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元長1釐米,毛利率堪比茅臺!生長激素是好生意嗎?

養生健康 94℃ 0
摘要:生長激素水准與正常小孩相差40%,舒眉(化名)不得不讓女兒從四歲半就開始注射生長激素。前後持續近五年,平均每年長高7釐米。“1萬塊錢長1釐米。”而日常人們所提到的“生長激素”,指的則是重組人生長激素。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注射用重組人生長激素使用說明書”,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具有與人體內源生長激素同等的作用。儘管遭遇外界質疑,但在堪比茅臺的高毛利誘惑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不斷擴容。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作者:杜蘇敏實習生尹一帆

生長激素水准與正常小孩相差40%,舒眉(化名)不得不讓女兒從四歲半就開始注射生長激素。前後持續近五年,平均每年長高7釐米。

“1萬塊錢長1釐米。”提到5年下來的治療費用,舒眉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生長激素是腦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分泌的一種單一肽鏈的蛋白質激素,直接或間接通過胰島素樣生長因數對人體的生長和代謝發揮作用。而日常人們所提到的“生長激素”,指的則是重組人生長激素。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注射用重組人生長激素使用說明書”(下稱“說明書”),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具有與人體內源生長激素同等的作用。

自從1985年首次被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準予應用於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所致的矮小症,重組人生長激素應用於臨床治療已有36年歷史,製備技術不斷反覆運算陞級,對應的適應症也被不斷拓展,但大多數人對其仍然陌生。

新華社在8月初發表《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一文,讓重組人生長激素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文章指出,“增高針”其實就是注射生長激素。專家認為,生長激素有被濫用,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因被捲入生長激素濫用疑雲,生長激素龍頭企業長春高新(000661.SZ)、安科生物(300009.SZ)股價大跌,8月5日單日市值分別蒸發124億元、26億元,此後持續陰跌。

即使股價暴跌,長春高新、安科生物業績表現卻相當亮眼。2021年上半年,長春高新實現營收49.63億元,同比增長26.71%;歸母淨利潤19.23億元,同比增長46.85%;同期,安可生物實現營收約9.69億元,同比新增36.12%;淨利潤約2.44億元,同比新增50.27%。

儘管遭遇外界質疑,但在堪比茅臺的高毛利誘惑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不斷擴容。國金證券研報指出,頭部公司進一步推進劑型升級換代、强化通路下沉和醫患人群文宣教育力度,生長激素治療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此外,適應症拓展進一步打開成長天花板。

副作用和濫用爭議

現時,國內已獲批的生長激素適應症包括內源性生長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兒童生長緩慢、用於因Noonan綜合征所引起的兒童身材矮小、SHOX基因缺陷所引起的兒童身材矮小或生長障礙、軟骨發育不全所引起的兒童身材矮小、接受營養支持的成人短腸綜合征、重度燒傷以及特納綜合征。

東莞一家二甲醫院生長科主任醫師李薇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有適應症的人才會來打生長激素,有些孩子是完全不够身高或生長激素,有些是部分缺失。此外,出生時胎齡不够也是成因之一,早產的孩子或許需要追趕身高,也有用藥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非病理性使用的情况存在。李薇提到,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要去從事跳舞等對身高有要求的職業,會進行“改善型”用藥。“這必須家長簽知情同意書,且一般地方醫院都不會批。”她強調。

上述說明書指出,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的不良反應包括可引起一過性(指某一臨床症狀或體征在短時間內出現一次)高血糖現象,通常隨用藥時間延長或停藥後恢復正常。臨床試驗中約有1%的身材矮小兒童有副作用,常見注射部位局部一過性反應(疼痛、發麻、紅腫等)和體液瀦留的症狀(外周水腫、關節痛或肌痛)。這些副作用發生較早,但發生率隨用藥時間而降低,罕見影響日常活動。

李薇表示,生長激素發生副作用的幾率非常非常小,而且醫生會進行評估。“首先,患者需要經過周密的檢查,排除一些疾病並確定其真實缺乏生長激素後方可用藥。此外,我們還會要求用藥者三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

