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走臺灣,帶走了一大批“大師”,這些人後來怎麼樣了?

上海 79℃ 0
摘要:儒釋道,即儒家、佛家、道家。這三家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語言體系之中。漸漸地,儒學被這些儒生變成了儒家,最後變成了儒教。蔣介石政府在日薄西山,行將就木之時,其幕僚團隊給出了退守臺灣的方案。在蔣介石完全看不到希望後,蔣介石同意了這個方案。遂於1950年創建臺灣省道教會,並且設立

儒釋道,即儒家、佛家、道家。這三家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語言體系之中。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隨著歷史的發展中,這三種哲學思想變成了民哲,三家所謂的領頭人,都進入了公權力中心,歷代皇帝或者統治者也都願意扶持某一家或者被某一家扶持,於是每個朝代的統治者使用的禦民之術就在三家之中變換。

因為科舉考試,國家的統治階級需要一個統一的價值觀,而本就被儒生所把持的朝廷官場,自然是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一價值觀,但只有一種思想是不够的,雖然獨尊儒術,但各種思想還是存在於中國廣闊的土地上。

於是佛家和道家,就成為了民間的宗教信仰,統治者會因時代的變化而尊崇某一方,盛世崇道,亂世用佛。

而儒家的儒生們,無論亂世盛世,都想著治國平天下,三不朽而成聖人。漸漸地,儒學被這些儒生變成了儒家,最後變成了儒教。

在二十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後,儒家思想被成為了糟粕,那時候年輕的一代們,都在全國上下進行著反儒的運動。在清朝的時候,儒教被一些儒生分化出了一支孔教,這支儒家分支拉扯著孔子後人衍聖公的虎皮,讓儒學變成了一種令人作嘔的壓制自由思想的東西,其“成果”就是我們熟知的八股文。

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民國政府廢止了讀經,因為很多人覺得清朝的崩壞,孔教有著很大責任。

儒學在民國初期失去了其中國官方思想的地位,但在民國政府後期,蔣介石政府又重新尊孔,祭祀孔子成為了國家祭祀。

在1935年的時候,蔣介石取消了衍聖公稱號,這個傳承千年的孔子後人稱號終於畫上了句號,但作為孔子第77代孫,第31代衍聖公孔德成,這個末代衍聖公的任務卻沒有結束。民國政府將孔德成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由孔德成主持國家祭祀,又將孔教之風吹了起來。

但一個政府的强大不是靠祭祀和宗教,在1949年,蔣介石最終敗退臺灣。

民國政府和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下,所謂的800萬大軍,被革命军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革命军打出了卓越的三大戰役。蔣介石政府在日薄西山,行將就木之時,其幕僚團隊給出了退守臺灣的方案。

在蔣介石完全看不到希望後,蔣介石同意了這個方案。民國政府把他們能够帶走的各種東西基本上能搬過去的都搬了過去,庫存黃金、美元現金、武器裝備、機密檔案…..

作為一個玩弄權術的人,蔣介石不僅想著以後有機會靠這些物質基礎反攻大陸,還想著以後怎麼統治人民。他還帶走了儒釋道三家的領頭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自然在其中,而道家領頭人自然是來自龍虎山天師府的張天師,佛家選擇了蒙古喇嘛教的活佛。

三者都是世代相傳的稱謂,都是儒教、佛教、道教的信徒們所信仰的思想的一個具象映射。

蔣介石幻想著未來依靠這三人能够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但幻想終究是幻想,宗教思想是比民哲還無用的東西,思想中的東西都是無法真正的立足於這個世界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面前,這些舊時代的宗教思想都是紙老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馬克思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之中取經而來的東西,摒弃了黑格爾的神學思想,超越了宗教性,能够有力的進行社會實踐。

但作為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我們還是應當客觀地去洞察這其中的荒謬,講講常凱申帶去臺灣的這三比特三教領頭人。

儒教孔德成,道教張恩溥,藏傳佛教羅桑班第達丹畢蓉梅,封號為衍聖公、天師真君、章嘉活佛。

這三種稱號在他們三人一出生時,就一直伴隨著他們,除了孔德成沒了衍聖公稱號,張恩溥和羅桑班第達丹畢蓉梅都沒有被改變封號。在孔德成15歲的時候,年輕的孔德成在感受到新時代已經不再適合世襲爵位,遂請求民國政府取消了自己的衍聖公之稱,那時候的孔德成還沒介入公權力圈,能够接收新文化運動思想。

在取消自己衍聖公封號之後,孔德成跟隨各路名士學者學習各種知識,在弱冠之年的孔德成,一樣有自己的抱負和胸襟,但時代並沒有讓他跳出自己孔子後人的限制。

在抗日戰爭前夕,日本多次邀請孔德成前往日本參加日本的孔廟典禮,但孔德成都堅定的拒絕了日本的請求。在曲阜淪陷前夕,孔德成夫婦被民國政府轉移到了武漢,之後孔德成在武漢發表了自己的抗日宣言。

