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代開始中原王朝的都城多定在開封,而洛陽被無視了

河南 100℃ 0
摘要:眾所周知,自五代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後樑開始,開封便取代洛陽成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後樑之後,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金等都將開封作為都城進行重點經營。只是在後唐時期,洛陽才作為都城短暫輝煌過一陣,然後就被無視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度被視為“得之者得天下”的洛陽受到了冷落?作為帝國之都,開封相比於洛陽又有哪些優勢呢?自黃巢起義後,連年不斷的戰亂使得洛陽城遭到嚴重破壞。

眾所周知,自五代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後樑開始,開封便取代洛陽成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後樑之後,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金等都將開封作為都城進行重點經營(宋太祖趙匡胤曾一度想遷都洛陽,後作罷)。只是在後唐時期,洛陽才作為都城短暫輝煌過一陣,然後就被無視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度被視為“得之者得天下”的洛陽受到了冷落?作為帝國之都,開封相比於洛陽又有哪些優勢呢?

上圖_標注處為洛陽和開封位置所在

洛陽:得天獨厚的條件

洛陽從西周到隋唐時期,都是我國東部地區通往關中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其坐落在黃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北依邙山,南靠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宋代著名文學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便形容洛陽是“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書洛陽名園記後》)。

正因如此,洛陽成為自周至唐持續近三千年的中原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所謂“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上圖_隋朝東都洛陽平面圖

但自唐末以來,隨著西北土地荒漠化的加劇,加之中原王朝失去了對絲綢之路至關重要的河西走廊的掌控力度,這就使得洛陽失去了原先“天下之中”的實際意義。而南方的持續開發使“中原”這個地理意義向東南偏移。

自黃巢起義後,連年不斷的戰亂使得洛陽城遭到嚴重破壞。雖然後唐在定都洛陽後,曾對其進行過修復。但隨著後唐的瓦解,洛陽在被後晉、契丹攻佔後徹底成為了廢墟,直到北宋建立之初,其城郭仍不完備,囙此也就失去了建都的基礎。

上圖_北宋開封城(汴京)平面佈局示意圖

開封:後來者居上

開封相對於洛陽,在地理條件上可謂毫不遜色。

首先,開封四周一馬平川,便於調動軍隊,不管何方發生戰事,中央都能及時派軍控制動亂,這一點在戰火頻仍的五代、宋初無疑十分重要。對此,《宋史》中便記述道:“以大樑(即汴梁,指開封)四方所凑,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

其次,從交通上講,開封不僅有向東直達山東、向西直達河中的大道,其向北經河北諸州,可直趨遼國南京(今北京),向南可至淮河中下游地區及四川,四方往來甚是便利。

更重要的是,開封漕運發達。有汴河、黃河、惠民河(蔡河)、廣濟河(五丈河)四條大河皆可通航,尤其是汴河水系的漕運系統,能有效地將開封與江南財稅重地聯系在一起。這樣一來,從南方源源不斷而來的錢糧就能够有效支撐作為京師的開封所容納的龐大人口及駐軍。隨著關中平原的日趨荒廢,這一點在唐末、五代時期顯得至為重要。

上圖_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從歷史沿革上看,自朱溫將其節度使治所遷至開封後,開封就幾乎未受兵燹影響。到後來,後樑、後晉、後漢、後週四朝的不斷擴建,開封城的規模逐漸擴大、人口迅速膨脹、經濟日趨繁榮,到北宋建國時,其已經完全具備了作為一個大國首都的硬體基礎。

而且,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這一和平演變的管道,幾乎完全接盤了後周的一切,那他必然也會將後周的都城開封作為自己新帝國的都城。

上圖_燕雲十六州

開封VS洛陽:經濟因素最重要

當然,相比於洛陽,開封也不是沒有不足之處。由於後晉時期,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拱手讓與契丹,這導致中原王朝的長城屏障頓失。開封周邊雖然交通發達,但無險可守,其北邊更是直接與華北大平原相連,遊牧民族政權强大的騎兵部隊只要打過黃河,就可以直趨開封(後來金滅北宋時,便是一突過黃河就兵臨開封城下)。

相較而言,洛陽則是明顯的“山河拱戴”之地,其東距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也正因如此,在宋之前的各主要朝代(偏安江南的除外),洛陽即便不是首都,也多是作為陪都。

上圖_隋唐運河及漕運(圈黑處為古代開封位置所在)

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中原王朝失去絲綢之路,以及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國家的糧稅供應越來越依賴於江南。特別是大宗的物資運輸,在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古代,只能走水路由南方運到北方。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洛陽的水路交通在硬體上和開封一樣,路程上還是遠了不少,這勢必導致較高的運輸成本。况且,自唐僖宗後,洛陽的漕運系統基本被廢棄。

後來趙匡胤登基後,曾有過遷都洛陽的打算,但其巡視洛陽時,發現其河道大多淤塞,如果要重新疏浚,那花費定然不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使用本就十分發達的開封漕運呢?所以,趙匡胤這次遷都之舉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上圖_趙匡胤(927年-976年)

英國地理學家柯立希在其所著的《大國都》中,曾歸納總結了一個都市適合作為一個大帝國都城的三個條件,即交通便利、物資儲備、有效防禦。從這個標準來看,洛陽相比於開封,僅僅是在有效防禦上較為有利,而開封則在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路交通更便利)和物資儲備上(交通便利必然有利於物資儲備)遙遙領先。兩相比較,開封三占其二。

再考慮到自五代時起,由於農業生產屢受戰火破壞,加之歷朝歷代為應付戰爭需要不得不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更不用說後面北宋的冗官、冗兵、冗費了),發展商業遂成為新增國家財政的重要手段。從這一點看,水、陸皆有優良條件的開封當然要比相對閉塞(四周環山)的洛陽更有優勢,故而開封逐漸取代洛陽成為中原王朝的中心,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經濟發展的使然!

作者:林森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宋史•太祖本紀》《宋史•河渠志》《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方輿紀要序》《書洛陽名園記後》

[2]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

[3]王立群《王立群讀之宋太祖》下卷

[4]洛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洛陽市志》14—17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