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據杭州日報報導,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科日前收治了一名17歲“肚子脹痛”的男孩。父母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結果兩三天都沒緩解,還伴隨著發燒的情况。
醫生檢查發現,能摸到男孩腹腔內有雞蛋大小的不規則腫塊,感覺不妙。檢測CT顯示回盲部團塊、腸梗阻。然而,經過一項一項的檢查排除,入院第3天腸鏡,結果——結腸癌!
圖片來源:杭州日報
醫生表示,這位17歲男孩已經是結腸癌晚期,存活時間可能只剩半年,手術機會也沒了。
醫生在瞭解病史的過程中得知,男孩沒有癌症家族史,生活也比較規律,沒有不良飲食習慣。但是半年前曾發生過一次腸梗阻,當時只在當地醫院簡單做了腹部立比特平片檢查,禁食治療後症狀好轉,後來沒有做胃腸鏡檢查,也沒再進一步細究病因。
年輕人被盯上了!
近年來,結直腸癌在年輕人群中卻不斷攀升。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况分析報告》顯示,男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名第四,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名第三。
天津市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科主任醫師孔大陸在2018年健康時報《大腸癌發病年齡比歐美提前15歲》的文章中指出,大腸癌已成為我國高發癌種之一。以往大腸癌好發於中老年,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臨床上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約占總患病率的1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比老一輩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
美國癌症協會(ACS)研究顯示,直腸癌發病率新增尤為顯著,在1991~2014年之間翻了一番,20~49歲人群發病率翻了一倍(2.6/10萬~5.2/10萬)。而通過大量分析發現,1990年左右出生的成年人患結腸癌的風險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2倍,直腸癌風險則為4倍。
腸癌,為什麼盯上年輕人?
1.坐出來——總是久坐不動
現實是,大爺打太極,欧巴桑跳著廣場舞,年輕人不是坐在辦公桌前不動,就是回家癱在床上玩手機。
然而,2017年9月英國《國際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研究發現,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新增約44%,而適當運動可降低患直腸癌、結腸癌的風險。
原因不言而喻,久坐腸道蠕動慢,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迴圈也不暢,無疑都新增了腸癌風險。
2.吃出來——吃得太油膩
外賣炒菜香,碗底一層油;愛吃紅燒肉,脂肪並不少。據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數據,我國八成家庭對油的攝入量是超標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食用油的攝入量推薦是每人每天25-30克,而目前我國的水准是每人每天42克左右。
然而,美國《細胞》(Cell)醫學期刊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就像腸癌的“助燃劑”。腺瘤在人類腸道很常見,一般腺瘤生長通常需要幾十年才能變成惡性腺癌。然而,小鼠的腺瘤在攝入高脂肪食物後很快就會癌變。
3.吸出來——吸烟和二手烟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烟草影響下的身體》中談到,在組成烟草的多種化學品中,已知至少70種致癌。吸烟者患以下癌症的風險比不吸烟者高得多。其中就包括結直腸癌。
4.缺出來——粗糧、果蔬攝入不足
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根本沒吃够。據中國營養學會在2019全民營養周上公佈數據,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標準人日蔬菜的攝入量為269.4克,水果的攝入量為40.7克。
此外,很多人一周都是白麵饅頭、米飯,很少有粗雜糧的攝入。而在不少研究中,果蔬、粗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所以,年輕人預防腸癌,最重要的是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
腸胃不適,做個篩查!
天津市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科主任醫師孔大陸在2018年健康時報《大腸癌發病年齡比歐美提前15歲》的文章中提醒,出現排便規律改變,比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情况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明確診斷。
肛門指檢、腸鏡檢查都可以幫助及時發現結直腸癌。
此外,據上海市抗癌協會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推出的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以下人群屬於腸癌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定期到醫院做個腸鏡檢查!
1.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2.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的人群;
3.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5.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6.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20歲。
最後,別總覺得自己年輕肆意妄為,癌症來了才知道後悔!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