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湖南的微辣,再不是廣東的“危辣”了

湖南 79℃ 0
摘要:當我們還在嘲笑廣東選單上的“嬰兒辣”時,廣東人的吃辣水准,已經能在國內排得上名了。曾幾何時,薑就是廣東人眼中的辣味配料。實際上,廣東人已在悶頭大口吃辣。無論是省內的川湘菜門店數、辣味食品的線上消費額,還是社會調查反映的廣東人對辣食的好感度,都遠超大家想像。雖然還沒法跟四川、湖南等地的人比,但從飲食消費結構變化中就可看出,廣東人的吃辣水准,已從“微辣”提升至“正常辣”。

文穎寶

當我們還在嘲笑廣東選單上的“嬰兒辣”時,廣東人的吃辣水准,已經能在國內排得上名了。

網上有一個段子:廣東人請湖南人到家裡吃飯,聲稱專門為他做了兩道辣菜。湖南人大喜,定眼一看,餐桌上一道是“豬腳薑”、另一道是“薑撞奶”。

曾幾何時,薑就是廣東人眼中的辣味配料。

廣東人不能吃辣似乎成了全國性常識,甚至有人順著此觀念延伸,得出“廣東人吃福建人,是因為福建人也不吃辣”的結論。

實際上,廣東人已在悶頭大口吃辣。無論是省內的川湘菜門店數、辣味食品的線上消費額,還是社會調查反映的廣東人對辣食的好感度,都遠超大家想像。

這當然不是因為“廣東人已吃絕福建人,改吃湖南人”了。

廣東人現在有多能吃辣?

雖然還沒法跟四川、湖南等地的人比,但從飲食消費結構變化中就可看出,廣東人的吃辣水准,已從“微辣”提升至“正常辣”。

2020年“雙11”前夕,支付寶發佈的資料顯示,廣州人蒐索“火鍋”的次數超過川渝地區、排全國第二。

據餓了麼數據,廣州人最愛點的外賣品類Top 5分別是川湘菜、奶茶果汁、麻辣燙、蓋澆飯、燒烤。前5個選項裏有2個是辣菜,還有1個是不撒辣椒粉不好吃的燒烤,這足以表明,廣州人吃辣的興趣值正一路暴漲。

縱觀廣東省,辣食文化也在這兩年裏快速蔓延。據時代週報報導,截至2021年8月,在大眾點評上,廣東共有58236家川湘菜餐廳、占全省餐飲市場的5.5%。

意味著每2000個廣東人,就有1家川湘菜館。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據數聯優點統計,廣東在2019年共有938家麥當勞,即大約每12萬人才有1家麥當勞。

廣東的吃辣戰鬥力飆升,可不能簡單歸結於年輕人多,畢竟連清淡大半輩子的“老年土著群體”,也在慢慢接受辣食文化。支付寶發佈的上述數據還顯示,廣州銀髮族的餐飲消費榜單中,川湘菜與傳統的米粉米線品類,一起名列前茅。

看到這裡,有人迷惑了,以前廣東人老以“上火”為由拒絕吃辣,現在難道就不上火了?

“吃辣上火”其實只是心理暗示。湖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與廣東一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也相當,基本在800-1600毫米之間。沒理由在四川被視作“祛濕神器”的辣椒,到了廣東卻變成了“熱氣炸彈”,更何况廣東人也經常說自己濕熱。

這種心理暗示源自文化刻板印象。《中國食辣史》曾提及,辣椒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後,最先登入浙江和廣東,再向全國擴散傳播。

但第一個吃辣椒的省,不是廣東,而是貴州。當時鹽價貴,貴州人便將辣椒代替鹽,加入到青菜中一塊炒,俗稱“提味”。康熙年間的方志《思州府志》就有這麼一段:“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時至今日,貴州菜裏的辣椒,都是鹹辣鹹辣的。

廣東不興吃辣,則因為這裡最初被中原地區視作“南蠻之地”,而“天氣熱”的氣候特點亦在口口相傳中變成了“在這裡生活很容易上火”的缺點。

數百年演變中,這種刻板印象演變成了一種飲食習慣,又隨著社會發展與人口流動,被打破了壁壘。

辣食文化是如何在廣東傳播開的?

在印象被刻板化前,廣東土著體內,其實是有吃辣因數的。

廣府文化是粵語地區中輻射面較大的地域文化,涵蓋珠江三角洲及粵西、粵北部分地區。唐宋時期,如今的河南一帶戰亂不斷,許多人經江西移民至南雄珠璣巷,並在珠璣巷定居。囙此,珠璣巷被視作廣府文化的發源地。

珠璣巷位於廣東韶關北部,與江西貼得很近,飲食習慣受後者影響,當地人大多偏好吃辣,據說吃辣戰鬥力不輸湖南人和四川人。坊間專門有俗語形容這一現象——“南雄人的鍋,都是辣的”,可見當地人愛吃辣。南雄亦有“廣東最會吃辣的都市”的別名。