新華社在發佈的文章中援引專家觀點稱,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另有媒體報導稱,使用生長激素會新增生惡性腫瘤的風險。

“脫骨症的副作用是存在案例的,但是導致腫瘤的案例,我翻閱了所有的資料都沒查到。”在李薇看來,只可能是患者原先就存在腫瘤,注射生長激素後誘發導致了腫瘤惡化。“但醫生在檢查中發現了腫瘤也不會讓你用藥。”李薇稱。

《矮小症臨床路徑(2019年版)》指出,生長激素禁用於骨骺閉合的患者、有腫瘤進展症狀的患者。《矮小症臨床路徑(2019年版)》適用於診斷為身材矮小症的患者,即身高處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健康兒童生長曲線第3百分位數以下,或低於2個標準差者。

骨骺是判斷生長情况的一個名額。醫學上可以通過測骨齡來判斷骨骺是否閉合。

多名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的醫生表示,公立醫院醫生在給患兒使用生長激素前,會嚴格按診療標準進行查驗,對生長激素適應症的把握較為嚴格。“民營醫院、私人診所這方面就很難說。”一名醫生說。

在公立醫院,“一個是必須有醫生處方才能拿藥,另一方面,醫生在評估用藥之前的檢查是周密且嚴苛的。”李薇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生長激素的使用有細節完備的操作手册,醫生完全按照手册來操作,“有一種情况可能會提早開始用藥,比方說生長激素水准在p3以下才能用藥,現時他是p5,但醫生預測他會下降至p3”。

李薇稱,只有公立醫院才有資格開生長激素,現在有一些合作的門診也可以賣生長激素。“由於占藥比問題,一般是公立醫院開具處方後,患者再去這些合作門診裏購買相關藥品。”她說。

長春高新在2021年5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現時公司生長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醫院銷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醫療機構銷售,並預計未來在民營醫療機構銷售占比會進一步提升。

這一數據引發多方質疑。對此,長春高新董事會辦公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稱,上述差距的產生主要為患者在大型公立醫院檢查診斷確診後,到民營醫療機構開具處方、取藥。大型公立醫院受到“藥占比”、藥品招標採購等因素限制,開藥量通常較少,劑型、規格齊全程度也不及民營醫療機構。

不過,過往確實有醫療機構出現過違規使用生長激素的問題。2012年,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不少兒童生長發育門診的醫生,將生長激素當作“增高神藥”,開給渴望增高的青少年使用。2014年5月,兒童生長學的權威醫生葉義言曝光了醫藥代表操控醫生濫開生長激素的內幕,部分醫藥代表為拉動銷售甚至許諾醫生享有“終身提成制”。

毛利率追趕茅臺

中國矮小症的發病率約為3%。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0-14歲兒童總人數2.53億,按此基數計算,矮小症患者總數達760萬。即便剔除掉非病理性因素和治療窗口期問題,這個數位仍然非常龐大。

市場現實是,矮小症治療滲透率極低。據國元證券研報,2020年,國內矮小症患者群體接受治療的占比僅為5.7%。基層醫院兒科醫生缺乏、家長對孩子生長發育知識掌握,以及生長激素注射費用高昂等都是導致滲透率低的主要原因。

現時,市面上的生長激素主要有三大類別,分別是需每天注射一次的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用凍乾粉針劑(粉劑)和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水劑),以及需每週注射一次的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長效劑)。其中,國內獲批的長效劑型僅有金賽藥業1家,水針劑型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和諾和諾德3家,粉針劑型方面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科興藥業、未名海濟等。

以金賽藥業名下產品為例。據安信證券公佈的測算數據,粉劑一年治療費用為2.64萬元/年,水劑治療費用為5.5萬元/年,長效劑治療費用為21.8萬元/年。

李薇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一針生長激素(30組織),價格在千元左右。生長激素的用藥因人而異。開始用藥的時間段,身高、體重不同,費用也不同。“按一個月花費五針的情况來算,大概一個月需6000-10000元。”她說。

