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所民辦學校停招,是什麼造成了今天國退民進的尷尬局面?

上海 77℃ 0
摘要:無視國情文化的區別,盲目借鑒甚至照搬西方理論體系下的教育理論與治理思想,是造成教育上國退民進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近年教育治理上不停糾偏的根本原因,需要系統反省。據媒體報導,河南鄲城,105所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中,101所將停招新生。這是繼公民同招之後,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打出的又一重拳,目的顯然是為了進一步遏制“國退民進”,不能讓錢成為上好學校的門檻。前10名小學與國中,幾乎一邊倒的都是民辦學校。

無視國情文化的區別,盲目借鑒甚至照搬西方理論體系下的教育理論與治理思想,是造成教育上國退民進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近年教育治理上不停糾偏的根本原因,需要系統反省。

據媒體報導,河南鄲城,105所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中,101所將停招新生。這是繼公民同招之後,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打出的又一重拳,目的顯然是為了進一步遏制“國退民進”,不能讓錢成為上好學校的門檻

在河南鄲城,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約占50%,而且最好的學校也是民辦。鄲城一高是當地最好的高中,每年都會有30人左右考入清華北大。2018年鄲城一高錄取中考生共1933人,其中竟有1018人都來自一所民辦學校——光明學校。

作為一個近年才脫貧的貧困縣,一些學校一學期學費超過7000多,一般人顯然是承受不了的。如果上一個好學校,不僅需要孩子學習好,還要有錢,是我們能接受的嗎?

顯然不能!義務教育階段“國退民進”問題的嚴重,是引發此次重拳治理的根本原因。遺憾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鄲城,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尤其是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前10名小學與國中,幾乎一邊倒的都是民辦學校。

以上海為例,一起來看一組網上的數據:

從錶中不難看出,在上海中招成績排名前7的國中,有6所是民辦校,只有1所公辦校,市北初級中學能“碩果僅存”,據說源於該校享受獨特的理科實驗班招生政策。

最好的小學與國中都成了民辦學校,這就意味著金錢成為優質教育資源選擇上的基本門檻。這顯然是我們國家性質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一系列政策出臺的根本原因。這就如同學區房政策的糾偏一樣:不能讓金錢成為擇校的合法通路,成為教育公平的門檻。

公民同招之後,直接關停部分私立學校,幾乎可以算是對民辦教育政策的一次大回檔:從沒有太多禁忌限制,到與公辦學校一樣的管制,同時,甚至在總量上直接進行控制。有人責備說和現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存在一定抵觸,我理解,國退民進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得不採取直接關停的手段。

除了關停進行總量控制之外,我們有必要深刻檢討義務教育階段“國退民進”現象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根本的治理辦法,至少未來不再重複這種錯誤。

民辦學校的快速逆襲,很多人歸結為民辦學校有錢,投入建設了優質的硬體,引進了大量的優秀老師。

這個說法表面上有道理,但解釋不了兩個事情。第一,為什麼偏偏發生在最近10餘年?而不是以前。在上世紀80/90年代,包括本世紀初前10年,民辦學校就已經比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民辦學校仍然是薄弱校的代名詞,很多所謂貴族學校,只是錢多的問題少年聚集地。第二,為什麼現時主要局限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為什麼至今很多私立高中仍然難以超越公立高中?

最近這1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推動了這一現象的全面出現?