年輕的孔德成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民族精神,但苦於自己的身份,最終被蔣介石安排到重慶主持成立孔學會,繼續發揚他的姓氏的“偉大”,但他自己的思想其實並未被困在儒學之中,他依舊嚮往不一樣的東西,於是他繼續拜師求學。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任他為中華民國國民代表,但他無意參政,甚至去了美國考察,做了耶魯大學的研究員,之後輾轉各地旅行。

在1949年民國政府垮臺前夕,被國民黨政府帶去了臺灣。

剛到臺灣的孔德成其實不知道幹什麼,只能等國民黨當局安排,在1955年被安排到了臺灣大學做中文系和人類學系做教授,主講“三禮研究、金文研究”。

在蔣介石看不到反攻希望後,蔣介石又重新提起了孔德成這枚棋子,讓孔德成出任了所謂的“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孔孟學會”理事長。

本來已經跳出孔學的孔德成又被拉扯進了孔學,在此之前他本來還擔任著臺北故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為了弘揚“國粹”,甚至還和一些名士成立了一個“六修書畫會”,本想著在大學授課之餘,可以有點其他的東西鑽研,但最終還是被蔣介石拖回了孔姓這個他不能改變的姓氏作用之中。

在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執政時期,又把孔德成任命為臺灣地區“考試院”院長,他還是沒能逃脫被國民黨政府控制,已經不再年輕的孔德成,也就放弃了掙扎,被臺灣政府隨意擺弄,在2005年被臺灣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但孔德成自己表示在台大五十年,貢獻甚少,頗為慚愧。

孔德成在2008年病逝於臺北,臺灣政府舉行了所謂的“國葬”,而孔德成這位末代衍聖公其實也終於擺脫了一切,沒有了孔姓的牽制,沒有了政府的把控,死去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的得到了自由。

在被蔣介石帶去臺灣的這些年之中,一直被蔣介石用於政治目的,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美夢破滅之後,也沒有放棄這枚棋子的功效,而孔德成的一生在年輕時有著自己的想法,但一生都沒有逃離孔姓對於統治階級的把控,從出生百日被封為衍聖公,再到自己請求取消衍聖公,到最後被各種擺佈,他的一生其實和溥儀頗為相似,一個末代衍聖公,一個末代皇帝,但留在大陸的溥儀最後得到了自由,而孔德成的葬禮甚至都被臺灣當局所政治化,終其一生,何其可悲。

而作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的張恩溥,幼年也是飽讀四書五經和各種道家經典,在嗣漢天師府度過了年少時光。青年之時遊歷於上海、蘇州等地,四處傳教,抗戰時期,張恩溥回到了龍虎山,一直等到抗戰結束,張恩溥又重新活躍於各種宗教活動中。

在1946年,張恩溥在上海準備創建上海市道教會,結果自己卻沒有當上會長,被上海玉皇山福星觀的李理山當上了會長。之後他們因為爭奪地位和經費問題,最後這道教會也跨了班子。

在此期間,他和蔣介石政府聯系上了,而蔣介石給他了一個第二十軍副軍長的頭銜,這個名義上的頭銜把張恩溥綁在了蔣介石的繩子上,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張恩溥也只能帶著兒子和祖傳“玉印”“法劍”去了臺灣,大陸的龍虎山天師府,也就斷了傳承。

到了臺灣的張恩溥,其實已經算是一枚弃子,在蔣介石還在大陸之時,張恩溥本就是一枚被蔣介石中途拉攏的小棋子,無關緊要。

張恩溥在到了臺灣後,就隱居在了臺北市的大龍峒覺修宮,但張恩溥知道自己被蔣介石拋弃了,就需要自己來牟取權力和利益。遂於1950年創建臺灣省道教會,並且設立了“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

這個臺灣的小天師府和張恩溥創建的臺灣省道教會,臺灣本土道統道士都不太認可,而作為弃子的張恩溥深知只能自己運作一切,讓天師道在臺灣生根發芽,做出一番事業。

在1957年的時候,張恩溥又設立了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在小天師府中,而且重金聘用臺灣各地道行高深的道士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質深厚的法師為大法師。

在此之際,張恩溥在臺灣進行道教擴張已經有7年之久,卻被臺灣當局讓政府的立法委員趙家焯接任了臺灣省道教會的理事長。本就是弃子的張恩溥現在因為跳得太高,被蔣介石政府給排斥在了權力圈之外。

張恩溥在臺灣漸漸失去影響力後,他又想到了新的傳教之路。進而向東南亞地區傳教,在1964年率領道士團體訪問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宣揚道教和講授法籙,在東南亞地區逐漸有了廣大的信眾群體。

於是在1966年,張恩溥又重新回到臺灣省道教會的權力中心,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並在1968年當選為首届理事長。

張恩溥在臺灣再次發出了他的聲音,他知道以前讓他離開那個中心的原因是在於臺灣各個道派之間的對立,而他的天師道、臺灣省道教會樹大招風,成為了臺灣當地道派的公敵。在創建中華道教總會後,他一邊建立臺灣各個道派之間的聯系,一邊擴大自己在海外的道教影響力。