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的大學生小樂(化名),14歲時連續幾年身高沒有增長,最終確診甲狀腺素結節和生長激素水准不足。醫生開出的處方是優甲樂(甲狀腺素)每天兩片,生長激素每天一針。兩年下來,小樂長高了11釐米,花費超過20萬元。

生長激素的毛利率高企。根據長春高新披露的公告,2019年上半年,金賽藥業生長激素的平均成本中,賽增水針劑平均每支成本為26.17元、金賽增長效水針劑的每支成本為407.28元,其中,水針劑的毛利率高達97.02%。

長春高新最新披露的財報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金賽藥業為長春高新貢獻了近76%的營收和96%的淨利潤。其中,基因工程/生物類藥品領域的毛利率為88%。

安科生物生長激素的毛利率也極高。財報資料顯示,2012-2015年,其毛利率分別為94.59%、94.18%、93.77%和93.79%。從2016年開始,安科生物將生長激素系列製劑和用於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療製劑一起歸為生物製品。2021年半年報顯示,安科生物生物製品的毛利率仍超88%。

兩家上市公司的生長激素毛利率之高,堪比茅臺。財報資料顯示,2020年,貴州茅臺酒類銷售毛利率91.48%,其中,茅臺酒的銷售毛利率為93.99%。

多家企業佈局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從人體中選取出來的生長激素就被發現可以幫助矮小症兒童恢復正常身高。1978年,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基因泰克啟動生長激素項目,1981年成功利用基因重組科技在大腸桿菌中生產出人源生長激素。時隔四年,美國FDA最終準予基因泰克的生長激素應用於臨床治療矮小症。

生長激素商業化開啟,不斷反覆運算,迄今已發展至第六代。其中,第五代和第六代生長激素都是通過“金磊大腸桿菌分泌型基因表達科技”合成。

金磊現任金賽藥業總經理。1990年,金磊加入基因泰克從事生長激素研究。1995年,他發明的“金磊大腸桿菌分泌型科技”獲得美國生物學最高獎克萊文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非美國人。同年年底,金磊歸國創業,1997年與長春高新共同投資組建金賽藥業。

有了原始科技積累,金賽藥業的重組人生長激素凍乾粉針從立項到研發上市只用了3年。1998年,粉針“賽增”的推出結束了重組人生長激素沒有國藥的歷史。

此後,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等於1999年相繼跟進推出自產粉針,生長激素行業格局初定。長春高新勢頭不减,於2005年、2014年先後推出水針“賽增”和長效水針“金賽增”,成為國內生長激素劑型最齊全的企業。

長春高新的水針獨佔市場十餘年,國內企業科技水准持續提升,跨國企業在華市場份額不斷被吞噬。曾主導中國生長激素市場的默克雪蘭諾的市場份額從2006年45.60%一路下跌,至2016年僅為0.005%。中國生長激素市場已成為本土企業競逐場,並最終形成金賽藥業寡頭壟斷格局。

西部證券研報資料顯示,2019年金賽藥業在中國市場份額達74%,位居第一;安科生物和上海聯合賽爾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5%和8%。

國內生長激素的市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容。資料顯示,我國生長激素行業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9.1億元增至2018年的41.8億元,增幅高達359%。諮詢公司Frost&Sullivan預計,2018-2030年中國生長激素年複合增長率可達15.7%,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220億元。

越來越多的企業下場佈局,意圖分羹。特寶生物、天境生物、維昇藥業等生長激素產品處於臨床三期階段,福安藥業、仁和藥業、通化東寶、億帆醫藥等多家藥企也開啟了相關產品研發。

“增高針”點名風波過後,長春高新多次強調,要推進成人生長激素缺乏適應症的應用推廣,還將積極推進生長激素產品未來在大齡女性備孕、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抗衰老、醫美等方面的合規應用。

現時,成人使用生長激素的情况在國內尚少,但在歐美市場上已較為成熟。國元證券在此前發佈的研報中提及,美國生長激素的使用者約75%超過20歲,主要目的抗衰老和增强肌肉,45%為40-60歲,超適應症使用比例在30%左右,且每年使用生長激素抗衰老、增强肌肉的人數多達30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