顯然,這和我們近年來對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區別化管理是分不開的。這就是一度對公辦學校嚴管的同時,對民辦學校的全面放任。

基於“公辦保基本,民辦滿足個性需求”的定位,我們把重點全面放在了對公辦學校的監管上,而對民辦學校,則完全放開。

民辦學校可以自由地挑學生,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教學內容、放學時間、課後輔導等。但是公辦學校卻不一樣,生源被嚴格卡住,一律就近入學,也禁止一切形式的生源挑選。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上,也有很多的清規戒律,不准超綱學、超綱教、超綱考,更不允許課後與週末輔導,還有一系列的減負措施:三點半放學,低年級的取消考試,禁止佈置作業等等。

但民辦學校卻完全是另外一番場景。什麼時候招生,怎麼招生,是沒有人管的。平時的教學等,更是學校的自由。多數民辦學校,也往往是寄宿學校,學校全方位安排了課後的輔導以及其他的課程與培訓,也就不存在三點半放學的說法了。在這類學校周邊,輔導班也是寸草不生的,因為根本就沒有需求。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异?為什麼會這麼管?很多人會馬上說,因為是私立。

因為我們流行的教育理論就是這樣,通行世界的教育治理思想也是這樣,是世界的“慣例”:只要不違法,私立學校無禁忌。其實從這種治理邏輯中,我們可以深刻地看到美國、英國的影子。

在美國,對於公辦學校,完全禁止擇校,只能就近入學,無論是買的房子,還是租的房子。但對於私立學校,在招生上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只要不違法,都是學校說了算。

此外,還涉及到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截然不同的治理邏輯:只要不違法,私立學校是完全自由的,但公辦學校卻有很多清規戒律。比如,公辦學校禁止體罰,但私立學校是除外的,美國至今有19個州在法律層面是允許學校體罰的。

很多私立學校的管理之嚴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這些學校的嚴苛校規,放在中國都足以被列為極端反面典型,也是違法的:比如頂撞老師是要被開除的,違反一些校規是需要被打板子的。有一個私立學校規定晚上十點後禁止在學校河邊散步,我一直搞不明白這條規定的原因與依據。至於學習與教授的內容,只要不違法,是誰都不能過問的,一些優秀學校,學習上的要求當然也是很高的。

至於挑生源,也是必然的。雖然也是申請制下的綜合評價,但一定要看你爸媽是誰,也必然面臨測試,申請錄取比一點不比著名大學高。而學生來源,更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全世界都可以,只要你優秀並交得起錢。

不過家長與學生在上這類學校時,往往要簽署一個聲明:讓渡自己的權利,認可學校的一切規定與决定,包括體罰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嚴苛校規。

一句話,嚴格篩選的生源,嚴格的日常管理,豐富而沒有封頂的學習。於是,在這種治理邏輯下,最好的中小學多數都是私立的。但另一方面,在各種“不允許”的嚴格管控下,公立學校全面滑落。

北大學者王蓉就曾發文表示對這一教育治理思想下的擔憂:公辦教育的拉美化。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套表面上强化公平的擇校治理政策與公、私立學校的區別化治理,最後必然導致一個結果:私立崛起,錢是包括擇校在內最大的教育自由。

比如一律就近入學,這種公平背後,更強調的是錢的公平,錢在擇校中的權利。對於公辦學校,不准擇校,但卻可以通過租、買房子實現擇校(學區房),對於私立學校,則直接就是錢。因為最好的中小學絕大多數都是私立學校,沒有錢上不了(個案除外,不必講這些學校每年都招個別窮且益堅的孩子)。

換句話說,有錢,在擇校上就是自由的,可以選擇更好的教育資源,這實際是隱藏在美國的擇校治理政策,以及公立、私立學校不同治理政策後的一個潜在邏輯。當然,這也是其國家性質决定的。

不幸的是,我們作為教育的普世理論借鑒學習了。雖然說這套治理思想已經推行了許久,但真正進行全面落實、越來越嚴格,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情。就近入學的口號喊了多久,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但真正的嚴格全面執行,是什麼時候?也主要是最近10年。而長三角與珠三角之所以率先淪陷,與這些地區率先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實這些治理政策是直接相關的。反觀一些就近入學落實的並不好,或者說不嚴格的地方,這種現象發生的就比較晚。尤其是高校附中附小林立的地方,因為不完全受這種政策限制,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公立主導地位。

