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的精神象徵——青藏高原精神述評(上)

青海 61℃ 0
摘要:青藏高原,一個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地理高地;青藏高原,一個孕育著數不盡神奇傳說的文化高地;青藏高原,一個承載著中國革命傳統的精神高地。
修築青藏公路。青藏兵站部提供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鋪軌的情景。通訊員楊林提供

柴達木盆地勘探開發。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核子弹研製過程。黃靈燕翻拍

玉樹抗震救災期間,青藏兵站部某汽車團緊急運輸救災物資到達災區。青藏兵站部提供

青藏高原,一個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地理高地;青藏高原,一個孕育著數不盡神奇傳說的文化高地;青藏高原,一個承載著中國革命傳統的精神高地。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態環境,積澱下了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流傳下了獨具一格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流淌在代代青海人的血脈當中,最終凝練成了青藏高原精神,並隨著時代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著其中的要義內核。

無論時代賦予它怎樣的烙印,這種精神始終與一代代青海人在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雪域高原上戰嚴寒、鬥冰雪,挑戰荒漠戈壁、暴風狂沙的不屈精神息息相關——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勇於挑戰、團結奮進。

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新青海建設的步伐,湧現出的一批又一批獻身高原的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他們讓青藏高原獨有的精神特質不斷昇華,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成為青海人民引以自勵的精神特質。

  偉大事業中誕生出的精神特質

偉大事業凝練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

青藏公路,一條橫亙在青藏高原大地上的“天路”。如今良好的通行條件讓人難以想像當年建設這條道路時的艱難險阻。但歷史總有痕迹可循,總能讓我們追尋到前人奮進的身影。

走進青藏兵站部軍史館,一幅幅照片訴說著那崢嶸歲月,一件件老物件描繪著先輩們的光輝足迹,一個個模型還原著艱辛的築路時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1954年5月,慕生忠將軍堅決貫徹毛澤東主席“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苦難,努力築路”偉大號召,率領部隊在昆侖山脚下的格爾木安營紮寨,建起了修築青藏公路的前沿陣地,由此開啟了人類公路史上最悲壯、最震撼、最輝煌的偉大征程。

1954年5月,伴隨著鐵錘砸向鋼釺的一聲巨響,青藏公路建設破土動工。

從昆侖山口開始,青藏公路穿行於千裏雪線之上。從格爾木到昆侖山口,全長170公里,海拔從2700米猛增到4700米,驟然升高的海拔和驟然降低的氣壓,使人產生嚴重的高山反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青藏線的開拓者們頭頂低垂的白雲,脚踏千年沉積的“鏽沙石”和永久凍土層,戰風雪,鬥嚴寒,抗缺氧,破凍土,喊出了“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戰鬥口號。

當年10月,築路部隊開上了“生命禁區”唐古喇山;在青藏公路最艱苦的雪水河之戰中,三個工程隊比著幹,天黑了誰也不願收工,最後只好由工程總指揮强行下令,才集體收工。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青藏公路每向前推進一步,都熔鑄著築路官兵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著官兵的犧牲和奉獻。高山大河擋不住他們,饑餓寒冷擋不住他們,雨雪冰雹擋不住他們。他們同頑石搏鬥,向凍土挑戰,與高山抗爭,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迹。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全線通車,青藏人民歡欣鼓舞,青藏公路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條幸福路,還有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90年7月18日,江澤民同志視察青藏兵站部時,親筆題寫了“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2005年12月15日,胡錦濤衕誌在青海考察工作結束時所作的《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講話中指出:“一定要大力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

這不僅是對駐青部隊官兵堅守高原意志品質的高度概括,也是對青海各族人民在艱苦環境下求生存、謀發展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的描繪,從此,“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成為了青海人民引以自勵的精神特質。

  一種彰顯地域特性的精神品格

青藏高原有著獨特的自然風貌,三江之源、萬山之祖所孕育出的綺麗風光讓它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淨土,一處令人心馳神往的人間仙境。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它异常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生命禁區”。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裏,青海人民和大批從內地奔赴高原的有志青年,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奮鬥、為改變青海落後面貌奮鬥,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奮鬥、拼搏、進取、忍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迹,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偉大事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用血肉奉獻不斷豐富著“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內涵精義。

