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這所大學在外流亡十多年,還給四川留下了兩所本科高校

四川 91℃ 0
摘要:在中國,沒有一所高校像東北大學那樣,成立沒幾年就流落異鄉,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流亡時間最長的高校,但卻一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後來不但遷回故土,還給寓居地四川,留下了兩所重量級的大學。臧啟芳决不當歷史罪人,他悄悄安排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李光忠南下四川,尋找容身之所。今天來看,東北大學在四川所傳承的這兩所大學,發展都還不錯。

在中國,沒有一所高校像東北大學那樣,成立沒幾年就流落異鄉,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流亡時間最長的高校,但卻一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後來不但遷回故土,還給寓居地四川,留下了兩所重量級的大學。

東北大學老校門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大已經流亡6年,輾轉北平、開封、西安三地,成了沒有根的浮萍,辦學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也流失大半,東北四省已淪陷多年,那東北大學為什麼還不解散,或者改名呢?

西安事變之前,還有校長張漢卿力撐,而在1937年時,張將軍已被蔣軟禁,就連東北軍,也被縮編折開,調往了豫、皖、蘇各地,這東北大學還能保留多久?

其實早在遷校前幾個月,東北大學就已經被國府強制接收了,改名“國立東北大學”,兩字之差,意味深長——從此,東大就是國府的手中卒了,指東打西悉聽尊便。當時的國府教育部,也確實有意把東北大學停辦了事,還有人提出,或者把東大搬遷到青海省,這其實跟停辦也差不多,當時的青海一片不毛之地,東大真搬到那裡,別說繼續辦學,根本就是活不下去。

東北大學繼任校長:臧啟芳

當時繼任張漢卿為東北大學校長的,是經濟學家、留美教授臧啟芳。臧向國府直言:

如果取締東北大學,就表明中國國民政府决定放弃東北,關係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的大事,絕不可違也!

據理力爭之下,學校總算暫時保留下來,但到1937年年底,日寇開始轟炸潼關,一時間三秦震動。為了躲避兵鋒,遷校的話題又被挑了起來,國府教育部向臧啟芳下令,“命東大向青海遷移”。老臧假如照此辦理,那東大也就末日臨頭了。

臧啟芳决不當歷史罪人,他悄悄安排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李光忠南下四川,尋找容身之所。

不得不說,李光忠去的真不是時候,在川中處處碰壁。

四川雖然是“天府之國”,但是當時半個中國都淪陷了,全國108所高校,就有48所內遷到了大後方四川,說句實在話,大學師生不事生產,就是來吃飯的,川渝之地還支持了三百萬壯士出川抗戰,實在無力再消化東北大學了。

山窮水盡之際,一個川北窮縣:綿陽三台縣卻主動提出,决定接收東北大學。時任三臺縣長是北大畢業生、開明紳士鄭獻徵,關於接收東北大學一事,他在日記裏這樣說

三臺雖然因為天灾缺吃少穿,但中國的未來需要大學生,所以三臺人民願意勒緊褲腰帶,多添幾百張嘴吃飯,這既是為了積蓄抗日的力量,也能為三臺播下文化的種子。

時任三臺縣長鄭獻徵

那邊廂,臧啟芳校長也從國府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那裡,求來了兩萬元的經費和區區15輛卡車,從1938年3月開始,組織國立東北大學師生,從西安南下,經寶雞、漢中、劍門、綿陽,輾轉來到三臺。當年4月23日,鄭獻徵還在三臺縣城為東大組織了3000人的歡迎大會。

因為這一場先斬後奏,教育部部長陳立夫還很不滿意,質詢藏啟芳說:

部中並未令東大遷川,你為何要暗地遷往三臺?

