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缺大學生的十座都市,都有哪些?

福建 82℃ 0
摘要:大學生作為傳統人才的代表,已成為都市競爭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大學生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內生,一是外來。最缺大學生的十大都市竟全部處於沿海相對發達區域,絕非偶然。其中,深圳、佛山、無錫、東莞的人均GDP超過10萬,泉州、南通、唐山等也接近,中國最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幾乎都誕生在這些都市。為此,我們特推出“中國最缺大學的都市”排名。當下佛山的人均GDP超過上海,躋身全球高收入都市,大器初成。

大學生作為傳統人才的代表,已成為都市競爭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大學生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內生,一是外來。內生的關鍵,就是都市的大學在校生人數,很多都市為了大學落地,跑省跑中央,爭取高校總部或者分校落地,為了就是多自產人才。外來,就是搶人。最近幾年更是如此,多地紛紛出臺鼓勵政策,送戶籍送公寓。搶人大戰,硝煙彌漫。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卻沒有足够大學,每年都去搶人。能够搶別的都市的人,自然也是本事,證明了自身的魅力。

搶人靠什麼?搶人當然首要靠經濟實力,是否有足够的就業機會,是否有比較高的收入水准。最缺大學生的十大都市竟全部處於沿海相對發達區域,絕非偶然。其中,深圳、佛山、無錫、東莞的人均GDP超過10萬,泉州、南通、唐山等也接近,中國最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幾乎都誕生在這些都市。就業前景廣闊,財雄勢厚。

但是,事實並非僅僅如此。在經濟實力、收入水准等“硬實力”之外,還需要有軟實力。包括社會文化領域的契合度、包容度,居住環境,甚至是改革力度。

為此,我們特推出“中國最缺大學的都市”排名。

佛山在過去的近四十年中,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製造業重鎮。當下佛山的人均GDP超過上海,躋身全球高收入都市,大器初成。同時,美的、格蘭仕,萬和等家電巨頭,馳名全國,就業吸納能力十分强大。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早在2012年,佛山人均GDP就接近15000美元,超過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標準,並超過北京和上海。活躍於此的美的、格蘭仕,萬和等企業,也釋放著强大的就業吸納力。

2016年,佛山的在校大學生僅為5萬人,大學生密度在中國GDP35强都市中最低,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而武漢千萬人口,百萬大學生,每萬人中大學生約1000人。

以全國平均水準計,佛山大學生規模可以擴大到20萬左右,若以武漢為標杆,則佛山大學生規模可達到50萬至100萬,數十倍於當下。

佛山不僅經濟發達,財力雄厚,就業機會多,民風亦開放。當下,佛山的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48%,遠超京滬,每年吸納青年人口數十萬。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製造業重鎮之一,未來,佛山謀求成為中國創新中心都市之一,可能成為工業設計之都。佛山的大學產出,反差極大。

擴建大學,佛山所急。佛山足以容納50所左右大學。同時,鑒於佛山是中國著名的製造業重鎮,聞名全球的“世界工廠”,佛山興建的大學,可偏向理工科,兼顧搞一些科技和職業教育類的專科和學院,不要都搞高大上的綜合性重點大學。

有財力,有氣度,此城不來,更待何地?

深圳人口超千萬,是中國第四大都市,人均GDP更達到主流已開發國家的頂級都市水准。深圳經濟發達,草根企業與巨頭企業共存,富有活力,就業吸納能力强大。北上廣深搶人大戰中,每年花近百億資金來吸引人才的深圳,絕對是出力最猛的那一個。

瘋狂從外引入的重要原因,便是內部供給不足。據去年4月數據,人口兩千多萬的深圳,僅擁有不足10萬的在校大學生,是同等一線都市北京、上海的水准的十分之一。據“青塔”發佈的2017年中國GDP排名前50名都市的高校在校生數量排行中,深圳居倒數第二,屬於吊車尾水准。

深圳擁有數十家大學的分校或者研究院,國內頂級的清華北大,都在深圳開設了研究生院,不過,深圳本土大學卻乏善可陳,沒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學,本土大學生產量也低,在校生不足10萬,深圳人口比武漢多,經濟比武漢發達,若以武漢為標杆,則深圳大學生人數擴張十倍,亦不為過。

就大學生就業而言,深圳仍是首選都市之一。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性都市之一,溫州模式天下聞名。經濟發達,民間富庶。溫州人口超過917萬,直奔1000萬。在校大學生人數,卻不到10萬。若以全國平均水準論,溫州在校大學生起碼也要達到20萬才及格。

作為都市級的“華西村”,以及中國最會賺錢的溫商的家鄉,溫州向來就被和“有錢”兩個字相掛鉤。事實上,說溫州有錢,不如說是溫州人有錢。富裕的家庭會努力在杭州上海購置房產,將孩子送到大都市或國外讀書,在他鄉製造和貢獻著大量GDP。

