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第七版獲中國出版最高榮譽網路版年底將上線首批新增條目

上海 69℃ 0
摘要:今年5月27日,《辭海》(第七版)網路版正式上線運行,這是我國大型綜合性工具書的首個網路版;年底,網路版將上線首批新增條目。

《辭海》第七版獲中國出版最高榮譽

  一張落款為“薛國屏2016年7月22日”的便箋紙,至今收藏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敏的抽屜裏,便箋上鋼筆字迹清晰可辨——“《辭海》第七版中國地理政區條目修改情况說明”。“薛老師是我的師父,82歲了,從1965年第二版起就一直擔任《辭海》中國地理學科的編輯,雖然早就退休,但仍把自己當成‘責任編輯’,主動參加第七版《辭海》中國地理、歷史地理的審稿和通讀工作。”

  三年一度的中國出版政府獎近日公佈,在首次設立的榮譽獎中,《辭海》(第七版)榜上有名。“這份榮譽屬於曆版的全體‘辭海人’,包括所有長期關心、幫助《辭海》的忠實讀者。”在張敏看來,“一絲不苟、字斟句酌、作風嚴謹”的“辭海精神”是幾代“辭海人”接續努力的心血結晶,百年《辭海》走過的正是一條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竭誠服務讀者的道路。

  今年5月27日,《辭海》(第七版)網路版正式上線運行,這是我國大型綜合性工具書的首個網路版;年底,網路版將上線首批新增條目。從紙質版向數位融合轉型,《辭海》正以新的形態擁抱新的時代。

  每十年一版,《辭海》不斷優化提升

  《辭海》是我國以字帶詞,集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主要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辭書,1915年由中國現代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動議編纂。在舒新城先生等歷時20年的努力下,第一版《辭海》1936年在上海問世,奠定了《辭海》古今兼收,百科和漢語字詞並重的格局,這是從基礎知識構成和讀者實際需求出發的創新之舉。《辭海》一出版就大受各界歡迎,毛澤東衕誌在戰爭年代輾轉顛簸,隨身書箱裏總要帶著《辭海》。

  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毛主席指定修訂《辭海》的任務由中共上海市委領導,舒新城具體主持。1960年11月舒先生逝世後,接任主編的陳望道先生主持製定了辭海編委會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學科分佈和知識架構,組織充實了專家編纂團隊和編校出版團隊。1965年4月,歷時8年修訂編纂的《辭海》“未定稿”(第二版)上、下卷出版。

  1978年1月,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改名為上海辭書出版社,由夏征農衕誌擔任《辭海》新主編,郭紹虞、朱東潤、馮契、周予同、周穀城、譚其驤、李春芬、夏鼐、顧廷龍、費孝通、蘇步青、李國豪、談家楨、俞振飛、裘沛然……各方面的學術大家參與修訂,所有“辭海人”鉚足了勁,趕在國慶30周年前夕出版了《辭海》(第三版)三卷本。

  1981年,《辭海》明確了“十年一修”的原則。此後,緊隨學術與社會發展,每十年一版的《辭海》整體質量不斷優化提升。

  2020年8月,《辭海》(第七版)出版,總條目近13萬條,2350萬字,學科架構和知識體系更趨完善,並首次在工具書中系統收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條目,全面反映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重要發展戰略,集中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和成就。

  “舒新城、陳望道、夏征農、陳至立、羅竹風、巢峰……薪火相傳的‘辭海人’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使命擔當、敢為天下先,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求真務實、作風嚴謹。”張敏總結,《辭海》之所以贏得今天的口碑,原因有不少:得天獨厚的機緣在上海誕生;得到歷代領導人的重視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幾代“辭海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結晶,“我們有句話叫‘一入辭海門,終身辭海人’,就是真實的寫照。”

  網路版體現服務“溢出”與“增量”

  1997年夏天,剛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專業碩士畢業的張敏走進辭書社的院子。“做古今地名對照的專項檢查工作,同時給薛老師打下手,對地圖進行修改稽核,落實條目的數據更新……3000多個地名條目的位置、面積、人口都要重新核對。當時,沒有電腦、沒有資料庫,拿著剪貼稿,對照著地圖和資料資料,一點點核、一點點改。

