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昇: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效力14載,為何沒個爵位

安徽 66℃ 0
摘要:朱昇,徽州休寧人,當時名儒。大概是鄧愈攻下徽州,執行不擾民的政策,讓朱昇看到這支軍隊以人為本的優良基因,當朱元璋召對時務時,便欣然前往,並獻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畧指導。緩稱王就是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野心和實力,以免成為眾矢之的。這一年,朱昇已經59歲高齡了,此後他還將忠心輔佐朱元璋長達14年。朱昇第二大貢獻是舉薦賢才。朱昇第三大貢獻在用兵方面。

01

1357年,朱元璋攻徽州,克。

朱元璋有個好習慣,每攻克一座城池,必定尋訪當地名士,請教定國安邦之策。

在徽州,朱元璋又招募了諸多名士於麾下,其中有一人給朱元璋提出了那至關重要的九個字,即: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正是奉行了這九言策,才躲在眾多咋咋呼呼的起義軍背後,悄咪咪的發展自己的實力,定鼎江山。

毛主席稱讚為,九字國策定江山。

而提出這九言策的人,不是我們熟知的劉伯溫,也不是李善長,這個人是朱昇。

02

朱昇,徽州休寧人,當時名儒。

徽州是朱熹的故鄉,程朱理學對當地人有很深的影響,普遍都有“華夷之辯”和排斥蒙古“入主中原”的民族心理。

所以朱昇與一些奉元朝為正統,還對元朝抱有希望的讀書人不同,他以為“元主中國,天厭之久矣”

朱昇是朱熹同宗的五傳弟子,前半生一直在研究程朱理學,對於亂世中國家和百姓的生存現狀,朱昇有著自己的見解。

朱昇一方面認同孔孟的仁政治國之道,但同時他也主張要積極採用武力結束戰亂,統一天下。

大概是鄧愈攻下徽州,執行不擾民的政策,讓朱昇看到這支軍隊以人為本的優良基因,當朱元璋召對時務時,便欣然前往,並獻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畧指導。

高築牆即,南京佔據經濟和地理優勢,進可攻,退可守,應積極營建南京大本營;

廣積糧為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糧食儲備,有錢了才能打仗;

緩稱王就是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野心和實力,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朱昇果然沒有看錯人,朱元璋對這九言策深以為然,並誠邀朱昇加盟,為他出謀劃策。

這一年,朱昇已經59歲高齡了,此後他還將忠心輔佐朱元璋長達14年。

03

朱昇來到朱元璋軍中後,受到朱元璋格外尊敬,常常近侍左右,因都姓朱,屬同宗,朱元璋稱呼朱昇為“宗長”。

朱昇最擅長的就是他精通儒家文化,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頒給重要功臣的誥書、禮樂制度、各種詔令,都是出自朱昇之手,是朱元璋的文膽。

朱昇第二大貢獻是舉薦賢才。名士的朋友圈裏皆名士,朱昇不僅自己積極支持朱元璋的事業,還希望招攬更多的能人共築大業。

朱元璋攻打處州前,曾問朱昇,處州要不要打?

朱昇說,要打,因為處州有浙東四先生之三:劉基、葉琛、章溢,得處州,可得人才。

朱昇第三大貢獻在用兵方面。得益於早年朱昇開館教學的經驗,朱昇把自己對四書五經等經書的理解以旁注的形式寫在一旁,輔佐朱元璋後,便著手為《孫子兵法》做旁注,以傳授給更多的將領。

儘管朱昇年紀大,但他不辭辛勞,經常隨軍征戰,實时參謀。

鄱陽湖一役中,朱昇認為陳友諒勞師遠征,糧草有限,必定堅持不了多久,應在南湖口堵住他的退路,等他糧盡突圍時,就可以前後夾擊,後來的發展正如朱昇所料。

涇江口混戰時,老爺子還在敵軍流失下,不顧生命危險,一把把朱元璋推進船艙裏,救了朱元璋一命。

朱昇對朱元璋可算是鞠躬盡瘁了,當然朱昇的一番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在1368年,親眼看到了新王朝的建立。

04

按理說,以朱昇的功勞,又有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的原始股,肯定會得一世襲爵位。

但朱昇志不在此,平定天下之後,朱昇就心滿意足了,洪武二年時正式向朱元璋提出辭職。

朱元璋不願朱昇離去,想重新封賞挽留朱昇,但朱昇堅持不受。

據說朱昇辭別朱元璋時,曾有過這樣一番對話:

朱元璋問道,“你既然不願接受我的爵位,那你的兒子總可以繼續輔佐我吧?”

朱昇答:“臣只有一個兒子朱同,忠心事主有餘,但明哲保身的能力不足,我不願他入朝為官,是怕他將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朱元璋一拍大腿,說:“你我情同父子,你怎麼還有這種擔心?”

朱昇說:“不是老臣多慮,實乃天數如此,希望陛下看在老臣的情分上,將來臣的兒子不能身免時,賜以全屍。”

就這樣,朱昇辭職後,既沒有回到老家休寧縣,也沒有回到之前隱居教書的歙縣石門,而是帶著夫人涉江沂淮,抵東海轉至西溪胥宇,最後在南龍港住了下來。

朱昇老爺子也是懂天文地理,易經八卦的,大概是給自己找了個風水寶地,一年後,朱昇病逝,葬在了南龍港,就在現在的鹽城西區北龍港鎮南龍港東首文曲溝北。

朱昇的兒子朱同,後來也進入仕途,官至禮部右侍郎,且果然沒得善終,明史記載朱同的結局是“坐事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