反觀溫州自身,高校規模較小、辦學層次也較低,綜合類本科院校只有溫大,碩士點僅溫大和溫醫科大具有,博士點更是僅限溫醫科大一家。教育實力不够强硬,自然留不住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只能不斷流失高層次人才。

正如知乎網友“南海”說的那樣,溫州像一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的人,當別人還在用父母的錢讀書時,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收入。但當時間流逝,學歷不足的缺陷便會限制其工作上升通路。溫州現在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省會杭州大學生多,但是杭州本身也是發達都市,人不好搶。溫州縱有天下氣度,天下人也不可能只專情溫州,最佳選擇,還是能够自己多培養。

東莞是中國著名的工業都市,繁華開放。各種階層的人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生存機會。

東莞人口超過八百萬,其中,戶籍人口只有兩百萬,在校大學生僅有11萬,與其强大的經濟實力反差大,東莞的產業升級,需要更多人才,除了繼續搶人外,擴建大學,也是東莞一直以來的心願之一。

鑒於東莞的都市特點,東莞的高校結構,也宜以理工大學、職業科技類學院為主體,兼顧綜合性大學。

20萬至80萬在校大學生,富庶的東莞完全可以容納。

河北雖窮,唐山卻是河北最富裕的都市。以經濟實力而論,唐山排名全國25比特,超過省會石家莊。人均GDP達到8萬,遠超全國平均水準,接近一線都市水准。

唐山人口接近800萬,在校大學生卻只有11萬。河北的大學生,基本集中在石家莊。唐山的兩大鄰居北京和天津,更是高校林立。

唐山未來新增高校來源,一為本土興建,另一個就是來自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搬遷或者設立分校。

按全國平均水準,唐山完全可以容下20萬在校大學生,可擴張一倍左右。

泉州是福建第一經濟大市,民間富庶,工業發達,晋江、石獅等均為國內知名經濟重鎮。尤其服裝,運動品牌獨步國內。泉州容納就業的能力强大。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千年古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歷史積澱深厚。

泉州接近900萬的常住人口,卻只擁有不到13萬的在校大學生,缺口大,起碼需要20萬以上在校大學生,以泉州之富庶繁華,50萬以上也並非不可能。

泉州需要有世界眼光,新增高校除來自國家層面和福建省內,還可以從海外募資建校,泉州是福建著名僑鄉,華僑多達600萬人,商界領袖眾多,這個優勢需要利用。

當下福建高校資源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廈門,高校資源分佈與經濟資源分佈不一致,若開放辦學,泉州高校有望井噴。

南通被譽為“北上海”,是上海陸路通往北方的必經之地。離上海太近,一方面使南通得風氣之先,成為最早一批沿海開放都市之一,經濟繁榮,但同時,南通不少人口也被上海吸附。南通的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還少30萬,成為少數幾個經濟繁榮卻人口倒流的都市之一。

南通在校大學生不滿12萬,總人口卻超過700萬,缺口巨大。

無錫是長三角經濟重鎮,東南內生經濟的典範,經濟發達,民間富庶。三年之內,無錫有望躋身中國萬億俱樂部,而其人均GDP更是達到14.13萬,超過上海。於鄉鎮企業,與佛山類似,風行內生式發展模式,誕生了無數本土民營企業。經濟富有活力,就業吸納能力强。

江蘇的高校資源集中於南京和蘇州,無錫處於下風。但是無錫實力雄厚,一旦高校開放辦學,無錫大學生在校人數,完全有能力擴張到20至50萬之間。

鑒於無錫的都市特點,也應以理工類、科技教育類大學為主體,綜合性大學為輔。

徐州處四戰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側面也說明徐州的先天區位優勢十分强大,不僅工業發達,而且交通便利,是天然的區域中心。

徐州常住人口近900萬,戶籍人口達1000萬,在校大學生卻只有15萬。徐州的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準,若大學生密度也達到或者超過全國水准,缺口在5萬至10萬之間。

濰坊處於膠州半島與山東腹地之間的連接點,地勢險要。濰坊同時是山東經濟强市,2016年GDP排名全國第32,超過全國一半的省會和首府。

濰坊是典型的強縣弱市類型都市,其轄下的壽光、諸城、青州、高密等,均為中國強縣,經濟活躍。

濰坊雖是普通地級市,常住人口卻達到935.7萬,且還在持續流入中,未來有望成為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當下山東的高校資源主要集中在濟南和青島,而濰坊正好在兩大豪門之間,若以全國平均水準計算,平衡濰坊經濟發展狀況,濰坊的大學生缺口,大約在5萬至10萬之間。

鑒於濰坊的都市特點,未來新增大學,可以理工科大學為主,綜合類大學為輔。

排名解讀

鑒於統計的便利性,我們首期統計了中國GDP百强都市的前35名都市的高校在校生情况,在中國最强的35大城市中,進行了相關排名,按照得分高低排出了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都市。

