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閉幕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高原各族兒女更是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奮發有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青海篇章”。
工作之綱 精神之鈣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5月9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在青海民族大學開幕,青海民族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正式揭牌。7月,在青海省社科院、青海師範大學、青海民族大學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基地以加强民族歷史問題、基礎理論、重大現實問題、民族工作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研究為主要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服務青海民族工作為主要任務,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目標,開展重大基礎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推動構建具有青海特點的民族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努力建成圍繞大局、服務決策、引領學術,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綜合平臺。
以文宣教育强化思想引領,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幹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內容,把網絡輿論陣地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環節,充分利用網站、新媒體和“兩微一端”等平臺,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使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深入家家戶戶、覆蓋方方面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民族工作之“綱”,青海畫出最大“同心圓”。
大道之行 實踐之力
“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青海各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現時,全省8個市(州)、29個縣(市、區)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市、區);所有縣(市、區)建成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市、區),我省成為第一個所有市(州)建成全國示範的省,第一個建成全國示範縣(市、區)數量近三分之二的省,提前實現了“三年打基礎、八年創先進”的先進區創建目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前列。
近年來,我省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建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建立四級黨委書記負總責的領導體制,在全國開創了黨委總攬創建的先例,形成了黨政軍民齊抓共建的大創建格局。在全國首創民族團結專項考核機制,表彰民族團結先進,設立民族團結創建獎,凝聚了全省上下共抓創建的人心力量。而一串串數位,一個個成績,就是青海交出的答卷。
“力爭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團結、生態良好、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青海貢獻……”
青海,未來可期。
共亯之美 民生之歌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和諧的鄰里關係是居民生活的保障。
家住西寧市城中區香格里拉社區的朝鮮族居民李昌明和藏族夫婦金勇和孔慶霞就是幾比特民族團結的好鄰居,他們心地善良,經常在社區裏巡邏,發現誰家需要幫助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貢獻力量。
而他們只是我省各民族羣衆互幫互助、交流共融的縮影。
近年來,我省加快省內外經濟、文化、人員雙向交流,鼓勵各族群眾廣泛開展文化體育交流、聯誼聯歡、聯合創業,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優化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親幫親、鄰幫鄰,青海人用“一碗拉麵”創造了“拉麵經濟”的奇迹。到2020年底,僅海東市拉麵產業從業人員薪水性收入67.2億元,拉麵店總數達到2.93萬家,拉麵從業人數18.05萬人。青海拉麵,不僅成為引領羣衆脫貧的“致富面”,更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
近年來,我省堅持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業態,把民族團結進步與全省各行各業各領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高原養生、極地探險、生態觀光等民族地區特色項目,一大批農牧民吃上了生態和民族特色旅遊飯;大力支持“拉麵經濟”發展,連續舉辦全省刺繡大賽,各領域、各行業精心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載體和品牌,成為引領新青海建設的重要抓手。
新時代新起點,青海各族兒女心手相連,共同譜寫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青海篇章”,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團結奮鬥。(賈泓)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