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紅色旅遊持續升溫,在新疆多個紅色旅遊景區的參觀人數,不斷上漲重繪。
然而有些人認為,新疆紅色旅遊景點太少,只有解放大西北的西路軍這類的兵團紅色旅遊,卻不知道這些年新疆圍繞文旅,打造“文化潤疆”和“旅遊興疆”工程。如果你想瞭解一下新疆,重溫紅色歷史,近距離感受新疆的發展變遷,讓小U帶你瞭解一下吧。
可哥托海
可哥托海蒙語意為“藍色的河灣”,哈薩克意涵是“綠色叢林“,這裡是一座因稀有金屬礦而聞名於世的礦山小城,並且以舉世罕見的”地質礦產博物館“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外地質學者心目中的“麥加”
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發可哥托海稀有金屬礦時,小鎮聚集了來自祖國各地的4萬餘人,而且前蘇聯專家帶來了先進的設備,蓋起了俄式風格的樓房,可哥托海成為當時新疆物質、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
陳列館裏有一張三號礦脈未經開採時的黑白照片,它的表面有一個高出地表數百米的輝長岩柱狀山體,那時在大型挖掘和運輸機械設備還未出現的過去年代裏,我國的礦業工作者幾乎完全靠人力畜力,用幾十年時間挖出了一座世紀大坑。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來到三號礦脈附近,向下俯視時心裡會有一種難言的震顫。這個大坑不是隕石撞地球的瞬間產物,而是當地工人用笨重的挖土機生生刨出來,三號礦坑更是與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正是這個坑,在上世紀60年代為國家償還了前蘇聯47%的債務。當時,這裡雲集了中國和前蘇聯的眾多高級科學家,中蘇交惡後,蘇聯專家撤走,點名要用這個礦坑的礦產還債。
也就是這個坑,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弹、氫彈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勳,不僅為中國第一顆核彈提供了必須的稀有金屬,而且更為核彈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太事業的科技開發打下基礎。
在成功爆炸核彈之後,國防科工委向礦區專發了一份賀電和感謝信,直到沉寂多年才公之於眾,被眾人所知曉。包括後來的“神舟”系列航太工程,所用資料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這個礦坑,這個大坑,專家稱之為共和國的功勳礦,見證了共和國建設者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過往。
獨庫公路博物館
獨庫公路五分之一的地段處於高山永凍層,三分之一是懸崖絕壁,翻越了四個常年積雪的雪山,其駕駛難度極大,這裡的沿途風景只能用神奇來形容,更是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縱貫天山脊樑的景觀大道”。
這條公路全長561公里,是築路官兵硬生生地在黃羊都望而卻步的達阪上鑿通了隧道、修建了通途,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鑄就的一條名副其實的英雄之路。為了修築這條天路,共有168比特築路官兵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們中,年齡最大的31歲,最小的16歲。
為了徵集到更多與獨庫公路有關的文物,工作人員奔赴27個都市,累計行程數萬公里,採訪築路老兵及當年歷史見證者兩百餘人次,徵集到實物一千餘件、文獻資料一千餘件(套)。用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文旅局負責的人原話介紹說:“我們建獨庫公路博物館就是要讓後人記住這段艱苦歲月,緬懷先烈。博物館不僅展現獨庫公路的修建歷史,還將獨庫公路大數據平臺、沿線旅遊風景、推薦線路、服務設施以及宣導生態環保遊等納入其中,未來我們將把獨庫公路博物館打造成全疆乃至全國的紅色教育基地。“
博物館不僅體現鑄路歷史,還體現了當年老兵的人文情懷,在廣東有一比特築路老兵叫陳衛星,左脚的5個脚趾全部截肢,回鄉後一直靠務農維持生計,生活一度十分困窘。有採訪問他,為什麼從來不向組織提要求?陳衛星淡淡地回答:“我的戰友們都犧牲了,我還活著,我還能提什麼要求?我現在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因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我們,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看到獨庫公路博物館,我們這些築路者都感到兵沒白當,路沒白修,讓我們這些退役軍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尊崇!”
獨山子石化展覽館
獨山子地名來源於區境內的獨山,獨山呈東西走向“一”字形,因不與其它山體相連,獨立於戈壁中而得名。在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中,稱獨山子為“瑪依塔克”和“瑪依套”,意思是“油山”,自發現石油礦藏以來,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獨山子展覽(博物)館是一座俄式風格的建築,館內介紹了上世紀30年代那個艱苦的歲月裏,物質極為匱乏的年代,獨山子石油人在茫茫戈壁灘上找油、採油、輸油、煉油的過程,他們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將石油產品輸送到全國各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已經進入了2020年,但那個年代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
“在新中國建設遇到缺乏資源和地質人才的困境時,將門之女楊拯陸以大無畏的精神和飽滿的熱情前往準噶爾盆地,投身石油地質勘探工作,報效祖國,最後壯烈犧牲,在獨山子石油地質勘探史上譜寫了一曲壯歌……”陳楊說,“楊拯陸的故事在獨山子廣為流傳,她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獨山子人砥礪前行。”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石河子軍墾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一家軍墾博物館,陳列了100餘件軍墾戰士當年使用的各種農具、穿著的各種衣物和使用的各種生活用品,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王震將軍“白雪罩祁連,烏雲蓋山巔,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的豪情壯志,感受到女知青“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的無私奉獻,也感受到“八千湘女進邊疆”那青春燃燒的歲月。
登上二樓展廳,看著展廊裏陳列的那一件件已經被歲月侵蝕的、讓人感到心疼的老物件,展示著軍墾人艱辛的墾荒史和創業史,馬燈,烏拉播種機,烏拉扒犁,還有那一件有著296塊補丁的短皮大衣,我很難想像當時的兵團人到底是靠著怎樣的勇氣和毅力,一步步把那個幾近荒蕪的戈壁荒灘建設成為如今的“戈壁明珠”。
小白楊哨所
“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著名的軍旅歌曲《小白楊》,想必會唱的人不少。
小白楊哨所為中哈邊界哨所,那是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錫伯族戰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把邊防哨所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鼓勵他在部隊好好幹,別想家,還讓他帶10株白楊樹苗回哨所種上,叮囑他要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為祖國守好邊防將哨所官兵衛國戍。返回邊防哨所的陳福林和戰友們就把樹苗栽在了營房邊,這棵小白楊在戰士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日夜伴隨著守衛邊疆的戰士們。於是這個哨所就改名為“小白楊哨所”。
高大的樹幹上“小白楊守邊防”幾個紅色大字映入眼簾,上面刻著很多已經離開的戰士的名字,這顆白楊樹該是多少戰士用心血養育的啊!隊員們從布林幹河帶來了一桶水,排著隊輪流給這棵白楊樹澆水。
當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哨所上空迎風飄揚,吸引你的不僅是優美的風景,更多的是邊防軍人“以身報國”的情懷。
如今,新疆旅發委公佈有12處景區被列入“全國赤色旅遊典範景區名錄”,新疆大學旅遊學院黨委書記陳文新以為,發揚赤色旅遊對進一步發揚愛國主義精力、流傳英烈事蹟、擴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有主要作用。
這些紅色景點你去過幾個呢
讓我們循著紅色記憶
重溫崢嶸歲月
趕緊約起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