這十大都市,大學生密度不僅在中國最富强的35個都市中最低,也全部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排名計算方法:在校大學生人數,除以當地常住人口,得出該都市每萬人大學生在校生人數,也就是大學生密度。

這個排行榜其實顛覆了很多人的常識。按照絕大多數考生和家長的標準,填報志願如果考慮地域和都市因素的話,首選肯定是北上廣、蘇寧杭,再不濟也得是武漢、西安、成都這些區域中心都市或人口較多的省會城市。但這10座都市除了深圳,基本都在二線都市以外。其實,這個排行榜說的是“最合適大學生就業的十大都市”。富庶、開放、就業機會多,本土大學生那麼少,若有此高枝,何不擇之?

可見,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考慮地域和都市因素時,常常存在一些誤區。下麵,小編就給大家一一提醒!

1.紮堆現象,熱門都市擁堵

這些年來,從每年高考錄取的結果來看,從各地區每年的媒體報導中都可以看出來一個共同的現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錄取分數都一致走高。

北京、上海兩地更是熱門中的熱門。這兩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說,每年都會以最高的分數爭取最多的優秀學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數有些往往也會超過當地的一本控制線,甚至有些專科學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數高過二本控制線,甚至超過了一本線。對於這樣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別是中西部都市的高校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給考生報考時帶來的集體地域傾向--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眾多考生的首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每個人都知道答案。

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都市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優越性”。

認為在這些地方求學,不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且還可以為今後的就業拔得頭籌。這一點其實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華選擇去香港讀書的情况一樣。大家看好的就是一個與國際化交流的平臺,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就可以接觸更多高層次的人與事,這就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這樣的想法的確沒錯,畢竟大家在大學讀書的時候也要與社會接觸,與外界交流,這樣一來,校外環境對人的發展來說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從眾心理。

有不少考生和家長是因為看見別的孩子選擇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因為“從眾”心理也選擇了這些都市;甚至有的家長和考生覺得在這樣的都市裏讀書很光彩,從而選擇這些都市。

2.不願離家,選擇熟悉環境

之所以只願意留在本地讀大學。因為有些家長覺得考生身心各方面還不够成熟,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讀書不够安全。從考生的角度來看則是自己對本土風俗習慣、文化氛圍比較瞭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學那樣還要有一個“適應期”,並且身邊這麼多的親朋好友,辦起事來會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來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在這個城市生活了這麼久所積累起來的人脈關係也會或多或少的幫上些忙。出於這些考慮,就有眾多的考生不願意離開當地,這其實也是一種地域選擇過於狹窄的情况。

對此,建議這類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要放眼全國,通盤考慮。尤其是對於那些分數不尷不尬的考生,不妨選擇先報外地高校,以距離來換分數。

填報技巧:以距離換分數

這種技巧,主要針對某些考生和家長“非省內院校不上”的認識誤區所提出的。由於某些考生和家長緊盯省內名校,從而使得競爭更加激烈,同等分數在省內不一定能上該省最好的大學,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報其他省份的高校,則極有可能新增錄取的幾率。

3.逆反心理,離家越遠越好

劉煒是四川的考生,劉煒總是感覺自己和父母家人的價值觀差异很大,在家父母總是不停地嘮嘮叨叨,高考結束了,劉煒心中的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離家越遠越好。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劉煒選報的專業都是東北、西北一些地區的大學,最終被黑龍江一所大學錄取。

今年剛上大二的劉煒談起自己當時的决定,非常後悔,他不僅僅不適應東北的氣候,還不能習慣當地的飲食,始終無法融入當年的生活環境。决定畢業之後,繼續回四川發展的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够當時選擇留在四川的話,不僅僅是不受東北的寒冷之苦,也能够在當地建立一大批的人脈便於自己未來的發展。

劉煒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由於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多孩子想要逃出家的庇護,離家越遠越好。這種心理並不奇怪,但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儘量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考察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不能僅僅為了遠而追求遠,影響自己人生的發展。

為了劉煒的悲劇不再上演,考生填報志願的時候,千萬不要和父母故意作對,我們要充分理解父母,同時父母也要學會理解孩子的意圖,做好孩子的參謀,不至於怠誤人生。

4.什麼情况下,都市比大學更重要?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很重要,沒有多少觀點可以無差別地適用於所有人。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分數完全够得上二線都市的211或者985大學,就完全沒必要去到一線都市上個二流大學。

如果你的分數的確很慚愧,無論去到哪都只能上個二三流大學,那肯定還是去一線都市比較好,至少還能長長所謂的“見識”。

也就是說,前者是學霸的選擇,後者是學渣的選擇。

本文由公眾號《向學霸進軍》整理編輯於網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