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修西湖只問朝廷要一百道度牒即可竣工,度牒為何這麼值錢

浙江 70℃ 0
摘要:杭州父老告訴蘇軾,十六七年前湮塞面積不過十之二三,結果十幾年間湮塞面積已至半個西湖。度牒本是朝廷發給僧人的身份證明,為什麼蘇軾不問朝廷要錢糧,反而說只要一百道度牒就可竣工西湖開浚工程呢?

元佑五年(1090年),對被外放到杭州充當杭州最高長官的蘇軾來說實在是忙的不可開交。除了賑濟灾民,穩定物價外,擺在蘇軾面前最重要的是一件事就是西湖湮塞嚴重。杭州父老告訴蘇軾,十六七年前湮塞面積不過十之二三,結果十幾年間湮塞面積已至半個西湖。

為了拯救作為杭州靈魂的西湖,蘇東坡在有限的經費中東挪西湊,召集當地百姓一起開浚西湖。但地方上可供使用的錢糧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蘇軾為了早日完工,給當時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高氏上了一份《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在這份上書中,蘇軾懇求朝廷賜給杭州一百道度牒來開浚西湖,並承諾只要有這一百道度牒就可讓他“盡力畢志”,完成開浚西湖這項大工程。

度牒本是朝廷發給僧人的身份證明,為什麼蘇軾不問朝廷要錢糧,反而說只要一百道度牒就可竣工西湖開浚工程呢?宋代給僧人的度牒又為什麼這麼值錢呢?

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證明,最早在北魏時期就已出現。之所以出現度牒是由於僧道等出家人有免稅的特權,所以有很多百姓為了逃避官府的賦稅徭役紛紛遁入空門,名為出家,實為擺脫官府控制。

而在古代農業社會,對於歷朝統治者來說,多一個出家人,就意味著國家少了一個可承擔賦稅徭役的勞動力,並且僧眾不事生產,如果不加以限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乃至國家穩定。所以在唐代的時候,將頒發度牒的權力收歸國家,僧人必須擁有國家發給的度牒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享受免稅及其他的一些待遇。這樣的好處是限制百姓私自剃度出家,控制了僧眾人數。

所以宋代建立後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度牒制度,一方面嚴厲打擊私度出家的僧人,規定“私剃度為僧者,所在官司點檢,許人陳告,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還俗。”但另一方面宋代又進一步制度化了頒發度牒給僧人的途徑,而度牒之所以值錢也和度牒的頒發制度密切相關。

對宋代僧人來說獲得度牒的三種途徑:

一、考試獲取

為了控制僧人數量,避免百姓私自出家,從唐朝中期開始就效仿科舉取士的辦法,通過考察僧人對佛教經典的掌握來頒發度牒認定其身份。

宋朝時進一步完善了這種針對僧人獲取度牒的考試,明確了考試方法、內容以及選取人數。例如北宋初期,就規定僧人只有能够誦念佛經“五百紙”,然後每三百人中才能頒發一道度牒。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又規定:“僧、尼自今須讀經及三百紙,差官考試,所業精熟”方才允許頒給度牒。

很明顯,這種考試獲取度牒的制度對於統治者而言是有好處的,但對僧人或是冀希望於得到度牒免稅的百姓而言則有較大的限制作用。

因為佛教經典需要有較高文化水准以及耗費大量時間方能掌握,倘若不是真心出家少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去準備這樣的考試,並且由於錄取人數少,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通過考試獲取度牒的難度是很大的。

二、恩許度牒

宋朝皇帝非常明白利用宗教來維持社會穩定並進一步鞏固自己統治的作用。囙此,每逢皇帝登基、誕辰等大慶典禮時,為顯皇恩浩蕩,皇帝和朝廷也會拿出一些度牒賞賜給沒有度牒的僧眾。

如太平興國元年(976),剛即位的宋太宗趙匡義就下詔“普度天下僧眾,凡十七萬”。

宋真宗也曾下詔:“兩京諸州道釋,歲度十人者,特放一人不取經業”,也就是說,在規定的考試錄取十個的名額外,在各州道再額外賞賜一個恩度的名額。

在封禪大典完成後,宋真宗又下詔:“以封禪行慶,詔天下宮觀寺院內,十人度一人,不滿十人者,亦度一人”。

同存在一定難度的考試獲取度牒相比,很明顯通過皇帝恩許賞賜獲得度牒的途徑是要簡單輕鬆很多的,但是恩許獲得度牒的方法卻也有問題。這是因為恩許是具有隨機性的,雖然有時候會恩許名額較多,但有時也會只給幾十個名額,並且後來仍出於控制僧眾人數的目的,恩許所給的名額也較少,獲取恩許的資格要求也越來越高。囙此,恩許雖是獲得度牒的一個途徑,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過恩許獲得度牒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出錢購買

前文所述的兩種獲得度牒的方法或是存在一定難度,錄取名額少,或是具有隨機性,普通僧人百姓也不一定有資格。但度牒確實具有實實在在免除賦稅徭役的價值,民間對此物也具有較大需求,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自然也意識到了出售度牒的可行性。

唐朝早期朝廷對於符合資格的僧人是免費直接發放度牒的,但是安史之亂後,國庫匱乏,為了補充財政,唐肅宗以後就不斷地出售度牒,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

宋代在給通過考試或者恩許獲得度牒的僧人所頒發的度牒上面是寫著個人資訊的,而用來出售的度牒則是空白沒有名字的,這樣就使得度牒在日常使用時實際上已經類似貨幣了。

如宋神宗元豐年間出售度牒時每道價格為一百三十貫錢,而到了宋徽宗的時候就漲到了每道兩百二十文錢,南宋初年宋高宗在位時,度牒已增值到五百貫錢了。度牒價值高,能保值,所以在民間被炒的價格更高,“商賈富民,為之奔走”。蘇軾曾經就說“度牒三百道,值錢五萬餘”,而他為開浚西湖所乞求的百道度牒則最起碼可換錢萬餘貫,足以竣工。

最後,宋朝出售度牒雖然也導致了僧眾人數過多,影響到了社會生產發展的問題,但由於宋代的度牒更多是作為貨幣使用,所以僧眾人數雖多卻也被控制在一個範圍內,沒有像唐朝晚期那樣無法控制。並且有宋一代,度牒一直保有較高的價值,除了出售度牒補貼國家財政外,朝廷有時還直接向地方官府發放度牒用作救災和公共事務上。

如熙寧三年(1070),兩浙因水灾導致饑荒,宋神宗就下令“給度僧牒五百,付兩浙轉運司,分賜經水灾及民田薄收州軍,招人納米或錢,賑濟饑民”,而蘇軾在杭州乞求朝廷發放度牒從來開浚西湖也能看出用於公共事務。

囙此綜上所述,度牒由於有免除賦稅徭役的作用,所以在民間頗受歡迎。又由於通過考試和恩許獲得度牒存在一定難度,出售的度牒自然物以稀為貴,不光可以保值甚至還能增值,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類似貨幣的作用。所以宋朝朝廷或是將其出售補貼財政,或是直接發放地方用於建設和救災賑濟,如此蘇軾方才乞求百道度牒開浚西湖。

作者:李光彩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蘇軾文集》中華書局

[2]《宋史》中華書局

[3]《試論宋代的度牒制度》曹旅寧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