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耀
衡陽酒生產能查找到的最早史據應該是西周青銅酒器上的“酃”銘文,距今已有3000的歷史。酃,與中國酒文化息息相關,源於湖南,源自湖南衡陽。
“酃酒、酃縣、酃湖”的三酃文化,是中國酒史上的特殊標記。酃湖亘古存在,史書上“酃湖”最早出自北魏《水經注》,比西周青銅酒器上的酃字銘文晚於520年,比漢置酃縣(西元前200年)晚了325年。也就是說酃酒的歷史在3000年以上,酃縣2700年左右,酃湖2500年左右。
《後漢書》作為正史,記載著中國酒史上的出現最早的名酒,“酃湖產美酒,謂之酃酒”,晋時“祭於太廟,年常獻之”,比索興酒的記載(宋《武林外傳》)早了1300年。此後,《後唐史》、《宋史》、《衡州府志》、《湖南通志》、《清泉縣志》等史志都有關於衡酒、酃酒的記載。
中國酒史上第一篇酒賦,為晋·張載《酃酒賦》,賦在文學上是最高級的禮贊。《酃酒賦》比蘇軾的《中山松醪賦》早了800年,比《茅臺酒賦》早了1900年。
中國酒史上第一個酒生產標準,是《齊民要術·酃酒生產法》,酃酒生產法中的“五齊六必”是酃酒生產的標準程式。
中國酒史上的第一個貢酒是酃酒,《後漢書》、《晋史》、《唐史》、《宋史》、《武林外傳》,《湖南通志》,《衡州府志》等皆有記載,正史有載十七處。
中國酒史上的酒詩文最多的也是衡陽的酃酒、衡酒。120首名家的詩文,張載、唐太守、王安石等,每一個名字都響噹噹,每一首酒詩都可流傳千古。詩意酒濃,灑脫暢快,淋漓人生。
中國酒史上的第一條酒街是衡陽的“青草橋頭酒百家”,始於唐,興於明,盛於清,續至民國,是衡州八景之一,民國時仍有273家酒坊、酒廠伫立在此。
中國酒文化的酒神神農炎帝之陵也在衡州酃縣(1952年設株洲市分出),炎帝陵30多塊古碑上,都銘刻有衡州府,可以為證。
衡陽雁峰酒業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國的老同興,恒星坊等老字型大小,現時我們湘酒文化博物館仍珍藏二壇同興號民國老酒。新中國成立,於1950年籌建衡陽釀制酒廠,生產白酒,虎骨酒,五加白酒,1956年公私合營,原老同興,恒星坊與市釀制酒廠合併,合營酒廠命名為恒星酒廠,1958年垣星酒廠更名迥雁峰酒廠,90年代購並衡陽酒廠。1988年中國首届食品博覽會,回雁峰牌酒榮獲金獎,在那個年代,這個是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南嶽七十二峰,雁峰為首,嶽麓為尾,雁峰,第一峰,雁峰白酒是湖湘第一品牌,可以在當年湖南酒品牌的市場價上可以找到品質的高度。58年我們4.5元/瓶,茅臺7元/瓶,62年我們8元/瓶,茅臺16元/瓶,湖南所有的酒,我們品質最優,價格最高。
如果說衡陽的茶業刺激了衡州青瓷的發展,那麼衡陽的酒業更是催生了衡州青瓷的興盛,使之成為五代時期中國制瓷中心。
2100多年之後,西安(漢都古長安)出土了一壺鳳鳥金鍾美酒,專家認為,此酒就是產於湖南衡陽的酃酒。2003年7月3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報導了這一事實。之後,人們在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器物中又發現了刻有“酃酒”字樣的酒器(參見《洛陽燒溝漢墓》,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衡陽酃酒在西安和洛陽相繼得以發現,當屬酃酒上貢朝廷的史實物證。故宮博物館瓷器藏品中有兩件是衡州酒器,一件是刻蓮紋梅瓶,一件是盤口瓶,亦可為佐證。