臧啟芳幹成這件大事,也無所顧忌了,回答道,西安行營那邊蔣主任催得緊啊,要是按照部裡邊的意思,去青海,交通不便咱也過不去,為了東大師生好,所以就入川嘍,只要東大能保全,咱就任憑部裡處分吧……

東北大學在三台縣艱苦辦學

陳立夫好在還明事理,也就沒再追究,第二年,還把臧啟芳從代校長轉正,正式任命為國立東北大學校長。

東北大學在入關之前的全盛時期,有文法、理、工、農、醫、教育六個學院,3000多在校生,一路顛沛流離到了四川三臺,只剩下文法學院,師生總計500多人了。

然而一旦紮根下來,東大又休養生息慢慢恢復,擴充了理學院、商學院,增設了外文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等等,到抗戰勝利時,建制為5院12系,學生人數達到700多人,成為一所學科相對完整的大學,且校內又聚攏起一批大師,如著名文學家,後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陸侃如、馮沅君夫婦,著名哲學家、後任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的楊榮國,著名作家、後寫下皇皇巨著《李自成》的姚雪垠,都先後來到東大任教。

姚雪垠

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東北大學終於結束16年流離生涯,分批遷回瀋陽北陵的舊址,

從1938-1946年,東北大學常駐三台縣8年,相比之下,當年在奉天(後稱瀋陽)建校後,辦學時間也不過8年,而北陵新校區的使用時間,更是只有短短六年。

8年時間,足够送出5届完整的本科畢業生了,而且印上了深深的巴蜀烙印。

在川內有識之士的支持下,東北大學一部分師生留了下來,就在三臺原校址上,創建了私立川北農工學院,下設農藝、農經、化工、土木、工商管理、數理、農田水利等共七個系。從系科設定上來看,稱“農工”學院,名副其實。

原三台縣的東大校舍

到1949年,私立川北農工學院經過合校之後,更名為私立川北大學,有文商學院、理工學院、農工學院,還增設了中文系、哲史系。到1950年,川北大學改為公立大學,當年8月從綿陽三台縣搬遷到了隔壁的南充市,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又增設了水利、土木、化工、電機、採礦等5個專修科,學制一年。

1952年,轟轟烈烈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拉開帷幕,川北大學有進有出,吸收了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的部分系科,主要保留文史哲、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組建成為四川師範學院。

川北大學在南充的老校舍

到1956年時,因為國家建設的需要,四川師範學院一分為二,本科部分遷往了成都獅子山,仍然保留原校名;專修科的各專業留在南充的老校區,先是稱南充師範專科學校,經過擴充後,在1958年改名為南充師範學院。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全國高校掀起了一股改名升格的浪潮,身在成都的四川師範學院也順勢而為,在1985年改名升格成了“四川師範大學”。

如此,“四川師範學院”的名號就空出來了。

於是在1989年,南充師範學院當仁不讓,重新拿回了自己的老招牌,改名“四川師範學院”。

從歷史傳承上來說,川師大和川師院,是貨真價實的倆親兄弟,都是東北大學在四川留下的血脈,囙此四川師範大學剛剛脫下的帽子,落到了南充師範學院頭上,雙方倒也沒什麼好顧慮的。

直到今天,四川師範大學的校歌,第一句就是:

白山黑水,

源遠流長,

獅山靈秀,

哺育棟樑。

這裡緬懷的,就是東北大學的學脈,從白山黑水來到成都獅子山下的那段歷史。

不過老話說得好,每一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而每一所“學院”,都有一個“大學”夢

到2003年,南充的四川師範學院經過努力,終於升格成了大學。不過當年,西南師範大學還在(2005年才合校為“西南大學”),這個帽子是沒法搶的。於是川師院改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號:“西華師範大學”,單單從英文名上看: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比老大哥四川師範大學: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要氣勢磅礴得多,甚至比教育部直屬高校的西南師範大學,聽起來還要高半頭。

今天來看,東北大學在四川所傳承的這兩所大學,發展都還不錯。

四川師範大學是省屬重點大學,歷史悠久、學科齊全,早已成為師範與非師範並重的多學科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強項仍為教育學、數學、中國語言文學等等傳統師範類專業,近年來在各大排名榜上,差不多是150—200之間的位次。

而小弟西華師範大學,畢竟起步為專科學校,學術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急起直追,現時還沒有爭取到博士點,政治學、生態學、中國語言文學等等是優勢學科,近年來在各大排名榜上,差不多是250—330之間的位次,未來可期。

紀念雕塑

而當年三臺縣長鄭獻徵的善舉,如今也收穫了回報,四川師範大學和西華師範大學都將三臺視為自己的發源地,70周年校慶時,還在原校址(現三台中學校園)立了紀念雕塑。三台中學百年校慶時,東北大學副校長也來到現場,表明了學校的態度:

百萬三臺人民在當年養育了東大,如今的東大也應以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優勢為三臺建設和文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