20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核訛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决定研製核子弹、飛彈、人造衛星。在“兩彈一星”事業中,廣大研製工作者甘願隱姓埋名、默默奉獻,在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上貢獻自己的青春,創造了中國人民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人間奇迹,孕育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南昆侖,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裏,八百裏戈壁無人烟。”在青海西部的柴達木盆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開拓者雲集於此,同這裡世居的各族人民一道,以“一個行李一口鍋,高舉紅旗戰沙漠,渴了吃把昆侖雪,餓了啃口青稞饃”的堅韌,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找到了石油,發現了礦山,辦起了工廠,修築了道路,開墾了耕地,種植了樹木,使這個“聚寶盆”成了人民的造福地,也由此誕生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奮鬥、科學務實”的柴達木精神。

在青藏高原,同樣一件事,別的地方付出一分努力,這裡就需要付出十倍乃至數十倍的心血和汗水。也正因如此,這裡總能誕生偉大的事業,也總能在偉大的事業中孕育出偉大的精神。而這些精神無一不蘊含著“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某一特質,又無一不被“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所包容。

這就是“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特別之處。它不是單一事業所誕生精神的凝練,而是地域特質融匯著民族文化、人民生存智慧所積澱下來的一種精神品格。

  一個支撐青海發展的精神根基

一種精神有其萌發的時代根基,也需要跟著時代的發展,融入時代內涵作為其發展豐富的源泉。

步入新世紀,中國經濟實現騰飛,青海經濟社會也開始飛速發展,“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2006年7月1日,幾代鐵路人為之奮鬥的青藏鐵路終於實現了全線通車。從1958年開工建設、1984年投入運營的一期工程西格段,再到2001年6月29日開工的二期格拉段,在幾十年奮鬥與建設中,建設者們以科技創新挑戰世界極限,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形成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由此青藏鐵路也被國際社會譽為“可與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又一個偉大成就。而此時的青海,也正在以“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幹精神,努力讓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奮力譜寫著新青海建設的時代篇章。

正當青海人民為新青海建設為之奮鬥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玉樹。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強烈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軍民一心抗震救災,以頑強的意志和昂揚的鬥志,用鋼鐵意志和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保護生命的長城,用鮮血、汗水和生命創造了人類抗震救災史上的眾多奇迹,用實際行動締造出了“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是對“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的進一步昇華和充實。正是在以“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的長期薰陶、滋養下,在地震灾害突然襲來之時,我們才能眾志成城,戰勝各種困難、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才能在抗震救災的戰鬥中迸發和凝聚堅不可摧的巨大力量。

毛澤東衕誌曾經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始終凝聚和團結全省各族幹部群眾,團結奮鬥,開發青海,建設青海,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是如此。(鄭思哲)

  採訪感言

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探討“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起源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它不同於其他傳承在青海大地上的諸多精神,有一個明確的歷史事件作為支撐。青藏高原精神並不是某個單一的歷史偉業所凝練出來的精神,而是青海人民常年在高寒缺氧的環境裏,不畏艱險,排除萬難,謀求青海發展所積累下來的一種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無法去簡單定義,因為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具備這樣的精神特質。

採訪總要有個頭緒,在聯系多家組織和部門嘗試梳理青藏高原精神起源未果後,我開始嘗試從過去已刊登的文章裏尋找蛛絲馬跡。漸漸我發現,青藏高原精神似乎並非是一種單一的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青藏高原精神會不斷吸納新的內容,從而延伸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內涵要義。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青藏高原精神的每一個內核都可以成為一種精神品格,成為一種支撐我們完成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而將它們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就是一種帶有民族特質的精神集合。青藏高原精神的本質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本質是一致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普遍性、共性已經包含了青藏高原精神的特殊性與個性;青藏高原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青藏高原這一特殊地區的表現與弘揚。

青藏高原精神有著見證青海歷史發展的時代印記,更有著革命精神的薪火相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青海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不斷傳承“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為熱愛青海、建設青海、奉獻青海貢獻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鄭思哲)

标签: 青藏高原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