這種治理政策我們是否應該學?坦率地講,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顯然不適合學習借鑒這種教育治理邏輯。但遺憾的是,我們學了,也才埋下了今天國退民進的“禍根”。

把公辦捆死、把民辦放開,不同的治理邏輯,為民辦學校的快速逆襲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為了遏制這一現象,兩年前政府力推“公民同招”,即民辦學校也必須參加搖號。

顯然,民辦超越公辦,首先就是在生源上。雖然我們不能否定優秀師資在一個人成長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但顯然决定性的還是生源,是優秀的學生成就了優秀的老師與學校。打蛇打七寸,為此,相關部門不得不率先在招生上“痛下殺手”,私立學校也需要和公立學校一樣,不得提前招,也不得通過考試篩選等等,最後,還需要參加搖號。這就是所謂的公民同招。

同時,絕對化的就近入學,也導致學區房飛漲,成了事實上的拿錢擇校。於是,在遏制學區房房價的同時,相關部門大幅糾偏:改“一房一校”為“多校劃片”,即把一個房子對應三類學校,最後隨機抽取。

國退民進,民辦私立學校全面勝出,不僅源於生源上的優勢,如前文所述,還與學校日常的嚴苛管理和學習不封頂等密切相關。更主要的是,在短期內,這種不公平是難以快速解决的。於是,相關部門在先後調整擇校政策與公民同招後,不得不直接限制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的比例與數量,這才有了此次鄲城101所民辦學校停招的措施。

這項措施頒佈後,一比特曾經就讀於光明學校的讀者給我留言說:打擊私立學校的同時,為什麼不把公立學校的質量提高?

換句話說,絕不是公民同招,甚至限制比例,我們就能全面改變國退民進的,讓公辦學校質量全面提升,得到家長追捧才是根本國家和教育部門也多次提到,我們的教育需要的是“有質量的公平”,我們公辦學校需要積極趕上去,而不是把私立民辦學校拉下來,禁止或不讓私立民辦學校怎麼做。甚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換一個治理思路,私立學校可以做的,在合理範圍內,也允許公立學校這麼做,而不是簡單禁止,這也是一種公平競爭。

是時候重新檢討我們對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理論與定位、以及整個教育治理指導思想了。

改革開放40餘年,實際上也是我們的教育學習西方的40年,我們從中受益良多,但也照搬了一些不符合國情文化的東西,導致水土不服,比如對公辦與私立學校的定義與定位,比如擇校的治理政策等。

其中一個根本,是我們沒有把西方某個具體的教育政策放在整個社會制度、社會治理以及文化等大背景去理解,沒有放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下理解,甚至簡單照搬,導致出現一系列錯誤的後果,如國退民進,如事實上的“以錢擇校”,這些都違背了我們的國家性質、價值理念與文化傳統等,於是不得不採取强力措施調整和扭轉。

坦率地講,以英美等已開發國家為主形成的現代主流教育理論與教育治理邏輯,是與其意識形態和國家性質直接關聯的,是我們無法全盤接受的。比如國退民進對於他們來說是必然,應該的,但對於我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這點在經濟領域已經取得了部分共識,即西方的經濟學理論以及治理思想並不適合中國國情,如果按他們的理論、模型,中國經濟早已崩潰了,但事實恰恰相反。但在教育上,我們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在認真地呼籲推動一些“普世”的教育理論與治理思想。

四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化治理體系,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一重大議題。這其中,理論研究者首先要行動起來,把我們的定位需求與問題搞明白,把我們的發展階段搞清楚,學習借鑒別人時更要全面吃透,學習其精髓,最後結合我們的國情文化,立足中國大地,找出中國辦法與思路,才不至於不停糾偏。

最後,我前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留給大家再想想,為什麼對民辦教育限制多的義務教育大規模出現了國退民進,但對民辦教育基本放開的高中階段卻沒有結果,或者沒有明顯地出現國退民進?

其實答案一樣,大家可以仔細想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