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殺的人常會選擇跳樓?背後的原因令人心酸!

養生健康 85℃ 0
摘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一張擺拍,而是一場真實的跳樓自殺事件。1947年4月30日,伊芙琳坐火車去看望了未婚夫,第二天上午回到紐約,買了一張帝國大廈86樓的天文觀景台的門票,從那裡跳樓身亡。感冒發燒的問題尚且如此,精神疾病的情况更甚。同樣的,死亡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一件諱莫如深的事情。選擇跳樓與選擇其他管道的人相比,越來越年輕化。

不知道大家有是否看過這張照片:

(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一張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照片,題為《最美麗的自殺》。

上面的人很平靜,躺在一堆皺巴巴的鋼鐵裏,雙腳交叉在脚踝處,左手戴著手套在胸前,緊緊地抓著她的珍珠項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一張擺拍,而是一場真實的跳樓自殺事件。

照片上的女主人公叫伊芙琳·麥克海爾(Evelyn McHale),家住紐約,銀行的簿記員。她有一個未婚夫,自己剛畢業不久。

1947年4月30日,伊芙琳坐火車去看望了未婚夫,第二天上午回到紐約,買了一張帝國大廈86樓的天文觀景台的門票,從那裡跳樓身亡。

事情突然到距離僅10英尺的警衛都來不及反應。

(帝國大廈86樓天文觀景台)

後來在其遺物中,發現了她的遺書:

“我不希望任何人看到我的任何部分。您可以用火化摧毀我的身體嗎?我請求您和我的家人,不要為我舉行葬禮和紀念。

我的未婚夫讓我在六月嫁給他,但我認為我不會成為一個好妻子。沒有我,他會好得多。”

沒有人看到她的身體這件事情,恐怕永遠無法如願。

在她的屍體落在一輛停在路邊的豪華轎車上幾分鐘後,一比特名叫羅伯特·威爾斯的攝影學生跑到街對面抓拍了這張不朽的照片。

伊芙琳從小就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陪著她患有抑鬱症的母親一起,我們也只能從遺書的內容猜測她可能存在著抑鬱傾向,但這一切已經無法確認。

在中國,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叫做諱疾忌醫,大家會覺得得病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就像我的老大,發燒了,就自己跑到了一個小屋去辦公,擔心自己咳嗽等情况影響我們。

感冒發燒的問題尚且如此,精神疾病的情况更甚。

曾有調查顯示,大多數人不願意把自己抑鬱的情况告訴自己的朋友、家人。

無論情况多嚴重,很多人都想自己强撐度過。

同樣的,死亡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一件諱莫如深的事情。

當兩種東西碰到了一起,因為抑鬱而自殺,這件事情就變得更加秘密。

這一切,都在靜悄悄地發生,甚至很多人在生活中無法察覺——為什麼平時那麼快樂的人,突然間就沒了。

似乎我們覺得,他們是因為失戀,因為壓力,或者因為什麼才會不開心,那麼想想辦法做點兒什麼,他們就會開心起來。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不是沒有動力,他們最痛苦莫過於失去活力。

“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抑鬱是什麼問題;我們也不是不知道,我們做點兒什麼就會開心起來。但是,我不想動。”一個之前罹患抑鬱的朋友這麼跟我說。

沒有人不希望被理解。

但是當環境沒有辦法理解他們的時候,他們只能自己想辦法。

(圖片來源:《紀事》崔永元對抑鬱症的訪談)

霍普金斯的Adam Kaplin在對自殺群體進行調研後得出結論:“其實那些因為抑鬱想自殺的人不想他們的狀態更差影響到別人,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去毀掉自己。”

而死亡變成了他們解决問題的管道。

16年曾經有一比特史學天才,出版了兩本史學著作的18歲高三學生林嘉文,以墜樓的管道告別了黑夜和這個世界。而半年前,他患上抑鬱症。

(圖片來源:網絡,林嘉文在自己的書櫃前)

林嘉文做好工作,吃了藥,並給朋友發去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林嘉文說。

雖然現在很多校園自殺案件被掩蓋,但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孩子抑鬱自殺的事件被曝光。

前一段時間武漢的一比特14歲的中學生,因為媽媽當眾打了他,直接從樓上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圖片來源:網絡)

選擇跳樓與選擇其他管道的人相比,越來越年輕化。

年輕人容易憤怒、衝動、易激惹,在情緒化的時候更容易做出想像之外的决定。

在那一瞬間,他們會覺得跳樓尋死是唯一正確的决定。

當這些人選擇跳樓的時候,自殺這件事情就已經不在秘密了,最後的畫面都會呈現出來,這所做的一切,就是他們在向外界傳遞資訊。

選擇跳樓的人,他們渴望被看見(Beautrais,2007)。

很多壓抑在心底發不出來的聲音,最後都只能化成一場自我毀滅的行動,跟這個世界告別。

還有些人會認為,跳樓這件事情沒有痛苦。

事實並非如此。

在心理上,跳出去的一瞬間,就容易感覺到後悔,下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折磨;

在身體上,一旦有其它外界因素干擾,導致沒有直接摔死,後續帶來的骨折,截癱,終身殘疾等情况,都將伴隨一生。

更何况即使運氣很好成功摔死,但是那灰頭土臉血液橫流腦漿迸裂的畫面,你是否想像過呢?

