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農民挖到一個“金印”,結果只賣了8分錢,收購者賺了千倍

湖北 71℃ 0
摘要:對於1958年3月的湖北恩施馬尾壩村的村民劉某而言想必深有體會:他居然從田地裏挖到了一個“金印”,而他居然用一斤鹽的價格賣了。話說3月的一天,村民劉某正在田野上除草,準備為新一年的播種做好準備。供銷社的工作人員趙某接過了這個銅塊,拿起秤杆稱了下,只有一兩多一點,依照當時廢銅價的價格,給了劉某8分錢。在一番磋商後,最終文物商店以100元收購了趙某的“金塊”。而這枚金印如今則被收藏在武漢博物館中。

天降橫財是什麼樣的體驗?對於1958年3月的湖北恩施馬尾壩村的村民劉某而言想必深有體會:他居然從田地裏挖到了一個“金印”,而他居然用一斤鹽的價格賣了。

話說3月的一天,村民劉某正在田野上除草,準備為新一年的播種做好準備。沒想到,草沒鏟多久,居然從土裏挖出了一個看上去稀疏平常的小陶罐。劉某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只是覺得這瓦罐倒也趁手,準備帶回家裝點東西,也算派上用場了。

就在劉某清洗這個陶罐的時候,卻從陶罐裏掉出來了個看上去方方正正的東西,只是多少有點骯髒。一番清洗過後,卻發現這居然是個銅的物件。劉某是個經歷過抗戰苦日子的農民,能這樣偶遇“橫財”已經挺開心了,滿腦子想的都是把這個小銅塊賣點錢。

第二天一大早,這個農民就帶著小銅塊來到了離家不遠的供銷社,準備用這個小銅塊凑活著賣點錢。供銷社的工作人員趙某接過了這個銅塊,拿起秤杆稱了下,只有一兩多一點,依照當時廢銅價的價格,給了劉某8分錢。剛好當時供銷社有賣鹽,一斤的價格是8分錢,劉某家裡恰好又缺鹽,就選擇了用銅塊換了一包鹽。

劉某走後,趙某本來打算把銅塊隨時扔進廢銅堆裏。可是,就在即將扔出去的時候,他卻發現手中這個銅塊居然有些“不一般”的紋路。這樣的發現一下子吸引了趙某的注意,他拿起銅塊仔細端詳,發現銅塊上面雕刻著一條形似蛇狀的異獸,而銅塊底部則刻著幾個完全不認識的文字。

趙某倒沒有覺得自己手中的銅塊是個文物,只是覺得這玩意挺有意思的,便私下留了下來,時不時拿出來把玩欣賞。一段時間過去後,趙某卻對這個銅塊暗自稱奇,這個銅塊居然產生了“異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趙某在多次把玩後卻也使得這個銅塊被盤得越來越亮了,他才發現這哪裡是銅塊,而是個金塊。從這以後,趙某再也不把玩這個金塊了,而是找了個秘密的地方給藏了起來。

3年後,武漢的文物商店派遣員工到當地收購流落在民間的文物,趙某覺得這或許是一個賣好價錢的機會,就帶上了自己的“金塊”上門了。在給專家過目後,專家赫然發現這居然是一塊極為罕見的晋代金印。

在一番磋商後,最終文物商店以100元收購了趙某的“金塊”。要知道,那時候100元可是個大數目了。那麼這枚金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這枚金印的印面為2.2cm*2.2cm,高2.2cm,重達85.5克,由純金所鑄造,上面以蛇為鈕,印文是用漢篆字體,右上起順讀為“晋蠻夷歸義侯”。只見這枚金印上的蛇紋氣勢洶洶,雙目凸起,身體盤起呈蓄勢待發姿態,背部則是圓形鱗紋,被考古學家稱之為“晋蠻夷歸義侯金印”。

從歷史上看,由三國至晋朝,恩施歸屬於建平郡,當時居住在這的少數民族被中原稱之為“蠻夷”,以“建平蠻”作為特稱。當時朝廷對這些“蠻夷”普遍實行羈縻政策,只要“蠻夷”首領能够歸附朝廷,那麼朝廷就承認其統治地位,予以封爵。這次出土的“晋蠻夷歸義侯”金印,應該就是晋朝時期給當時的“建平蠻”的某個少數民族首領的封印。

比如據《南齊書》記載:

“東晉太興三年,建平夷王向弘、向磕等內屬求拜授,晋元帝以向弘為折衝將軍、當平鄉侯、親晋王,並賜朝服。”

至於究竟是賞賜給哪個少數民族,又是在哪個時期賞賜的就成為了不解之謎了,只能留待後人的研究。而這枚金印如今則被收藏在武漢博物館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