  我不耐煩,甚至有些抵觸情緒:已經審過多遍都要付印了,為什麼還要重來一遍?薛老師算了一筆賬,從寫條目開始到一遍遍審改、發稿再到排印、校對,情况變化不可避免,為了盡可能更新條目中的數據,讓讀者掌握最新知識,當然要抓住最後的機會。”

  從趕上第五版修訂“尾巴”的小編輯到全程參與第六版、第七版修訂,張敏與她的“戰友”們逐漸成長為《辭海》新一代的中堅力量。2015年4月,《辭海》(第七版)編纂工作正式啟動,主編陳至立指出,要科學規劃《辭海》編纂手段和產品形態的數位化和多樣化,把《辭海》作為傳統工具書的權威性與現代網路工具書所具有的包容性、開放性結合起來,才能保證《辭海》的可持續發展。同步推出網路版、努力實現線上修訂,成為《辭海》在新時代的新飛躍。

  “從一兩個人到組建起一支擁有近30人,涵蓋技術開發、內容稽核、產品運營和銷售的比較完整的數位出版團隊;從初始的產品技術外包到參與研發,再到完全自主反覆運算開發,《辭海》(第七版)網路版從零開始,艱難摸索、努力前行。”《辭海》(第七版)網路版負責人、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童力軍介紹,作為我國大型綜合性工具書的首個網路版,今年5月正式上線的《辭海》(第七版)網路版現時已有近10萬註冊用戶,“其中大部分是通過手機端注册的新用戶,實現了《辭海》讀者的‘增量’。”

  在內容上,《辭海》(第七版)網路版同樣體現了“溢出”與“增量”。在收錄《辭海》(第七版)紙質版全部內容的基礎上,網路版豐富數位檢索方式,建立詞條關聯和構建多層知識導圖,新增詞目注音和人聲朗讀、漢字規範筆順及源流、書法,打造了一部在電腦、手機等設備上隨時隨地可以查閱,融合音視頻、影像和三維立體模型的有聲、有色、有形的立體“辭書”。

  “沒有理想,哪來動力和方向?”童力軍打開手機向記者演示:百科條目裏的推薦閱讀、延伸閱讀部分如何建設就曾經歷波折。“一開始打算以純科技手段實現關聯推薦,後來發現差錯率和偏離度太大,需要加入人工稽核干預,這意味著學科編輯的工作量大幅度提升。”童力軍說,他和同事會“吵架”,但只要大家通過爭論達成共識、定下方向,就協力推進落實,沒有一比特“辭海人”會退縮。

  更新週期短了,準確性權威性不變

  《辭海》的形態在變,不變的是由“辭海精神”所鑄就的知識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頂尖學者一代接一代,將《辭海》工作視作頭等大事。從蘇步青、穀超豪到李大潜,從譚其驤到鄒逸麟,從郭紹虞、朱東潤、章培恒到陳思和、陳尚君、駱玉明,曆版《辭海》的許多學科就是這樣‘接力’編纂出來的。有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辭海》編纂修訂還組成了專門團隊持續工作,比如河海大學負責的水利工程學科、上海航天局負責的航太學科等。”張敏感慨,“讀者說‘對不對,查《辭海》’,離不開專家學者和學術機構的付出。參與《辭海》工作的出版人也為此傾注了極大心血,比如辭海編纂處社科室主任、1982年出生的李納‘啃’的是黨史、民族、中國近代史等‘硬骨頭’學科,她勤於學習,吸收最新理論成果,在七版工作中,依據權威資料撰寫的‘四個全面’‘五位一體’‘一帶一路’等重大條目得到有關方面的肯定。”

  持續更新的網路版《辭海》堅持與紙質版相同的品質標準,不同的是,更新的週期短了、速度快了、收詞量更大了,從而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高查得率。

  打開“辭海數據監控大屏”,用戶活躍曲線、7日內資源訪問統計、用戶正在搜什麼等數據一目了然。“未來的《辭海》應該是一個知識服務平臺,不僅有高品質、大體量的條目內容,還能實現更人性化的互動功能,讓使用者一站式獲取知識。用戶的査詢行為,以及未蒐索到的條目也能成為網路版不斷修訂、擴大收詞範圍的有效依據。”童力軍這樣展望。

  有人說,《辭海》走過的每一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整體知識水准。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變、順應讀者的需求而變,不斷提供內容優質、體驗良好的知識服務,“辭海人”與“辭海精神”,一直在路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