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又一批組團式醫療援藏的醫生離開西藏回到了各自的崗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北大運動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程式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程式醫生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生一道開展肩袖撕裂鏡下手術。中國日報達窮攝
對於從未到過西藏的人來說,西藏一直是一個神秘而又令人生畏的地方,對於程式醫生也是如此。早在高中時代,鄭鈞的一首《回到拉薩》使年輕的程式心中對西藏充滿了好奇與嚮往,湛藍的天空、聖潔的雪山、如玉的湖泊、威嚴的廟宇,以及歡歌笑語的男男女女,無一不讓他神而往之。但是,平均4000米以上的海拔又讓他對高原反應敬畏有加。
程式醫生有生以來第一次進藏是在2018年下半年。當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援藏專家王成邀請他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會診患者。在前期溝通的過程中,每次與王成教授通話都能感受到他沉重的喘息,這給程式的第一次西藏行新增了一絲忐忑。
經過幾番交流,確認患者手術指征以及身體情况後,程式終於迎來了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的日子。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第一次感受到西藏熱情的陽光,第一次接過潔白的哈達,他對於高反的擔憂一掃而光。這一次,為了防止疲勞導致高反,手術都是在吸氧的狀態下進行的。手術很順利,當時做了在關節鏡下肩袖撕裂的修復術,其中還包括巨大肩袖撕裂患者。手術結束後他才瞭解到,這居然是西藏自治區首例上肢微創手術。在關節鏡已經成為常規診療手段的今天,這確實讓他難以置信。在他的印象裏,西藏的醫療水准相對於內地是落後的,但是,在各級政府的不斷支持和一代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下醫療條件不斷在改善,沒有想到差距居然如此之大。
第一次西藏之行,他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的秦桂蘭主任醫師等西藏同行結下了不解之緣,西藏同行的真誠、熱情和執著使他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也使他感受到西藏骨科醫生對先進手術科技的渴望與執著。“秦桂蘭大姐是一比特和藹熱情的女骨科醫生。這位主要以上肢創傷為主要專業的老大姐,工作异常努力認真,對我照顧有加。由於生產勞動和生活習慣,肩袖撕裂在西藏的發病率相對較高,而相應的鏡下修復手術有待提高和拓展。這使我有了無盡的動力,使我有了盡我所能幫助西藏患者的决心。”程式說。
有了第一次進藏會診的經歷,程式醫生對高原特殊地理環境的畏懼漸漸淡去,感覺自己的身體還是很適應高原環境的。第二次上高原進行手術是在2018年11月份,當時的拉薩已是一番初冬景象,與初秋景象完全不同,能够感受到逐漸安靜的拉薩在慢慢等待寒冬將至的那份坦然。這次手術的患者中,66歲的女患者米瑪,由於嚴重的左岡上肌損傷、左肩滑膜炎松解導致的活動障礙已經很多年不能用左手梳頭洗臉了,這些對於正常人再普通不過的動作,對於米瑪來說都是奢望。病人通過秦大夫得知這個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後,她來到拉薩接受手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功能恢復良好,米瑪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當我帶上潔白的哈達,治癒的患者向我鞠躬並真誠地反復地說著‘圖吉齊’(藏語,意為謝謝)時,我深感一名醫生的責任感,這是性命相托,健康所系的另一視角的注釋。”
前兩次的順利使程式醫生對西藏的高海拔漸漸放鬆了警惕。但是,第三次進藏,高原環境就給程式醫生上了一課。那是在2019年的1月,北京正值隆冬季節,在出發前一天就覺得喉嚨略有不適。經驗告訴他,這可能是因為最近一段時期忙碌勞累所致,加上前兩次進藏並未感受到高原反應的不適,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來到拉薩連續做了2天手術。就在第二天手術的時候,他感到全身乏力酸痛,這是發熱表現。終於到了最後一臺手術了,此時的他已經連話都沒力氣說了。周圍的醫護人員都勸他別做了,身體要緊,手術可以以後慢慢做。可是,他知道這名患者是一名來自牧區的,而且病痛已經忍受很久了,慕名來到自治區人民醫院診治。如果這次不做,不知道又要等待多久才能有機會接受治療。於是他决定無論如何也要完成這臺手術。“只要有氧吸,我就不怕”他這樣對自己說。在晚上十一點左右,這臺關節鏡下肩袖修復手術順利完成,回到飯店已是午夜十二點半。“對於高原上發燒感冒,我也有些後怕,作為一名醫生自然明白低壓缺氧環境下超負荷勞作的後果。但是,同時想到接受手術的患者,心裡卻有了一份安慰。”
2020年對於全世界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這一年對於程式醫生來說也是極其難忘的。3月份,由於意外,他左足骰骨第2、3、4跖骨頭骨折,需要石膏固定6周。5月,醫院發佈了組團式援藏工作的報名通知。這又勾起了他在雪域高原的無限遐思。雖然這時候他才剛剛扔掉手杖,但是想到7月底出發,他還是有時間恢復到正常活動的,於是,他第一時間主動報了名。
雖然曾經幾次到過拉薩,但是那都是短期停留,這次需要在高原工作1年時間,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有一些擔憂的。經過了詳細的身體檢查,與家人溝通得到支持,在2020年7月31日,他再一次來到了拉薩,成為一名組團式醫療援藏的醫生。到拉薩開始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嚴重低估了高原的影響。之前,都是短時間上高原,還沒有來得及感受到不適就回北京了。但是,這次是長時間居住工作在高原,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首先是門診,由於運動醫學的患者都需要查體,查體是個體力活,在門診經常一套查體下來,氣喘吁吁,要坐到椅子上喘上一會兒才能開始和患者交流病情。查房和講課,經常需要中間停下來大口呼吸才能繼續。手術更是體力活,一臺手術下來往往出了幾身汗。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同事一道完成了西藏自治區第一例全關節鏡下冠突骨折復位固定術,這是一項科技要求很高的手術。
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手術也逐漸多了起來。逐漸開展了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等手術。但是,他的身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九月下旬,在連續完成三例關節鏡下巨大肩袖撕裂修復手術後,開始出現了劇烈的腰痛,進而發生了右側下肢的串痛串麻的神經刺激症狀。核磁檢查顯示腰5骶1腰椎間盤脫出。經過了1個多月的保守治療,最終還是選擇了手術治療。
