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史料中關於紅寺堡的記載十分缺乏,紅寺堡的歷史一直不被人們熟知,為了打通紅寺堡的歷史文脈,尋找到紅寺堡的歷史淵源,2009年3月3日,紅寺堡開發區工委宣傳部邀請寧夏歷史、考古、文化諸方面專家學者二十餘人,召開了紅寺堡開發區歷史文化研座談會,對紅寺堡開發區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專題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對於“紅寺堡”命名及由來,形成了一些觀點。
寧夏大學歷史系教授白述禮先生通過對相關資料的考證,初步認為:紅寺堡命名源於“紅寺”,可能是在明代建設“紅寺堡”的時候,選址“紅富寺”的旁邊,依照“紅富寺”的名字把新建的堡子命名為“紅寺堡”。紅寺堡開發區文廣中心常剛衕誌在實地走訪紅寺堡當地原住居民,並查閱相關文獻後推測“紅寺堡”一名的由來是和它旁邊的寺院有關。早在宋元時期,紅寺堡古城周圍就有七十二座寺廟,“紅富寺”是其中之一。寺內有佛殿、三清殿、玉皇閣、天王殿、菩薩殿、藥王殿、文宮、三官、山神土地、龍王等廟寺,有戲樓、花園等建築物,香烟嫋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紅富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損毀,近年來重新建設,改名為“弘佛寺”,據現存文獻記載,紅富寺確切位置就在紅寺堡古城的旁邊。在考證紅寺堡古城遺址的時候,工作人員在遺址東側發現幾個大型建築土臺,在其中一個土臺的下麵出土了兩個泥塑的佛頭;在古城西北方向的一個小山包上還發現了一處土窑洞,窑洞的牆上仍殘留部分彩繪,當地老農說這是藥王洞,據說以前這裡有很多座廟宇,香火很盛,來往的人很多。
關於紅寺堡的建堡歷史,目前有以下說法。
西夏說。寧夏文物考古所的牛達生研究員認為,根據紅寺堡的考古新發現,紅寺堡古城的歷史應該更為久遠。在紅寺堡北部的水泉村發現了漢墓、紅寺堡南部青山堡子發現了西夏墓葬、紅寺堡鎮西北部的一個工地上出土了一批西夏前期的錢幣,這批錢幣重約幾百斤,其中有漢代的“半兩”“五銖”,唐代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五代後周的“周元通寶”,十國前蜀的“天漢元寶”“乾德元寶”“鹹康元寶”等。數量最多的是北宋錢,還有數枚珍貴的西夏文“大安寶錢”。2009年部分專家學者在對紅寺堡古城遺址考察時發現一些帶有黑釉、褐釉、白釉的碗、盤殘片,經鑒定,屬於西夏瓷,囙此,他認為:“這表明最晚在漢代,紅寺堡地區就有村落,人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進行生產活動。”根據紅寺堡古城附近發現西夏錢幣窖藏和西夏瓷片的資訊,他進一步推斷:“紅寺堡古城極有可能在西夏時期就已存在,明代只是在荒廢和破爛的舊城基礎上重建了紅寺堡。”
明朝說。白述禮教授在《嘉靖寧夏新志》中發現有這樣一條重要資料,即寧夏鎮人張嘉謨所撰《帥府題名碑》中關於李祥將軍的一條記載:“我朝受命是方者·····能有所建垂,此又不可以尋常論矣。如勇敢而成功紅寺者,李祥。”這是一段紅寺堡城建成前兩年發生的戰事,具體為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指揮使仇鉞在紅寺堡附近成功切斷套部小王子劫掠固原歸路,擊敗小王子。又據《朔方道志·鎮戎縣》中的一段記載:“附舊志所載圮廢公所:紅寺、韋州等各有倉,今皆廢。”這些記載說明:在正德二年(1507年)創築第一座紅寺堡古城以前的弘治年間,已經存在“紅寺”的相關文字記載。紅寺堡是“正德二年(1507年),總制、右都禦史楊一清奏委指揮鄭廉築之”。楊一清是紅寺堡古城堡的創建者,是他上奏正德皇帝,請求建築了紅寺堡古城。楊一清創建的古城遺址,位於今天紅寺堡開發區西南新莊集鄉南的舊寺堡子村,所以紅寺堡古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2009年3月27日,白述禮、楊森翔、孫生玉、魯人勇等專家在羅山西側、徐冰水東北方向的舊寺堡子村考察後,一致認為:位於紅寺堡開發區東南、徐冰水東北、羅山西側脚下的舊寺堡子村的古城遺址,與文獻記載和明代皇明九邊考圖的標記完全一致。囙此,這座古城遺址應該就是正德二年(1507年)楊一清、鄭廉創築的紅寺堡屯軍古城。這座古城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廢棄。新紅寺堡建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大地震,總共存在了24年。
相信,隨著文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紅寺堡的過往將會不斷被揭示。紅寺堡,這個曾經繁榮的地方,一定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裏創造無愧於時代的驕人業績。
來源:《共產黨人》雜誌强國號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