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丹心陽方口,守不住背後算計

山西 100℃ 0
摘要:地處長城腳下的甯武縣陽方口鎮,古為甯武軍口,又稱九龍口。它西連管涔山,東挽禪方山,恢河從中流淌。因其形似瓶口,扼四方之要道,曆為兵家必爭之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論述陽方口堡戰畧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明代廖希顏在《三關志》中又稱其為“晋北第一要地”。陽方口堡,坐落於恢河東岸,其形制、規模大體尚存。

地處長城腳下的甯武縣陽方口鎮,古為甯武軍口,又稱九龍口。它西連管涔山,東挽禪方山,恢河從中流淌。因其形似瓶口,扼四方之要道,曆為兵家必爭之地。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論述陽方口堡戰畧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明代廖希顏在《三關志》中又稱其為“晋北第一要地”。《甯武府志》中記載,總督侍郎翁萬達在《三關中路圖說》中寫到:“陽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為吃緊,故都禦史陳講疏雲,東有雁門勾窪之險,西有老營海偏頭之塞,厄嶇峪限隔黃河,敵人不便大舉,獨甯武之陽方口,東西長百八十裏,平衍夷漫,即擁十萬眾可成列以進,此口實敵人必爭之地,三關首犯之衡。故曰,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兩關也,守陽方口者守全路也。”

踏上這塊土地,長城、古堡、烽火臺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長城,像一條巨龍,從東山而來,躍過恢河,又向托蓮台而去。它西接偏頭關,東連雁門關,成為橫亙在山西北部的重要軍事屏障。這段長城,初建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趙國,後增添於北齊王朝,宋代時曾有過修繕,在此基礎上,明代重建,史稱內長城。其中,保存較完整的磚石砌築長城一千多米,平均高度8-10米,寬5米。

特別在陽方口石油公司院內,現存有兩座較完整的長城敵樓(敵臺),其建築坐北朝南,內部為空心造,建有回廊,中部可駐兵數十名,三面開石卷箭窗十餘個。如遇敵來犯時,守軍可藏於其中,利用天窗居高臨下向外放箭。敵樓正面均設券門,門楣磚雕斗拱,兩側刻嵌垂花,工藝精湛。據明《陽方口新修敵樓記》碑文稱:“往歲虜騎闌人,率從茲口。其地形平衍靡可束戎馬毀垣數裏。兵備茲士,概然有興舉之志,於是下令鴆工,大興畚築於本堡九龍口,並建敵樓者二。”

恢河上原建有九孔石橋一座,與兩側長城銜接,每個橋孔內又有一鐵牛鎮守。當年,橋下走水、橋上承托著長城,十分壯觀,為中國古隘口上的一大奇觀,也是全國唯一的水旱關。後來,鐵牛被水沖走,橋亦坍塌。

陽方口堡,坐落於恢河東岸,其形制、規模大體尚存。為明嘉靖十八年(西元1539年)巡撫陳講所築,萬曆四年(西元1576年)增修。有“山西鎮中路第一沖口”之稱。此堡城牆周長320丈,高5丈,開南、北兩座城門。內設廳房2座、營房58間、倉庫260間、更鋪4個、草場1處。當時駐守百戶1名、兵卒101名,配備軍火器件6777件。

城堡的東西兩翼大約5公里處,分別建有朔寧堡和大水口堡,同樣配寘著一定數量的兵卒和火器。

這樣,三堡呈鼎立之勢,互為犄角,共同守衛著甯武關北部的安全。

遙想當年,每逢邊關告急,這裡便狼烟四起,觱篥吹奏,鐵鼓敲響,官兵們手執刀槍劍戟,沖出營房,誓死與入侵者進行決戰。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把這裡視為“甯武關之甯武關”、“要衝之要衝”,指派能征善戰的大將,招募勇猛之武士來此地鎮守。

烽火臺,高高的方形土墩,至今矗立在或遠或近的山巒崗梁上,如今它成為這裡獨有的建築和風景。

從魏晋南北朝開始,經唐宋遼金元明直至清代,1700多年的歲月中,發生過的戰事數不勝數,其中有籍可查的重大戰役有:鮮卑拓跋猗盧得樓煩(今甯武一帶)等五縣而走向繁盛,最後統一北方,建立北魏。馬邑(今朔州一帶)人劉武周起兵後,攻破陽方口一路南下,後自稱皇帝,建元天光。宋代大將張齊賢面對如蟻的遼兵,在此巧用計謀,大勝而歸。宋代大將楊沃衍曾在此地拚死抵抗蒙古軍隊,最終兵敗。女真族興起後,金兵由此攻破雁門關,占太原後南下入主中原,建立金國。鐵木真指揮蒙古大軍分三路南進,其一路經此掠代州、忻州,攻破晉陽城。元朝被推翻後,退守大漠的蒙古軍趁明王朝初建不久,先後八次進犯此地,燒殺搶掠不計其數。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部攻破甯武城池後,出陽方口北上,從此一路順風,直搗北京,導致明王朝很快滅亡……

在這些戰事中,較為慘烈而又悲壯的是北宋大將楊業在此地殉國之事了。

北宋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太宗皇帝想趁遼國新主年幼之時,收復早在五代時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於是發兩路大軍從東西夾擊遼軍。西路軍以潘美為帥,楊業為副帥,王侁為監軍。楊業鎮邊多年,洞悉邊事,親率數萬精兵在一舉攻下樓煩(今寧武)後,出陽方口,隨後收復朔州等四州地。由於東路軍失利,遼軍乘勢反攻而來。太宗見勢不妙,急令楊業放弃剛剛得手的州地,擁邊民內遷。楊業主張暫避遼軍精銳,採取聲東擊西之計,最終完成皇帝旨意。潘美、王侁則斥責楊業膽小怕事,出此下策分明是以求自保。楊業無奈,只得率軍正面與遼軍激戰。

臨行前,楊業自知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故請求潘、王二人伏兵於托蓮台下的陳家穀口,待他誘敵深入退至此時,內外夾擊,挫敗遼軍。潘、王二人滿口應允。

楊業率部攻出後,從寅時一直戰到午時,最後退到陳家穀口,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不見宋軍的一兵一卒!原來,潘、王伏兵等了幾個時辰後不見楊業踪影,以為楊業已取勝,勝則有功,朝廷必然給予封賞,二人欲爭先功,於是下令部卒沿恢河南下。楊業只得又率軍殺回。老將王貴、長子楊延玉先後戰死。楊業渾身負傷,血流及地,最後力竭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後人曾有詩讚歎雲:“飛沙滾滾壓荒村,血灑旌旗日色昏。一代梟雄楊繼業,仰天無言泣乾坤”。

來源:秀容線上

原標題:古堡重鎮——陽方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