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日,由北京市住建委起草的《北京市住房租賃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特別指出,當租金快速上漲時,首長部門可以採取措施調控住房租賃市場
在此之前,“租房自由”一直是每個北上廣打工人的白日夢。
每逢仲介+房東瘋狂漲房租的季節,我眼睜睜的看著西二旗一間合租房的房租從6月中的3000漲到了現在的3700,但仍然供不應求。
尤其現在普及網上簽約,可能你前脚剛看好的房子,出了門就被別人預訂了。不少畢業生都感歎,上學時候覺得搶課難,畢了業才知道搶房更難。
好不容易搶到了心儀的房子,才發現自己剛剛完成新手村任務,邋遢的合租室友、商用水電、黑仲介、黑房東;以為多交服務費,找大平臺有保障,結果暴雷的時候,跑得比誰都快。
嫌大平臺仲介費太高,去某平臺一不小心就踩二房東的坑,作為初出茅廬的新打工人,平衡品質與價格到底有多難?
前不久,同城、某客發佈《2021年畢業生就業居住調研報告》,通過對一線及部分二線都市高校畢業生進行調研顯示,超過六成畢業生仍在求職路上,82.7%的畢業生租房租金不超過2000元/月。
儘管不同於購房大額消費,租房在部分畢業生眼中也需要“荷包”支持。在參與調研的畢業生中,三成需要父母家人的資金支持,其中11.3%的畢業生需要家人支付全部租金。
曉悅畢業於北京某985高校,考研失敗後,她開始轉戰職場,第一份工作月薪6K,工作一年後跳槽上漲到8k。儘管和室友在北四環合租一套房子,但是有著兩年工作經驗的曉悅,仍然需要父母支持她的房租支出。
關於“啃老”曉悅有自己的理由:“仲介費2000+衛生費800+押一付三10000+搬家500,這還是只是第一關,薪水剛發倆月就要交下一個季度的房租,將近1萬的支出到底要怎麼攢才存的下呀。”
貝殼研究院按樣本都市75%分位數租金和30%房租收入比,測算出了十多個重點都市的整租自由線。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要月收入要達到2萬左右才能實現整租自由,在廣州、杭州、珠海等都市,整租自由線在1-1.5萬區間。
而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都市中排名第一的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過72232元。
既買不起房,又實現不了整租自由,那生活總可以自己决定吧。對不起,“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這句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從你簽好租房契约,踏上新家的那一刻開始,所謂的“自由生活”就被標上了截止日期。
就像在前段時間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由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的那段經典深夜獨白一樣:
“一臺飲水機一百塊,我擁有的只是個飲水泵。讓人負擔不起的,不是這些東西的價格,而是帶著它們一起搬家。比起房租漲價,更讓人害怕的,是不停不停地搬家,是你永遠都沒法在這座城市紮下根來。”
小於是從大四開始來北京的,一開始實習到現在有穩定的工作,在互聯網大廠兜兜轉轉也繞了好幾圈。用他的話說:“全北京沒有我沒住過的地兒。”
當然這種特殊的人生體驗是通過每三個月一次的搬家頻率換來的,小於有著自己獨特的租房理念,就是專門找個人轉租房源。
他說這種房子一般不需要押金,價格也很低,都是別人著急搬家,但是又不想被房東或者仲介扣錢的房源,這種行為我們一般稱之為:“撿漏”。
儘管像騰訊、位元組跳動、快手這樣的互聯網大廠設有針對員工租房的定向補貼,即在劃定範圍內租房可享受不等金額的補助,但是一般這種房子的價位也要比不在房補範圍內的高不少。
以位元組跳動為例,一線都市(北上廣深),距離辦公地步行30分鐘,自行車或捷運20分鐘範圍內租房,每月可獲公司提供的1500元補助,其他城市以步行30分鐘以內為標準。
很多仲介專門做大廠員工的生意,房源資訊直接發佈某某公司房補範圍內。但是同樣的房源隔了一條街道,一邊在房補範圍內,另一邊不在,價格天差地別。
本來租房補貼是員工福利,但是卻變成了仲介漲房租的合理藉口,甚至員工要被“光明正大”的強制加班。
距離公司越近、房租越高已經成為共識,西二旗雖然地處北五環外,但是一間合租房單間的租金已經達到3000元以上。想省錢只能住的遠,通勤時間與租房成本是每一個職場租房人難以平衡的痛。
北京平均通勤距離11.1公里,平均通勤時間47分鐘,58%通勤時間在45分鐘以內,26%通勤時間在60分鐘以上。上海平均通勤距離9.1公里,平均通勤時間42分鐘。深圳平均通勤距離8.1公里,平均通勤時間36分鐘。北京上班族堪稱“最奔忙的上班族”。
對於很多沒有戶口的北漂而言,在武清、固安、燕郊等地買房已經非常普遍,他們雙城通勤,活在高鐵時間表裏。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在36個全國重點都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
對於雙城通勤的人而言,每天4個小時,相當於一年有一個月的時間都在上下班路上。
B站一比特up主@我是某某採訪了7比特上海租戶,有6平米的合租小次臥,月租金1100;50平米的一室一廳,月租金7000;80平米的獨立攝影工作室,月租金13000;270平米的雙層獨棟小別墅,月租金13000。
這裡面有從小城市來勇敢追夢的年輕人,有海外歸來的留學生情侶,有為了藝術紮根上海的異鄉客,也有追求生活方式從市中心搬到郊區開Airbnb的上海土著。
其中小餘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她覺得在老家做著普通的工作,還不如來上海闖一闖,萬一留下來了呢,拿著母親給的兩個月生活費隻身一人來上海打拼。儘管只有大專文憑,但仍然懷揣紮根上海,買房的夢想。
我有個朋友剛來北京實習的時候,為了省錢,租了一個廚房改的小次臥,大概也就5-6平米的空間,房間裡面還能看到煤氣表和水錶,床鋪也是簡單的折疊床。但是他並不在乎,剛畢業的年輕人永遠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有個熱搜話題叫#為何薪水不高還要留在大城市生活#,高贊評論說道:大城市的包容性更大,在這裡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大城市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想溝通就不溝通,無需考慮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包容每個人奇怪又獨特的小興趣。
每個週末有展覽、話劇、live house任君挑選,換工作和轉行也可以隨心所欲。沒有人對比公務員和白領哪個更好,當老師是不是最優選擇。擠捷運,趕公車,點外賣,我們擁有最陌生的群體感。
或許薪水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是考慮大城市的唯一吸引力。我們也追求不斷變化發展的生活方式,天然的成長環境,獨立的自我空間。不是小城市不好,而是我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無數可能性。
寫在最後
無論是在格子間還是工作室,6平米亦或300平米,能够不被工作和世俗負擔裹挾,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工作和生活,在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裏,實踐自己的野心
張頌文在採訪中說,自己40歲也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但他很開心。當一個人的內心力量足够强大時,房子是買來的還是租來的,便沒那麼重要了。
儘管戶口、房貸、房租、通勤是壓在每一個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身上的大山,但也恰恰是有了這些新鮮血液,才讓這座城市變得鮮活生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