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候,盤錦的刀客割葦子,為何送飯的從來都不給他們預備筷子

辽宁 115℃ 0
摘要:民國時期,盤錦葦塘的割葦工人們在吃飯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攜帶筷子,而是就地取材用蘆葦杆,但是如何將蘆葦製作成筷子卻有大學問。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盤錦還有一處世界之最,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蘆葦塘,占地面積約為960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一,其面積之大,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割葦子最好的季節是在冬季,而且是越冷越好,往往刀客們割葦子都會選擇在淩晨,因為此時的葦子莖十分脆弱,容易被鐮刀割斷。

民國時期,盤錦葦塘的割葦工人們在吃飯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攜帶筷子,而是就地取材用蘆葦杆,但是如何將蘆葦製作成筷子卻有大學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删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盤錦地區是東三省著名的濕地,此處風景宜人,生態環境良好,生存著多種珍稀的動植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盤錦還有一處世界之最,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蘆葦塘,占地面積約為960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一,其面積之大,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

從清朝康年間開始,盤錦葦塘便已經出現了割葦的活動,但由於當時清廷對關東地區的管控較為嚴格,故此割葦子也只是當地民間的小規模活動。至清朝末期,朝廷對關東的控制權越來越弱,致使割葦活動發展得越來越大,最後乾脆形成了一項成熟的產業,涵蓋了收割、運輸、加工等各領域,越來越多的外來湧入人口也加入到割葦大軍中,他們被當地百姓稱為刀客。

刀客聽起來威武霸氣,實則是一個苦差事,在當時有一句話叫作驢進磨坊,人進葦塘,指的就是刀客們的生活。割葦子最好的季節是在冬季,而且是越冷越好,往往刀客們割葦子都會選擇在淩晨,因為此時的葦子莖十分脆弱,容易被鐮刀割斷。但凜冽的北風也會讓人的手脚徹底凍僵。除此之外,刀客們在割葦子時難免會觸碰葦子,而葦子穗上凝結的寒霜會掉落到後脖子處,久而久之,霜雪會使得裸露在外的皮膚皸裂,形成一條條血痕,令人奇癢難耐。

刀客們幹活時又苦又累,休息時也同樣遭罪,即使是吃飯,都沒辦法吃上一口熱乎的飯菜。刀客們吃飯往往都是自備乾糧,但由於當時菜盒保溫效能太差,導致飯菜全部被凍成了冰坨坨。無奈之下,刀客們只能啃著飯菜填飽肚子,根本吃不上一口熱騰騰的飯菜。此時有讀者會感到好奇,難道刀客們不懂得用火嗎?這個問題聽起來有些道理,但實際上卻與何不食肉糜的發問者相似,因為在偌大的蘆葦塘中,是絕對不允許動用明火的。蘆葦本身就是易燃物,加之冬天的北風呼嘯,一旦有人在蘆葦塘裏生火,無異於是在乾柴堆裏填火紅的煤炭,不消半分鐘的工夫,葦塘就會燃起大火,不僅所有的蘆葦都會被付之一炬,就連在葦塘裏工作的刀客們也活不成。

華夏民族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刀客們即使是吃冰坨飯菜,也要擁有一雙屬於自己的筷子。但奇怪的是,刀客們從來不喜歡在餐盒裏放筷子,而是就地取材在蘆葦身上做文章。蘆葦杆筆直且堅硬,特別適合做筷子,但刀客們不太喜歡使用蘆葦杆,因為蘆葦杆本身為空心,使用起來沒有踏實感。相反,刀客們在選取筷子資料時,會專門挑選蘆花板上的一段蘆葦杆,此處蘆葦杆緊實厚重,質地非常堅硬,完全不亞於竹子。

蘆葦杆是不是可以直接折斷使用呢?完全不是,蘆葦杆纖維質地縝密,生掰硬折必然會撅起數根硬茬,導致吃飯的時候紮刺到嘴唇和舌頭。正確的方法是用鐮刀在蘆葦杆上滑一周,之後用力一掰,就可以得到兩截無硬茬的圓潤筷子了。蘆葦杆筷子製作方便,使用完畢之後也可以直接丟棄,既方便省事又十分環保,堪稱是真正的一次性筷子。

談到這裡,我們也能發現,其實刀客們的智慧,真的不是一般的智慧,這是百年以來勞動得來的智慧,正是憑藉著這種智慧,刀客們才在能够在盤錦穩穩紮根,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他們都是一群最值得尊重的人。

參考資料:《割葦》曹保明著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