酃酒並非皇室貴族的專享,自漢晋以後,品飲酃酒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一種時尚:既丕顯於都城,乃潜淪於吳邦“,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飲必酃醁”(晋•曹攄《贈石崇詩》)。民間一些豪族高門也把喝酃酒視為身份的象徵,競相侈靡,“密宴繼集,酃醁不散。”(晋•葛洪《抱樸子•知止》)。有需要就會有市場,於是歷朝歷代的富商大賈不避萬裏,舟車販至。他們把酃酒販運到大都會,賣給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喝。以致當時建業(今南京)出現了“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的盛况(《宋書》卷33《五行志》),這一盛况與酃酒的大量行銷也有著密切關聯。
《酃酒賦》中雲:“昔聞珍酒,出於湘東。既丕顯於皇都,乃潜淪於吳邦。”湘東即湘東郡,當時衡陽的稱謂。吳邦,指江浙一帶。這裡的“潜淪”是“深入、氾濫”的意思,說明那時衡陽的酃酒已遠銷到江浙一帶,而且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如今在杭州博物館藏有一件青瓷酒器,上刻:“中泓貯淥酃”字樣。北宋時,還曾將貢品酃酒作為宮中誕育的犒賜,《武林舊事》之卷八載:“宮中凡閣分有娠……於內藏庫取酃酒五十三石二鬥八昇。”此事後來發展成為江浙和湖廣地區生小孩,親朋攜黃酒看產婦的一種風俗,紹興的女兒紅酒,也是從這個風俗中演變而來的。
關於酃酒的史料記載還有很多,“宦官何謫監衡州酒稅仍兼任節度使”,《續資治通鑒·宋紀八十五卷》:“吳差衡州酒監”,《宋史·陳師錫傳》卷346:“陳師錫(1057-1125)宋神宗熙寧九年進士,曆官監察禦史,教書郎,直龍圖閣,監衡州酒”,《宋史·朱勔傳》卷470:“朱勔(1075-1126),蘇州人,曾任防禦使、承宣使、節度使等,兼監衡州酒等職”。東坡蘇氏曰:“自漢武帝以來,至今皆有酒禁”。《文獻通志》卷17征榷考,我國古來採用禁酒制度,文王有酒誥而禁酒。由於歷代禁酒,所以史志記載酒的史料極少,唯獨酃酒例外。以上史料說明,衡州酒監為朝廷在湖南衡陽專設的釀造酃酒的機构,獨享殊榮。據史料記載,武宗會昌六年(西元846年)始置榷麹之官課稅,酒在唐會昌六年開始才興酒稅,但是監衡州酒不是為了徵稅,而是專為官府、皇家造酒而設定的釀酒官,職別可與一方諸侯、節度使相當。
衡州酒業最早集中在湘江東珠暉區酃湖周邊,唐宋後因政治的西移逐漸在青草橋頭成行成市,最後形成著名的酒都及酒街。《衡州府志》中記載清末青草橋有酒坊212家,民國24年有酒坊177家,產值16.46萬銀元,抗戰時期則達到了300家。衡州窑青瓷酒器是衡州窑所有器物中最多的,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品種豐富,僅執壺有60多個品種,其中雙流壺的蓮瓣獨具特色,梅瓶酒器精品多。
可見酃酒之興,衡酒之盛,衡州酒史是中國酒史中的華彩篇章。衡州酒業從漢興,到唐盛,直至後期清朝民國的繁華,甚至一度帶動了衡州的經濟崛起與衡州窑的風行。
譚耀:衡陽人,全國首屆”書香之家”得主。主要從事鄉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南華大學湖湘文化所研究員,在《南華大學學報》、《船山學刊》等學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在紅網、雅昌藝術網、湘江網、新浪部落格等(網名船山書僮)發表文字100萬餘字。
責任編輯:劉信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