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55字,16圖,閱讀12分鐘
有機會看到了一張衛星圖片,據說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黑白色調,清晰度比不上今天的高清衛星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主色調,看上去更加給人以古樸、威武之感。
圖片中是我國一個古城,或者說是一個古城群,在中間是個正方形的城池,而在四個門之外也都有一個獨立的城池,其中尤以東城為最大。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汾陽市衛星圖片,雄偉的五座城池輪廓清晰可見
這個城池群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從現在汾陽市的衛星圖片上看,該市街道規整,形似棋盤,恐怕也是受到了原來城牆形狀的影響。那麼位於今天這樣一個縣級市的城牆,為何規模如此之大、形制如此雄偉呢?
▲今天的汾陽市,街道仍然十分整齊
汾陽市今天雖然是縣級市,但是在明清時它卻是“汾州府”的治所,汾州府到清末領1州7縣,分別為永寧州和汾陽縣、孝義縣、平遙縣、介休縣、石樓縣、臨縣、寧鄉縣。並且在明清時汾州府城還成為省級行政機關派出機構“冀南道”的治所,主要職責是:對地方文武官員進行監察,操練兵馬、剿滅盜賊、督催糧餉、修浚城池、開墾荒地、清理詞訟等,其主官就是所謂的“道臺”,一般為正四品官員擔任。
▲清代的汾州府
不但汾州府地位在明清時地方行政管理機构中是僅次於省的“府”一級,就像開篇時所說的,其城池也是極其雄偉的。比起山西省其他的太原府城、大同府城、代州城等雄城,汾州府城也是極具特點,並且其雄偉程度上也是毫不遜色。汾州府城的特點是四門之外都建有關城,並且這四個關城還是相對獨立存在,類似於主城和分城的形式,囙此在清代的《汾州府志》裏,這四個關城甚至被稱為“東堡、西堡、南堡、北堡”,並不像其他城池那樣稱為“東關、西關、南關、北關”,這樣的叫法在山西省甚至全國來說也應該是“獨一份”吧。
▲汾州府城圖裡標注的東堡、西堡等地名
太原府
先看一下其他城池是怎麼樣的情况,它們數據均來自於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的《肇域志》。
宋太平興國七年始築,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謝成展築舊城東南北三面之後,周長二十四裏,南關小城,週五裏七十二步。北關小土城,週二裏許。
作為省城來說,其城長度達二十四裏,規模可稱是山西最為巨大的城池。但是其關城僅有南北兩座,並且周長相比起主城來說可以說是小得可憐。
▲清代太原府城圖
大同府
明洪武五年,由大將軍徐達以舊土城增築,周長十三裏。在景泰年間在府城北築北小城,週六裏,天順年間築東小城、南小城,各週五裏。
在明代,大同府城是作為“省級軍區”山西省行都指揮司、九邊重鎮之一大同鎮治所存在的,是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最前沿,囙此城池建設也是極為雄偉、堅固,但即便是這樣,也僅有三個城關,西門僅有瓮城而無城關。
▲清代大同府城圖
▲上個世紀60年代末大同市的衛星圖,其城池形狀也清晰可見
代州(今忻州市代縣)
磚城,周八裏一百八十五步。西關土城,週三裏百九十步,東關土城,週三裏,北關土城,週二裏,南城無關。
代州在明清時雖然處於內長城以裏,卻扼守著雁門關,作為大同和太原以及全省來說,是“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柢三關,咽喉全晋”,其城池當然也極為堅固,並且其關城也是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由於其城南側即為滹沱河,可以據險而守,囙此代州城就沒建設南城,不免顯得城池建設沒有那麼完整。
▲清朝代州城圖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代縣衛星圖,可見其沒有南關城
汾州府
府城周九裏一十三步,嘉靖時增築東外城,周長和主城一樣都是九裏十三步。而南外城則在四裏半左右。但是在《汾陽縣志》所記載的數據則有些差別:四關,城東九裏,西三裏,南五裏十三步,北二裏五分。
不管數據有什麼不同,主城之外的幾個關城規模都不算小,特別是東關城,長度竟然和主城相等,再次一點的南關城也達到主城長度的一半。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位於省城太原南部、遠離長城、身處山西深處的汾州府要建設如此雄城呢?
其實形成這樣的規模也是和山西北部的遊牧民族不斷寇邊引起的,雖然汾州府遠離邊境,看上去是相當安全,但有一點它卻和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太富有了!
汾州地處山西中部,瀕臨汾河,可以溝通黃河,是冀、晋、豫通往陝、寧、蒙貿易的必經之處,素有秦晋旱碼頭之稱,各地客商尤其是晉陝之間從事皮毛、糧食交易的商人常年往返於此。在明朝的時候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的六子朱濟烺本來獲封為永和郡王的情况下,不願意去永和縣就藩,通過“耍賴”和他四哥慶成郡王朱濟炫一起在汾州府城內就藩,形成了一個城裡有兩個王爺的奇觀。
▲明朝的汾州遠離長城、邊境
正是因為此地富甲天下,還是藩王就藩重地,群眾對於戰亂極為懼怕,同時還因為經濟繁榮還吸引了眾多的外來人口,這樣一來就有了建築雄城保平安的動力。主城修好了,關城也在嘉靖年間迎來了建設的契機。據清代《汾陽縣志》的《汾東關建城記》記載:“嘉靖庚子秋匈奴寇邊,時巡撫大中丞中川陳公亟下令,言備於未然斯無患。”
因為嘉靖年間的遊牧民族攻打邊關,時任山西巡撫的陳亟下令各地要防患於未然,都要建設雄城。當時在汾州府駐守的冀南道臺於方徒考慮到外來人口已有十萬,在城內居住的僅占不到十分之一,在主城外面以東居住則占十分之三,由於這裡是重要的交通孔道,群眾富裕,還沒有屏障,所以要專門建一城。
在建設時,群眾給予了巨大的熱情,官方建城文書一下,“百姓欣然以為,為己防患,及協心趨事,並力獻工,不閱月而厥,城告完”,由於大家勁往一處使,有人出人、有物出物,僅一個月就建築完成,這樣的齊心協力築城之舉被地方官員視為一種善政和美談。
▲汾東關建城記
汾州府城其他的關城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陸續建起來的,並且建設速度也是極快的,雖然沒有找到南關、北關建城的文章,但是在《汾州西關建城記》裏記載:“……隆慶丁卯秋,遂大興入寇,……東北南三關俱有城,軍民安堵大城亦倚之,……獨西關不城,是四肢缺一,形勝弗完矣,……不期月而功”在隆慶年間的遊牧民族進攻極為激烈,汾州城的群眾考慮東、北、南關都有城了,但唯獨西關沒有城,就像一個人的四肢缺了一隻,形勝上還不完全,所以又興建西城,一個月就大功告成了。
從歷史記載來看,汾州府城從明嘉靖二十六年(西元1540年)始建東城,到隆慶元年(1567年)始建最後一座西城,中間僅經歷了20餘年的時間,汾州府四個關城均修建完畢,這樣的速度在當時明朝全國範圍內也算得上是極快的吧。
為什麼會有如此快的速度呢,都和汾州府富裕有關吧。一是因為汾州府極其富有,擁有的越多的人越怕失去,所以建城池保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旺盛。二是也因為其富有,“不差錢”,沒有物資、人力方面的制約,當然也就修建得比較快,城池建設的標準也是比較高了。
山西文旅網
山西文旅網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准,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山西文旅網
文章內容來源於行走山西,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