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取得勝利,並於當年7月設壇祭天,自稱“漢中王”。緊接著西元221年,劉備正式稱帝。可以這麼說,赤壁之戰劃分了天下,而漢中之戰卻成就了蜀國,劉備最終也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完成了自己的願望。然而,劉備的漢中王其實沒有那麼名正言順,他完全就是自封的,甚至說得過分一點,他的這種行為有點忤逆的味道,劉備稱王的法理依據略微不充分。
一、漢中之戰與劉備的漢中王夢想
曹操在擊敗袁紹後,勢力迅速做大,其統一全國的願望再次被點燃,西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希冀消滅孫劉兩股集團,誰知遭遇滑鐵盧,大敗而歸。赤壁之戰後,劉備迎來了春天,不僅牢牢佔據了益州,甚至在荊州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孫權集團的憂慮,孫權隨即向劉備提出歸還荊州的意願,奈何劉備卻以取完凉州再還荊州為藉口拖延。西元215年,孫權向劉備發動攻擊,劉備擔心曹操趁火打劫遂與孫權和議,於是雙方重新劃分了在荊州的勢力。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慘敗,但是並沒有放弃統一天下的夢想,進取漢中就是第一步。漢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進入巴蜀的重要戰畧要點,進可攻孫劉,退可保關中。也是在215年,曹操趁著孫劉爭執的時機,一舉拿下了漢中。拿下漢中後,曹操的謀臣屢勸其一鼓作氣,攻下益州,可是由於後院起火,曹操拿不出多餘的精力來對付劉備,只留下張郃等將領守衛漢中。
漢中的遺失成了劉備心中的一根肉刺,讓他寢食難安。217年,劉備在法正、諸葛亮等謀臣的勸說下,終於下定攻取漢中的决心。劉備對這次的漢中之戰志在必勝,派遣了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劉備集團的幾乎所有精銳將領。而曹操一方也不示弱,出戰的將領有夏侯淵、曹洪、張郃、徐晃等。漢中一戰,勢必慘烈。
趙雲
戰爭開始後,劉備先派張飛、馬超等將領率領少數部隊前往武都郡的下辨佯裝攻擊,不料被曹休識破,劉方先敗。小股勢力的敗退並未影響大局,由劉備率領的主要兵力迅速抵達由夏侯淵、張郃守衛的陽平關。陽平關易守難攻,劉備屢攻不下,再次受挫。此時,諸葛亮出兵支援,傾盡了益州全部力量,劉方逐漸佔據有利地位,最後乃至開闢了定軍山進攻點。對此,夏侯淵與張郃迅速佈置定軍山防線,但最終敗於法正等人的計謀之下,夏侯淵被殺,漢水南岸被劉備佔領。曹操得知陽平關南側失守後,馬上率十萬軍隊前往支援,曹劉雙方勢力在漢水隔江對峙了起來。
三國演義黃忠斬夏侯
漢水北側的曹操本想趕走漢水南側的劉備,切斷劉備的糧道,卻不料自己的糧道被趙雲和黃忠切斷。219年5月,曹操不得已撤出漢中,劉備取勝。當年7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走上人生巔峰。
二、漢中王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率群臣在漢中郡沔陽正式稱漢中王,不過他這個“稱”是自稱,他這個“漢中王”的名頭可沒經過漢獻帝的審批,此時的漢獻帝還牢牢地被曹操掌握在手裡,說句不好聽的,劉備的漢中王身份從法理上來講多少有點分裂疆土的味道。大漢天子再衰微那也是天子,封王不經過天子降旨準予,那就缺乏法理依據。
漢獻帝
有沒有法理,劉備比我們更清楚,他也知道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道理,所以在受封儀式上,他就談到了這個問題,劉備的切入點是漢末大亂。大概意思就是說,劉備的王位確實沒有漢獻帝的聖旨,但是那個時候天下大亂,曹操等奸佞忤逆篡權、謀害社稷,劉備只能像當年的周公輔佐成王一樣,稱王實屬無奈之舉。假若哪天功成事立,劉備必定會退位請罪,雖死無恨。
不管是群臣的上漢獻帝錶,還是劉備的上漢獻帝言,所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即劉備的王位是被迫的,他稱王是為了拯救大漢江山而做的忤逆行為。他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光復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的事業。
劉備
但也不是說劉備的漢中王沒有一點依據。首先劉備是皇族後裔,在條件允許下是完全可以稱王的。另外,劉邦當年在清除异姓王時,就說過“异姓不王”的話,劉備的行為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撐。劉備最缺乏的依據自然是漢獻帝的降旨,但在那種情况下,這種期望只能是妄想。
劉備常常以興複漢室的角色自居,這也是他為什麼以漢中王為旂號的緣故。正如許靖等人勸進時所說的那樣:“承襲先帝劉邦的軌跡,所以應當興起於漢中。”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為何劉備不稱漢王?為何他不定都漢中,反而定都成都呢?這一切,其實都是劉備的法理鬥爭。
眾所周知,劉邦先項羽一步進位咸陽,然而項羽卻依仗實力將劉邦封為漢王。好在劉邦以漢中為興起之地,最終也取得了皇帝的地位。劉邦稱帝後,漢王就成為了他的歷史稱呼,漢中也就成了大漢龍興之地。既然漢王是劉邦之前的封號,劉備又以興複劉邦之業為目標,這就註定了他不能使用和劉邦同一個稱呼。就好比李淵當過唐王,唐朝建國後就不允許再封唐王一樣。這樣做是為了表示對尊者的敬意。
同樣,劉備定都成都而不是漢中也是如此。漢中是龍興之地,久而久之便流行出一條規定:漢中不封王,也就是說漢中不會屬於哪一位諸侯王的治所。劉備承襲漢統,是絕對不可能做出定都漢中這樣的舉動的。
劉備為了法理所做的還不僅僅是這些。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瓜分了荊州,後來雖然經過了湘水劃界,但劉備依然保留了武陵郡、零陵郡以及大部南郡等地。不過,劉備的漢中王國中並不包括以上荊州的地盤,這又是何故呢?我們設想一下,假若劉備把以上幾個郡並到自己的王國中,那麼劉備就是一比特橫跨荊州、益州的諸侯王。如果是這樣就不得了了,當時的“漢賊”曹操下麵的魏國才一州十郡,之前七國之亂中最大的吳國也才七個郡,劉備一旦坐擁荊、益二州,那豈不是比“漢賊”還“漢賊”了?
文史君說
繼位的法理是劉備心中永遠的痛,儘管他費了很多口舌來強調自己的無奈之舉,但沒有法理就是沒有,說得再多還是沒有。為了法理,劉備頗費周章,不停地尋找歷史典故來支撐自己,亦或在生活中隨時保持警覺。所謂成王敗寇,劉備在漢獻帝沒死之前就稱帝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拳頭硬才是亂世的王道。
劉備稱帝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
薛鳳飛:《劉、曹漢中之戰》,《漢中師院學報》198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為知己)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蒐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删除,謝謝!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