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漢王是始祖,劉備作為子孫確實不應該叫漢王,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他也不會領漢王的封號,所以自封漢中王,已經先避諱了。劉邦主要是依靠漢中趁亂奪得了關中,而關中富十倍天下。而劉備得到漢中之後,已經很難拿下關中了。沒有關中,劉備的實力遠遠不能和曹操抗衡。
劉邦是西楚霸王封的漢王,不是漢中王,劉邦一輩子沒有幸巴蜀,以漢中南鄭為王都,三個月就擴張到三秦,在漢中總體時間也不長,他厭惡漢王之封,要不是蕭何以天上的銀河“霄漢”來附會,劉邦可能不會到漢王封國之國,而且從灞上就和項羽開戰了。劉邦和漢中最大的緣分就是劉邦滅秦亡楚後,沿用了“漢”的國號。
只看個人實力很明顯劉備剛打下漢中封王的時候可能比劉邦要强,因為還有關羽在荊州,但丟了荊州之後,劉備就應該不如劉邦了,夷陵之後就不用比了,漢中被曹操遷走大量人口,漢中基本上變成了軍事堡壘沒有多少人居住了,蜀漢一直以來最大問題就是人,人太少了曹操帶走漢中大量人口留給劉備就算是半個漢中。漢中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也是天下重鎮人口眾多,當然就算漢中人口保留也無法逆轉,除非蜀漢能多出最起碼一兩百萬人,靠著丞相能逆風翻盤,可惜蜀漢到亡的時候在籍人口不過剛過百萬,算上不在籍和部分胡人總人口也就四百萬左右。
劉備必須加緊稱王才行,因為曹操已經在213年稱王,六年後劉備才稱漢中王,也就是說已經有了六年時間。曹操雖稱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還是漢臣,劉備如果不及早稱王,那麼他必然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他和曹操同屬漢臣,曹操的職位遠在他之上。而劉備一直打著“興複漢室”的旂號,未稱王的他在漢朝廷裏只能算是曹操的下級。如果一直這樣,劉備再怎麼喊興漢,始終都是以下犯上,只要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那麼劉備就擺脫不了造反的帽子,畢竟曹操他都是皇帝“授予”的,並且曹操始終都和造反掛不上邊。一旦劉備稱王,職位就和曹操一樣高低的職位(如果還有介於王和帝之間的職位,我相信,劉備一定會選擇這個職位),免除了以下犯上的嫌疑,再打著天子授權的旂號,才能使討伐曹操的名正言順,即使退一步割據一方那也是正統勢力。所以,劉備那時候稱王算晚了。
劉備不稱王,名義上無法和曹魏抗衡,名不正則言不順。劉備只能是地方割據政權,試想老大都只是個大漢臣子,下麵的人怎麼想?最重要的是,稱王之後,才能合法建國,大家都知道漢朝封王就能建國,有屬於自己的領地,且手下都需要論功行賞,這也是封王的初衷。雖說是東漢末年,但漢朝正統還是深入人心的,這也是眾望所歸。雖說自行封王有些問題,不過曹魏率先稱王,不管怎麼看都是利大於弊的事。
益州主要有四王,巴王、蜀王、漢王和黔王,這些王都可稱,但為何稱漢中王,因劉邦以漢王得天下,劉備想效仿,但又不能太露骨,於是以當時的地名漢中稱之,是為漢中王,但最不能稱的是成都王,因級別低一級,巴、蜀、漢中、黔中都是郡級,成都只是蜀郡的“省會”而已。古代封王,一字比二字大,漢王是國王,漢中王是郡王。自稱漢中王,顯示自己沒野心,不是曹操孫權那種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的一字王,總之稱漢中王是可進可退的一步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