並非誰都是伊芙琳,能拍出那麼唯美的照片。

同時,這也會給很多目擊者造成心理陰影,還容易傷害到過往行人。(Beautrais,2007;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2006;Pirkis,2013)。

即使這份遺憾自己感受不到,但是身邊的每一個家人、朋友,遭殃的路人,都需要幫你去承載這份痛苦。

此外,現在跳樓自殺的越來越多,還跟我們生活的環境有關。

我們住在高樓林立的環境裡面,有些人可能並沒有想好,但是當“自殺”的想法出現在他們腦海裏的時候,他們能够想的,就只有就近取材。

如果身邊沒有任何東西,那麼高樓就成了他們的唯一選擇。

無論是你自己還是身邊的人,但凡有一點徵兆,請千萬不要忽視。

世衛組織對自殺人員容易出現的情况進行匯總歸納,稱為六變三托:

“六變”是指性情、行為、花錢、言語、身體、環境的改變。

性情改變:原來靦腆羞澀的人變得飛揚跋扈,原來陽光開朗的人變得孤獨和害羞;

行為改變:做自己不應該做的事、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時沒有愧疚感;

花錢改變:無論是給別人還是給自己,錢都花光光。用錢來交代和這個世界和某些人的關係。

言語改變: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總是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某本書、某個觀點裏努力尋找自己活下來的理由,找不到就覺得自己該死;

第二階段:找死的理由,死亡的價值、儀式、費用和程式;

第三階段:怎麼死?詢問自殺的方法,在網上尋找,吃什麼藥、吃多少顆等;

第四階段:動不動會提到“死”字,比如天氣冷會抱怨“凍死好了”,稍不如意就說“乾脆死了算了”。

身體改變:出現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會出現自殺的想法;

環境改變:天災人禍,家毀人亡,越堅強的人越有自殺的危險。因為堅強,他們得到的關心、在乎、支持的幾率就更小。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

托人:突然向親友囑咐、要求或委託,加强對某人的照顧;

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執行或完成;

托物:突然打包身邊重要文物、玩物或寵物,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照顧或保護。

真的出現這些情况,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他一定要體驗死亡,建議帶他先去高空彈跳。

臨床心理學家Richard McKeon稱:“一旦我們選擇了死亡時間更長的辦法,我們有可能會後悔,到最後會選擇求助活下來。”

高空彈跳,就是讓我們類比一個類似的環境,看看當時我們的狀態。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靚女說,她為了體驗一下死亡的感覺,選擇先去高空彈跳試一試。當她邁出脚步的一瞬間,她就已經開始後悔了。

那種完完全全身不由己的感覺,讓她打心底開始恐懼。

這次經歷也讓她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渴望去死,對活著的期待更多。

有趣的是,她的抑鬱情緒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好轉。

幫助他們宣洩自己的悲傷。

佛洛德曾寫過一篇論文《無法哀傷》,對哀傷的防禦,導致了抑鬱,如果允許自己哀傷,那麼就不會抑鬱。

如前文所說,其實很多時候抑鬱患者的情緒,並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宣洩途徑,在環境不允許的時候,他們就把這份情緒壓在心底,久而久之,變成了沉屙。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環境提供給他們,去開放地討論自己心底的事情,盡情地發洩自己的難過、憤怒,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所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抑鬱、自殺互助團體應運而生。

不過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你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建立一個舒適的社交圈,輕鬆、自在。

也或許有你陪著他,對他來說就足够了。

需要一個心理諮詢師。

張進在《渡過》中講到,抑鬱症患者自殺,往往會發生在從輕度向中度惡化,以及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階段。重度患者往往大腦一片空白、體力不支,不具備自殺能力;

然而,藥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腦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動力),可是情緒的好轉要落後一周(自殺意念還在),而自殺往往在這一階段發生。

所以,有一些人在接受了治療,情况有所好轉後,卻選擇了自殺,讓人錯愕。

因為抑鬱導致跳樓自殺的情况屢見不鮮,其中又不乏一些名人。張國榮,陳寶蓮等。

其實這個時候,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干預,對於每一個人抑鬱症患者來說,都是莫大的幫助。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昭德心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