但人算不如天算,本想再次大展拳脚的張恩溥於1969年冬羽化。他的種種措施還沒落地,而自己的長子張允賢在早年間也已經去世,張恩溥的諸多夙願,只能付之東流。

他臨終時囑咐後人要重振嗣漢天師府,重振天師道,希望祖國能够早日統一。

而其後他的血緣堂侄張源先繼任了第六十四代天師之職,張恩溥另外的一個兒子張美良,在他羽化之時只有13歲,本應是張美良繼位天師,但因年齡太小,被張源先篡奪了天師之職,一直到2008年張源先去世,張美良才道出了真相。但張恩溥生前定下的方向,早已被張源先篡改一通,天師府也變成了烏煙瘴氣的地方。而張美良長大後在臺灣桃園縣擔任了半輩子小學教師。

張恩溥此人被蔣介石帶去臺灣後,不但是弃子,而且還受到了打壓,孔德成被蔣介石政府控制,張恩溥被遺棄打壓,他們自己的抱負都付之東流,都是可憐之人。

而最後再來看看第七世章嘉羅桑班第達丹畢蓉梅。

他是在清朝光緒年間被光緒帝封為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那年他八歲。

之後在中國各地學習,在11歲的時候便去了五臺山、多倫諾爾等地講經說法。在1912年,民國元年的時候,他就代表五臺山、內蒙古及青海各寺院向民國政府祝賀,表示贊成共和並勸導內蒙古各旗王公貴族歸附民國政府。

在內蒙古擁護民國政府後,民國政府也給出了回應,加封七世章嘉為“宏濟光明大國師”,年俸銀為一萬兩。

之後的1914年,七世章嘉在蒙古某些人的分裂活動中,為維護中國的統一和民族團結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最終1921年,在北伐戰爭後,加封七世章嘉為“淨覺輔教大師”。

31歲的七世章嘉,在之後的許多年中,為抗戰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國家統一問題也是堅定的站在統一的一邊,為蒙古和西藏的統一事業殫精竭慮,在抗日戰爭中積極號召全國一致抗日救國,多次拒絕日本的威逼利誘,繼續在所到之處文宣抗日救國,在之後更是冒險南遷,共赴國難。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政府晋封為“護國淨覺輔教大師”,之後擔任了國民黨政府多個職務,創建了中國佛教會,並出任首届理事長。在全國解放前夕,被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帶去了臺灣,但他並沒有受到控制和打壓,在同年,率領佛教代表團參加了日本東京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會,並且請回了玄奘法師的頂骨,這一件事也是廣為人所熟知的佛教大事。

之後七世章嘉在臺灣傳播藏傳佛教,並且在蔣介石的臺灣政府中擔任一些職務,提出了《監督寺廟條例》,為臺灣的佛教發展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

但七世章嘉在1957年臺北圓寂了,並沒有在臺灣大展拳脚,只是在宗教事業上有過一些建樹。

但縱觀七世章嘉的一生,生於清末這個國家動盪之際,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共和理念,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反對分裂上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其後抗日戰爭更是身體力行,在面對日寇威脅時臨危不懼,義無反顧赴國難。在宗教事業上,也做出了大貢獻,從日本請回了玄奘法師的頂骨,無愧於“護國淨覺輔教大師”。

相比孔德成和張恩溥,七世章嘉更為自由而且出彩。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大師其實還有很多很多,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美夢卻沒有實現,宗教文化上的正統,並不能改變蔣介石政府的無能和腐敗,也不能讓人民選擇蔣介石政府。

關於儒釋道,這三種中國傳統思想,在二十世紀的大變局之中,早已經失去了思想的力度和張力,無法為民族振興做出多少貢獻,而作為宗教化的儒釋道更是封建糟粕,而這三教領導者更是封建地主階級,和國民黨資產階級買辦政府聯結在一起,成為了一體的利益階級。

去往臺灣的儒釋道正統宗教領袖,最後都去世在了臺灣,但生前他們都是眷念著大陸,在蔣介石反攻大陸無望後,各自就進行著自己在臺灣的宗教學術傳播,而七世章嘉圓寂的早,沒有孔德成和張恩溥在晚年的煎熬,那種兩岸相隔的思鄉之苦,在跟隨蔣介石去往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人員、國民黨軍隊和社會各界人士,後來都有著那種深深的思鄉之情,蔣介石去世後,無數人都開始溢於言表。而他們最終大多數人都能再次回到故鄉,看一看那些曾經兩岸相隔的人和物。

他們這些眾多“大師”之中,最後牟宗三扛起了儒家大旗,佛道則是人才凋零,臺灣政府和臺灣的當地宗教,局限了完全宗教性的道教和佛教,但學術建樹枝繁葉茂的儒學,卻在臺灣蓬勃發展,牟宗三將傳統儒學和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中西貫通,儒學新儒派成為了新時代的科學哲學,孔德成的衍聖公也就真正的成為了過往雲煙。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