但辣食文化最初沒有在廣東大範圍擴散,是因為當時的飲食潮流以宮廷菜為風向標。

宮廷菜就是專供宮廷皇室的菜肴,其製作精細、形色美觀且講究排面。皇家上下這麼多口人,為了照顧大家的口味,明清以後,宮廷菜便以清淡、鮮美、香酥、嫩滑為特點,幾乎沒有辣菜。

老百姓吃不到宮廷菜,但觀念上受其影響,認為高檔的菜肴理應口味清淡,只有當食材不够新鮮時,才會放很多辣椒或其他調料去掩蓋本味,“難登大雅之堂”。

清朝書籍《清稗類鈔》中記錄了一段趣事,湖南人曾國藩天生愛吃辣,吃什麼都要蘸辣椒粉。但他也要躲起來吃,免得被下人發現後在背後議論。

據《中國食辣史》,即便是如今滿城辣椒的湖南長沙,在1949年以前,也只有推車小販會賣辣食。隨著社會發展,農村與都市的邊界模糊,口味上不再有階層之分,早就在人們體內蠢蠢欲動的吃辣因數終於蹦了出來。

廣東的辣食文化,也在這個時期產生自下而上的傳播。但其吃辣水准在近幾年突飛猛進,最大的原因當數日漸龐大的人口流動規模。

據新消費內參在2017年的報導,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7個嗜辣地區向外輸出的流動人口,占中國勞動人口輸出的40%以上。

這些“嗜辣人群”,都流向了哪裡呢?據2021年百度地圖遷移大數據,春節期間,廣州、深圳、成都是最受歡迎的遷入都市Top3,遷入人數分別占全國遷移總人數的3.7%、3.56%和3.49%。

人口流動伴隨著飲食文化傳播。全國遷入人數最多的3座都市中,有2座是廣東的,可見廣東已是各地區餐飲的集合地。

再細看廣州的數據,遷入廣州的人群中,有70%來自廣東省內的其他城市,再就是湖南、廣西,分別占總遷入人口的8.49%和6.2%。湖南菜幾乎道道是辣的,廣西菜(桂菜)也習慣放辣椒,比如咱們熟悉的桂林米粉和螺螄粉,裡面都會放酸辣的醃笋和醃豆角。

聚集在廣東的嗜辣人群,不但提升了當地的嗜辣消費指數,還把原本口味清淡的當地人給“傳染”了。

進入廣東後的川湘菜之爭

一山難容二虎,各地辣食文化湧入廣東後,便開始搶佔市場,其中以川湘菜知名度最大,競爭也最為激烈。

從數據上看,曾備受歡迎的川菜在廣東逐漸“退潮”、不敵湘菜。

據美團發佈的中國餐飲報告,2017年,廣州的川菜門店數為7498家、同比减少1626家。同一時期,湘菜館子在廣州加速擴張,2018-2019年,短短一年內新增了112家門店。

縱觀廣東省,2020年下半年的到店餐飲訂單量增幅榜單中,湘菜以同比增幅52%的成績排第五名,川菜沒進前五。

廣東省內的湖南人多,導致該地區湘菜館子密度高。

據《餐觀大數據》,截至2020年末,全國有近8.3萬家湘菜館子,其中的30%在湖南本地。

剩餘的70%門店,主要分佈哪些都市呢?咱們可通過2018年的數據窺知一二:全國湘菜館子門店數排名中,前5名都市裏,有3座出自廣東,分別是深圳、廣州和東莞。

相比之下,川菜館子在國內分佈較為均勻,沒有大規模聚集在某一地區。

單就廣東的市場數據而言,這場川湘菜之爭,是湘菜贏了。

湘菜追求“鮮味”,與粵菜烹飪邏輯有共通之處,是前者在廣東市場略勝一籌的次要原因。

網上,一則關於“廣東人為什麼更偏愛吃湘菜”的提問下方,有人回答了這麼一句話:“湘菜與川菜我都愛,但湘菜比較少用到花椒、八角等香料,更注重原汁原味。”

看來,廣東人即使打破了觀念壁壘、愛上了吃辣,也無法放下對“新鮮”的執念。

被“嘲笑”多年的廣東人,如今終於用數據證明自己也是能吃辣的,而且在國內排得上名。

逐漸變得嗜辣,並非廣東獨有的飲食變化,上海、浙江等原本口味清淡的地區也出現了這一種趨勢。

未來,無論走到哪裡,但凡聽到有人質疑廣東或江南地區的吃辣能力,請你底氣十足地掏出包裏的辣條,“嗞啦”一聲撕開包裝袋,狠狠咬上一口。

以此,鼓舞廣東人吃辣的士氣。

參考資料

[1]《中國食辣史》|曹雨

[2]支付寶發雙11“吃喝玩樂”報告:都市烟火氣回歸廣州人“找火鍋”增5倍|金羊網

[3]廣東可不是你想像的無辣之地!|風味星球

[4]湘菜分佈格局怎麼說|極海GeoHey

[5]餐飲到店消費旺過去年,北京菜、湘菜廣東增幅進前五|南方都市報

[6]在廣東,川菜為什麼幹不過湘菜?|餐謀軍師

[7]廣東辣,人菜癮還大|時代週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