手術後才三周時間,程式就回到拉薩重新開始工作。逐步開展了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交叉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外側支持帶松解內側支持帶緊縮術,髕骨內側支持帶重建術,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下止點固定術,關節鏡下Bankart修復術等一系列運動醫學手術。
2021年5月,一個藏族小夥子住到了病房裏,他的左側肘關節因為外傷導致了脫位,但是因為就醫不及時,收入醫院的時候已經是2個月的陳舊的肘關節脫位了。他的肘關節不能活動,這種損傷既往的治療一般是松解後是石膏固定1個月,這是因為松解關節復位後,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被廣泛松解,如果不進行固定,會造成肘關節的術後不穩定。但是,石膏固定一個月又會造成新的粘連僵硬。現在新的科技往往使用鉸鏈肘關節外固定架,這樣既能保證廣泛松解後的穩定性,又能保證其早期活動,並且在活動的同時保證肘關節正常的對位關係。這也是西藏自治區首例使用鉸鏈肘關節外固定架治療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患者米瑪倉卻,從日喀則專程趕到程式醫生的門診就診,問診查體並結合影像學結果後,確診為陳舊髁間脊撕脫骨折。這個診斷本身並不複雜,但是讓程式醫生感到意外的是她已經受傷近9年了。看過一些醫院和醫生,都說不需要治療或者沒有辦法治療。但是,如果她能傷後及時就醫手術,可以使用創傷更小的手術治療。而現在,只能選用創傷更大的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重要的是,由於關節不穩定,年僅55歲的米瑪倉卻已經出現部分骨關節病的症狀。這使程式深刻意識到,運動醫學在西藏任重道遠,不僅僅是患者,醫生的觀念意識也急需更新提高。首先要重視醫生的教育,讓醫生們認識運動醫學疾病,這樣才能讓需要救治的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療。
為期一年的援藏期間,程式率領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團隊開展新技術4項,完成了“西藏自治區首例關節鏡下肘關節冠突骨折復位固定術”,以及“西藏自治區首例鉸鏈外固定架治療肘關節陳舊脫位”。完成十餘例巨大肩袖撕裂的修復手術,這項科技在區內尚無人開展。
學習和引進內地醫院先進的管理制度、機制,提高受援醫院的管理水准也是組團式醫療援藏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科室管理方面,程式協助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管理層進一步細分專業,製定專業發展規劃,成立了兒童骨科專業組及關節與運動醫學疾病診治中心,進一步加強科室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的成立有助於進一步鞏固專業細分,成為運動醫學在西藏發展的基地,逐步擴大影響。
組團式援藏的一年裏,程式醫生不僅出門診做手術,還簽署了師帶徒協定,楊體敏和亞亞兩名徒弟通過一年的言傳身教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楊體敏在關節鏡手術科技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從未接觸關節鏡到已經能够獨立完成膝關節的關節鏡探查手術。亞亞已經能够獨立完成膝關節關節鏡下清理,滑膜切除術,游離體取出術及半月板修整術,並且在程式的指導下撰寫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篇。為“留下一隻不走的醫療隊”程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亞亞:“程式主任是脾氣非常好的一比特老師,幾乎沒見過他發脾氣,非常有耐心。對病人很細心,對我們科內同事經常講課把掌握的知識毫無保留地給予傳授。作為徒弟,通過這一年學習,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學會系統的學習。並在程式主任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幾臺手術,對西藏運動醫學領域從無到有意義重大。感謝程式主任對我教導及在專業道路上的引導。當我得知程式主任即將結束援藏任務返回北京時,我只能在藏北那曲遙祝我的老師,一路平安,紮西德勒。”
程式醫生和受援醫院醫生一道在病房檢查查房。中國日報達窮攝
今年5月中旬,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國家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對西藏實行教育衛生的援助,黨的十八大以後,創造性地提出了“組團式”援藏,在黨中央關心下,在新型援藏管道帶動下,西藏已經有了比較健全的醫療服務,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藏藥服務體系,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包蟲病、大骨節病、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西藏地方性疾病得到了歷史性消除和防治,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准大幅提升。
據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相關處室提供的資料顯示,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自2015年6月開始,中央組織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從北京協和醫院等6所國家衛生健康委委屬三甲醫院、北京大學4所附屬醫院以及北京、上海、廣東、重慶、安徽、陝西、遼寧7省市累計選派六批1048人進藏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對口支援自治區人民醫院和七地市人民醫院。6年來,“1+7”醫院依託區外8家牽頭單位、93家包科醫院,貫徹“合理、可實現、永續、可評估”要求,立足“保基本、保生命”,等級醫院創建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自治區人民醫院“强三甲”不斷提質陞級,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那曲6市人民醫院創成三甲,阿裡地區人民醫院創成三乙。在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助推下,西藏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及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名額持續向好。419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413種“中病”不出地市,一般性醫療問題在縣域內得到有效解決。(中國日報西藏記者站記者達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