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風光。(蔚立剛攝)
捕獲。(李善元攝)
玉峰側影水如天。(張勝邦攝)
祁連風光。(蔚立剛攝)
捕獲。(李善元攝)
玉峰側影水如天。(張勝邦攝)
回望。(鮑永清攝)
連綿亘古的祁連山脈不僅孕育了冰川、河流、草原等自然單元,更養育著依山而居的各族群眾。行進祁連山,遠處連綿雄偉的雪山,山上茂密蔥蘢的林海,山下遼闊無垠的草原,還有河西走廊的富饒綠洲,讓我們感受到保護祁連山,立生態而謀、順生態而走、依生態而興,惠及發展惠及民生的沉甸甸重擔。
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實施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到啟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再到以有形措施、有力作為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屏障,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嚴格保護這裡珍貴的冰川、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資源。
以國家公園之名實現更好保護
祁連山,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而今成為我省乃至我國生態文明保護要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我省成為試點省份之一。
從實際出發,啟動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兼顧著保護和發展的雙重任務,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要兼顧好民生福祉,這對於青海是一大考題,青海必須著眼大局,充分衡量在全國生態戰畧中的重要地位,堅決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安全屏障。
體制試點以來,我省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實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實33項試點任務。
高站位部署、高標準推進。時至今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通過評估驗收,正為設園衝刺。得益於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一系列改革創新,生態資源得到嚴格看護,從政府行為到群眾參與,從學校課堂到農家牧戶,保護祁連山、保護生態環境蔚然成風。
40個生態管護站以統一標準、統一設施配套成為祁連山深處的亮眼風景,一批生態管護員堅守在祁連山深處,從另一個層面展現了我省對於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决心和力度。
同時,不斷強化科研監測能力建設,實施了雪豹、豺、荒漠猫等32個監測調查項目,建成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數據平臺。今年年初,雪豹“淩蟄”被成功放歸至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作為我國第一例雪豹救助放歸與科研監測相結合案例,在雪豹GPS跟踪調查以及個體行為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生態環境保護也不例外,讓每一個孩子從小樹立生態環保理念,記於心、踐於行,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保護環境成為一致共識和社會風尚。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過程中,從開展一堂堂生動的生態課,到設立生態學校,把生態保護文宣教育作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現時已從祁連山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輻射到省會西寧。
2020年6月16日,我省首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學校在西寧市行知小學成立;同年6月18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所“自然學校”在黃藏寺管護站開學……
深入推動自然教育發展,通過生態研學體驗等管道,廣大師生有了更多機會親近自然、瞭解自然,孩子們能够在體驗中樹立起保護祁連山、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其實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孩子的生態教育,因為每個孩子後面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家庭,共同參與、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
《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批自然教育讀本,內容包括森林、濕地、草原、荒漠等生態類型以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情况等。
在推動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過程中,我省持續加大文宣教育力度,深入推進自然教育體系建設,通過印製首批教育讀本等,積極推動實現生態課堂常態化、制度化,並掛牌“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創立“祁連山大講堂”,推進生態文化研究,成立全省首家“自然文學創作基地”。
同時,祁連山國家公園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村兩委+”社區參與共建共管共亯機制,目的是以村兩委為支撐點,建立保護文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兩委和黨員引導帶領作用,著力打造黨員群眾義務文宣、保護“兩支隊伍”,切實增强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的羣衆力量。從嘗試到推動,如今這項工作效益逐漸凸顯。通過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帶動起社區羣衆共同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將被更多人呵護。
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發展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深化省情定位,我省作出“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培育“四種經濟形態”、建設“五個示範省”,祁連山作為我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程中的重要一環,要做好生態生產生活的“大文章”,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祁連山下好風光,祁連山下還有好牧場。質優的草地資源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闊空間,生態畜牧業的集約高效發展,使得一批批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附加值被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多元發展帶動經濟和民生改善。
在生態環境的不變數中謀變求變。畜牧業是祁連山地區的優勢產業之一,但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必須要推動從粗放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推動保護與發展共贏。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積極探索飛地畜牧業發展模式,讓祁連的犛牛、藏羊在本地繁育,“飛”到甘肅民樂等地進行舍飼,通過飛地牧草,飛地養殖、飛地商場等模式,實現跨區互補,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協同。
再看生態旅遊業,海北州祁連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及海東市的互助土族自治縣等地,充分利用祁連山的絕美自然風光,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祁連大草原、卓爾山、門源油菜花海、聚陽溝、互助北山、“十二盤”等成為眾多人紛紛前往的打卡地,尤其近年來隨著紮碾公路、大通至仙米公路通車,前往祁連山進行生態體驗的人數比以前新增了不少。
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起住宿、餐飲等產業發展。在祁連山下,很多農牧民辦起了農牧家樂、家庭飯店,也有一些人經營起旅遊紀念品、土特產售賣,增收通路拓寬了收入新增了,人們切切實實從生態保護成果中嘗了甜受了益。
海北州門源縣東部的珠固鄉東旭村駱駝脖子社的“高原桃花源”,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民們充分利用當地生態優勢,實現從種養殖向依託生態旅遊的第三產業發展,村容村貌發生改變,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但大家守護綠水青山的初心未變。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祁連山作為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我省“五大生態板塊”之一,在青海加快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征程中,要切實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在更嚴格的保護中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屏障,讓美麗的祁連山青山永駐綠水常清,讓生態美、產業興、生活富相得益彰。(宋明慧)
記者手記
在嚴格保護中推動高品質發展
美麗富饒的祁連山,有水草豐美的原野、美麗俊秀的山川和奇幻地貌;是猞猁、荒漠猫、黑頸鶴等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的樂園;涵蓋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積極尋求生態、生產、生活的協調統一,讓有限的生態資源在嚴格的保護中創造無限的發展可能,立足青海最大的優勢,發揮生態之價值、責任和潜力,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更高要求,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自然資源成為經濟增長點、發展新優勢。立足青海實際,就要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在不斷鞏固好生態保護成果基礎上,通過體系建設、制度完善等手段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實現更嚴格保護,深入探尋生態價值、生態責任和生態潜力的內在邏輯,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路徑、機制和載體,將良好的生態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優勢,在重塑生態價值、履行生態責任、挖掘生態潜力的具體行動中,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
儘管在一系列創新改革中完成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但建設國家公園依舊任重道遠,尤其在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歷史新征程中,更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嚴措施、更大力度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堅決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屏障。同時要兼顧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充分利用好自然、保護、科研等資源,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因地制宜,找准經濟發展優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契合點,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在發展管道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效能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態保護成果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羣衆的收入和生活水準,在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中,積極引導廣大群眾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切實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屏障。(宋明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