敵人。戚繼光抗倭還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啟示:作為沿海大國,和平時期必須高度重視海防建設,只要我們增强全民族的海防意識和海權觀念,加緊建設世界一流的海上力量,任何強敵都不敢輕易發動侵略戰爭。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End·

責任編輯丨林若男

值班主任丨林煥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