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在3年內,培育10名縫製高級技師,40%的企業成立首席技師工作室並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定,一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0%……這是江蘇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產業園製定的三年產改量化目標,面向園區2500多家企業、20多萬從業人員,其中,中小微企業約占88%。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在江蘇落地實施3年多,如何進一步深化,推動產改不斷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這必須做好面廣量大的中小微企業產改這道“必答題”。江蘇將“解題”的“突破口”選在了疊石橋家紡等特色產業集羣,意在由點帶面,打通產改“最後一公里”。這是作為全國產改全面試點省份的又一探索,日前,疊石橋家紡產業集群的產改經驗還上了全國產改專報。
善用一個“聯”字訣
數量超過300萬家、占企業總數超九成、吸納城鎮就業超八成的江蘇中小微企業,如同經濟的“毛細血管”,推動產改在這些企業有效落實,意義不言而喻。
作為製造大省、外貿大省,江蘇擁有眾多特色產業集羣。一個產業集群,通常彙聚了一條產業鏈上下游數以千計的中小微企業,以之為推進中小微企業產改的“突破口”,可謂“綱舉目張”、找准了方向。現時,產改工作在江蘇疊石橋家紡、邳州木製品、宜興陶瓷、丹陽眼鏡等特色產業集羣正積極推進。業已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中,重要一條是善用一個“聯”字訣。
不同於產改基礎好的國企、民營大企業,普遍百把人、最少幾個人,職工文化水准偏低、流動性較大,企業發展穩定性較弱的中小微企業,推動產改的難度顯然也更大。
“面對產業規模龐大與從業人員分散、產業轉型需求與技能水准不均的雙重衝突,疊石橋家紡產業園產改剛啟動時,我們心中也沒有底。”南通市海門區總工會勞動和經濟技術工作部部長王忠坦言,推動園區產改的主體是誰?小微企業眾多,改革如何落實?產改舉措能否得到企業行政的支持?……一連串問題都亟需答案。在省、市產改辦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邊摸索、邊總結、邊實踐、邊思考,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一整套制度方法,即“九聯機制”,從產改指導、提高認識、技能培訓、創新引領,到職業評估、考核獎勵、集體協商、保障服務等,無一不體現一個“聯”字,形成了改革鏈式效應。
去年初,由園區黨委牽頭掛帥,工會聯合多部門設立了家紡行業產改指導站,從行業層面規劃、協調、推進產改工作,同時組建了由人社等組織工作人員和6家企業工會主席共22人的指導員隊伍。這幾乎是行之有效的江蘇產改聯席會議制度在產業集群的“翻版”。
因為既小且微,所以才更需要“聯”,更需要黨政部門、工會走到中小微企業產改的“前臺”,統籌各方資源,協力推動企業落實產改主體責任,充分調動起廣大產業工人的改革積極性。
產業集群的許多產改措施都在行業層面展開。擁有工貿企業近2000家、從業人員近5萬人的丹陽市眼鏡產業集群,籌建了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聯盟激勵基金,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行業創新梯隊。每兩年評選一次行業十佳職工科技“金點子”、十佳先進操作法和十佳合理化建議,推動“金點子”在行業內的成果轉化、參與分配和推廣運用。
打通技能成才路
通過產改提升中小微企業職工的技能本領,打通他們的成才之路,讓他們感到在中小微企業同樣有前途,關係到企業能否栓人留心、產業能否提檔陞級。創新師帶徒培訓制度,開展菜單式培訓和技能競賽,推動建立行業職業資格認定……來自江蘇產業集群促進工人提能增技的產改經驗層出不窮。
採訪中,南通大島紡織品有限公司繡花工金玉琴給人印象深刻。這位“90後”安徽女工,工作僅三四年就憑藉著熟練的繡花技藝奪得海門“繡花狀元”稱號,去年還成為南通市勞模。
只有國中文化的她,第一位師傅其實是進大島做繡花工時間更早的媽媽。“我上學期間經常在車間跟在我媽後面看著玩,後來自己上崗時學得就快一點。”金玉琴說,機器繡花一般幾個月都能學會,但想學精,能在工藝上提出合理化建議,起碼要幾年功夫。作為科技尖子,金玉琴也帶起了徒弟,同樣在大島做繡花工的丈夫都是她帶出來的。“現在實行師徒績效同步考核,徒弟生產中出現差錯,師傅也要承擔一點責任,當然,如果帶得好,年底也有一定獎勵。”她說。
日前發佈的《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支持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家紡產業集聚地,這對家紡產業工人貭素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疊石橋家紡產業園產改指導站指導員黃海芳介紹,園區已建立全工序、全鏈條、全週期培訓計畫,覆蓋縫製等10個工種,通過問卷調查瞭解企業和職工需求,實施菜單式培訓,現時已培訓職工1800多人次。還與東華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辦學,每年為企業定向培養技術工人200多名。
南通心願家紡有限公司去年成為疊石橋家紡產業園首批獲得職業等級自主認定資格的企業,工種是縫製工。公司工會主席張美華說,獲得資格的當年,公司就對新招員工開展了職業等級認定,發了一批證書,“中小企業也有資格自主認定職業等級,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激起了工人更大的上進心。現時公司縫製高級工數量占比達70%。”
宜興陶瓷產業主要集中在丁蜀鎮,900多家陶瓷企業吸附從業人員超10萬。該鎮黨委副書記周兵介紹,宜興陶瓷產業在丁蜀成人科技學校構建了融各項陶瓷職稱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陶藝交流、技能大賽等為一體的小微企業產業工人技能實訓基地,開設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人文陶瓷藝術高研班等專題培訓班,至今培訓8300人次。
撐起維權保護傘
產改的目的是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與“賦能”並重的,是“維權”。通過開展高品質的集體協商,健全中小微企業產業工人薪酬激勵機制;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等方面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兜牢基本保障的“底”,這些都是江蘇產業集群產改的聚力點。
“邳州板材傢俱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已成為在全國都叫得響的一個品牌。”邳州市總工會副主席、木製品行業工會主席何寶華說,2019年木製品行業確定為省產改試點單位後,協商重點轉向能級薪水、產業工人貭素提升、薪酬待遇、“五小”發明創造等,無論是協商的內容還是協商的實效都得到進一步提高。
記者拿到一份該行業2020年度集體協商會議記錄,四大議題除了例行的行業最低工資標準、薪水平均增幅外,還有工齡工資、薪酬激勵機制兩項。最終協商結果是:今年,行業最低月薪水標準新增50元;薪水平均增長3%;連續工作滿1年的,享受每月80元的工齡工資;獲各級勞模稱號、“五小”創新活動成果被企業採納、在市技能大賽中獲獎的,企業都給予數目不等的獎金。該協定覆蓋了行業3016家企業、超過15萬的直接從業人員。
此次協商的企業方首席代表、徐州金河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君說,儘管板材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毛利率低到2%、3%,但這麼多年的集體協商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明白,要想留住員工,企業肯定要承擔責任。協商成果使得企業有了可參照的行業標準,從長遠看對所有企業的發展有利。
黃海芳表示,在疊石橋家紡產業園固定就業的外來職工子女百分百安排入學,這一條成為園區產改硬約束目標,“底氣”來自於園區已規劃新建一所小學。“道理很簡單,不解决好‘新疊石橋人’‘急難愁盼’問題,就難以真正做到穩心留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