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包頭魚“遊”出富裕之路

内蒙古 84℃ 0
摘要:庫水澄清,波光蕩漾,珊溪水庫兩岸群山連綿,草木掩翠。隨著珊溪水庫捕撈隊隊長老錢的一聲呐喊,在6名隊員熟練配合下,不過十來分鐘,一網2000多斤重的包頭魚(鱅魚)便從水庫上打上來,一條條在網中鮮活跳躍(見圖)。據悉,自2018年起,珊溪水庫的漁業經營收益中每年撥出不低於220萬元用於支持庫區周邊85個經濟薄弱村集體建設,如今已經是第三年了。

庫水澄清,波光蕩漾,珊溪水庫兩岸群山連綿,草木掩翠。“捕魚了!”隨著珊溪水庫捕撈隊隊長老錢的一聲呐喊,在6名隊員熟練配合下,不過十來分鐘,一網2000多斤重的包頭魚(鱅魚)便從水庫上打上來,一條條在網中鮮活跳躍(見圖)。

據悉,自2018年起,珊溪水庫的漁業經營收益中每年撥出不低於220萬元用於支持庫區周邊85個經濟薄弱村集體建設,如今已經是第三年了。

構建魚水生態

走出“綠水青山”致富路

“珊溪水庫的包頭魚頭大身瘦,肉質鮮嫩,常客多,我當初就是看好它有潜力,才轉行做這個的。”在珊溪鎮農貿市場裏,有一家“珊溪包頭魚”直營店,這是整個鎮上唯一一家水庫包頭魚的經營店,老闆林加昌一邊收拾魚頭,一邊介紹。

林加昌是文成人,原先是做水產品批發的,在知道水庫放出特許經營許可證,就去招投標,這一做已經做了3年。他說,一開始珊溪魚頭的名氣沒有打出來,生意一般,而如今,他一個門店一天能出售100斤魚。“你看,我現在宰殺的魚就是要送到車站,給平陽的遊客帶回去。”他介紹,如今除了本地人來買之外,還有杭州、寧波等都市以及福建、江蘇等省的客人慕名來購買。

“我們文成是有名的僑鄉,這幾年歸來的華僑,回來的基本都會來嘗一口鮮,年底的生意更好。”林加昌說,今年的魚品質越來越好,大魚還需要預訂。

為什麼說魚越捕越大呢?近日,市公用集團珊溪水庫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順利通過專家評審。經評估,自2017年珊溪水庫實施保水漁業模式以來,庫區現有魚類已達37種,共分5目11科30屬,較2017年新增2種,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生態系統趨於完善,已初步建立了水庫鰱鱅魚生產名額與水庫水質的關係曲線。

現時,珊溪水庫水質持續改善和提升,珊溪大壩前水質穩定在地表I類,珊溪水庫全水域3533公頃600噸鰱鱅魚已一次性順利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成功創建省級高品質綠色科技示範基地。

“好水養出好魚。”市公用集團水保分公司總經理潘三林提到,珊溪水庫通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走出了一條庫區居民的致富之路。

每年安排“分紅”220萬

“補貼”85個經濟薄弱村

“每年我們將從漁業收益中安排220萬元用於支持珊溪水庫周邊85個經濟薄弱村集體建設。”潘三林說,自2018年起該公司累計捕撈量約68萬斤,銷售量51萬斤,銷售收入682萬元,銷售收入逐年遞增。

記者從珊溪鎮鎮政府瞭解到,該鎮每年能從漁業收益中得到55萬元分紅,分發到8個村,不少村將這筆補貼注入基礎建設中,其中街頭村三年共分得16.8萬元。

“接下去很快就到重陽節,我們開始著手準備今年的‘孝順子孫’評選。”該村副村主任王秋紅介紹,街頭村是有名的孝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年評選“孝順子孫獎”,30年時間,已經成為當地的傳統與新風尚。

王秋紅介紹,街頭村總人口2800多人,若是將漁業分紅挨家挨戶分到每一戶手上,則一戶只有幾百塊,經村民代表們共同商議,决定將這筆錢作為集體收入來源,投入文化禮堂建設中。

街頭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店面出租、山林承包等,年收入約280萬元,再加上鄉賢的資助。2020年,總投資約300萬元的文化禮堂開館,館內建設有留守兒童之家、黨群服務中心、避灾點等多個設施。

“除了‘孝順子孫’的評選外,我們還為老年人慶賀金婚銀婚,為留守兒童上課,還有民間樂團表演等。”王秋紅說,自開館以來,文化禮堂已經成了當地村民最喜歡的場所。

珊溪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將這筆漁業分紅用到基礎建設中的不僅僅有街頭村,還有街尾村、富强新村等,各村切實將錢用到了“刀刃”,既新增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提高了庫區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每天供應3000斤以上活魚

助力庫區村民收入共增

自市公用集團水保分公司經營保水漁業以來,已組建專業的成魚捕撈和銷售隊伍,配寘24萬斤暫養網箱,可滿足每天3000~5000斤的活魚供應。

潘三林提到,現時已建立起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實現線上溫州市區全覆蓋,線下形成市內三區覆蓋,在甌海、龍灣、鹿城等地增設了授牌品魚館,進一步推動珊溪水庫有機魚品牌的推廣。

除了漁業收益的220萬元之外,市公用集團水保分公司還積極為庫區周邊村民提供漁業捕撈、生態暫養、病害防治等技術培訓,共推庫周山區淡水養殖業科學發展。

他們與屬地政府加强合作,通過共同舉辦鳥人飛行大賽、包頭魚烹飪比賽等,帶動旅遊產業發展。

近期,珊溪水庫保水漁業模式已在文成縣高二電水庫試點實施,累計放流鰱、鱅等魚苗1萬餘尾,水源地防護設施同步施工,預計一年可以新增成魚捕撈量5萬斤以上,將有效帶動庫周村莊完善基礎設施,助力村民收入共增。

□晚報記者傅芳芳/文李立/攝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