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築鄉村振興“智”高點——湖北省人才下鄉觀察(上)

湖北 88℃ 0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加速推進,廣袤的鄉村如何留住人才、引進人才,成為一道現實的課題。為了破解這一困局,省委、省政府加强頂層設計,研究政策與激勵措施,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構築鄉村振興人才“智”高點。既要“頂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重基層、抓基層的人才思想漸成共識。”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雲說,鄉村人才特別是農業產業領軍人才,是建設農業產業强省的主力軍。各地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積極作為、細化措施,武漢“三鄉工程”、黃岡“返鄉創業工程”、孝感“黃金8條”、恩施“草根創業計畫”等百花齊放,一個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荊楚大地展開!

閱讀提要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加速推進,廣袤的鄉村如何留住人才、引進人才,成為一道現實的課題。

地處中部的湖北,也曾深感人才流失之痛。以黃岡市為例,該市每年考入高校學生近4萬名,而畢業後回黃岡的不足5%。

為了破解這一困局,省委、省政府加强頂層設計,研究政策與激勵措施,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構築鄉村振興人才“智”高點;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各司其職,精准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用心留才,形成人才大合唱,為描繪美麗鄉村注入不竭動力。

下得去,制度創新引導人才下沉

7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

省教育廳發佈《百校聯百縣——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21-2025)》,武大、華科、華師等高校一呼百應,共同啟動“百校聯百縣”行動。101所高校篩選出1502個鄉村振興科技專案,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

這次行動,華農端出70個項目,黨委書記高翅說,今年要在17個市州佈局17個服務鄉村振興示範點,組建專門團隊全程服務。

“百校聯百縣”是全省人才下基層,服務鄉村振興的縮影。

此前,2018年,省農業農村廳發起“515”行動。張啟發、桂建芳、傅廷棟、陳煥春、鄧秀新5比特院士領銜,牽頭組建15個科技團隊,對接聯系15個重點縣市,圍繞水稻、小龍蝦、林果、油菜、畜牧等特色產業,開展15項農業科技服務行動。

“沒有人才振興,鄉村振興是句空話!”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長期關注三農發展,他說,必須發揮政府有形之手,打破人才流動“馬太效應”,建立健全人才向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集聚的長效機制,讓人才“下得去”,推進城鄉均衡發展。

一度,少數地方一味強調向外引進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對“立地”人才重視不够。

立足於省情,2004年,我省召開第一次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人才强省”戰畧。2010年,省委頒佈《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釋放鼓勵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鮮明導向。2019年,我省出臺《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地區與基層一線集聚的若幹意見》,再次優化人才下沉政策。

既要“頂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重基層、抓基層的人才思想漸成共識。

各地、各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啟動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專項,向基層一線“輸血”。

2018年,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等7部門聯合發文,啟動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畫”,不到3年時間,累計培養9337名農民高職生,畢業後回村服務至少5年;2012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機制,到2019年累計補充鄉村教師5萬餘人;省委組織部實施基層高品質發展專才支持計畫,選派104名專業人才擔任市縣產業發展顧問,脫產服務基層2年;省科技廳選派1140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團省委每年選派100名“博士服務團”,為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提供智力支持。

2018年,我省出臺“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畫”,當年新增返鄉創業人數5.5萬人,帶動就業17.7萬人。

留得住,待遇保障倍增職業自豪

10.6萬元。

這是2018年我省西北某市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年收入。

“比以往提高了30%。”一比特當地教師表示,“一份‘體面’的收入,讓人倍增職業自豪感!”

人才引進不是“一錘子買賣”,下得去,更要留得住。

為了讓人才長期紮根泥土,我省改變“重引輕留”的管道,從提高薪水福利待遇、職稱評審向基層傾斜、改善創業軟環境等方面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栓住人才的“心”。

“每一項重大人才工程都是真金白銀。”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僅“一村多”一項,農民上學不掏一分錢學費,近2億元培養經費列入省市縣三級財政預算。現時,培養的近萬名高職生已經覆蓋了全部脫貧村,將來還將培養更多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民大學生,實現行政村培養全覆蓋。

2015年,省委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强村主職幹部隊伍建設的若幹意見》,到2019年,全省共投入50.65億元,將村主職幹部年收入提高到4.2萬元,惠及2.8萬餘人。

2020年,省財政安排2.54億元,定額補助村醫、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與鄉鎮衛生院骨幹人才。近3年來,我省財政投入2264萬元,選派三區人才支持計畫2966人。從2018年開始,我省每年分別拿出2000萬元、2億元支持“515”行動與“我興楚鄉、創在湖北”創業行動。

待遇留人之外,我省還發揮指揮棒作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我省從事業編制總量中調劑編制加强基層,近年來,已經從省直事業單位調劑1115名編制,保障神農架等基層組織用編需求,2012年至今累計核准中小學教師用編計畫5萬餘名,這其中大部分是鄉村教師。

2020年,省政府拿出1萬個事業編制,公開招聘基層醫療衛生科技人員,解决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招不進、留不住”的問題。

與此同時,我省出臺《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充分考慮基層人才職業特殊性,在職稱評聘、評先評優中向其傾斜,打破基層人才成長壁壘。近兩年,全省醫療機構高級職稱評聘時,將基層占比由10%提高到15%。

更多部門立足於自身優勢,為基層人才幹事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幹得好,在廣闊田野展才圓夢

每個週四,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下班後,張衛兵就驅車3個小時,抵達蘄春縣老家。第二天上午8點,他準時出現在縣人民醫院外科診室。

從2018年3月開始,泌外科主任醫師張衛兵與家鄉父老的“週五之約”已經堅持了近3年。

在中南醫院,與張衛東一同支持縣鄉基層醫院的還有一批名醫名師。

“寧可醫生下基層,不勞患者去省城”,該院黨委副書記林軍介紹稱,為了改善縣鄉醫療水准,中南醫院從2015年開始與基層醫院共建醫聯體,截至今年5月,已經建設醫聯體56家,醫療聯盟1家。通過共建,既看病,更培訓,有效地解决了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百姓“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張衛東曾做過簡單的計算:一比特專家深入基層一次,至少可以讓10幾個家庭免於奔波。

院士專家、“田秀才”、鄉村大學生各展所能,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7月初,赤壁神山興農科技公司成為我省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農業企業。公司成功上市得益於省農科院果茶所研究員張蕾彌補了科技短板。

去年7月,我省啟動“院士專家企業行”和“科技副總”服務中小微企業活動,張蕾踴躍報名,幫助企業獲得6個奇異果新品種植物種權授權,完成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企業成為省級奇異果科技創新示範基地。

院士專家心無旁騖,將論文寫在田野上。鄉村本土“田秀才”同樣出彩。

今年7月16日,湖北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創新大賽上,40名“新農人”同台打擂,一展風采,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讓人目不暇接。

石首四生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嚴斌憑藉“五彩鴨蛙稻”種植模式,斬獲一等獎。一塊稻田,水稻、鴨子、青蛙、小龍蝦和諧共生,小龍蝦個頭大,水稻品質優,一斤有機大米賣到30元。

大賽還評選出“全省十佳職業農民”。他們是全省千萬農民中的佼佼者,將優先獲得項目扶持,享受人才專案資助。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雲說,鄉村人才特別是農業產業領軍人才,是建設農業產業强省的主力軍。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將加大政策扶持和招才引智力度,加速培育農業產業化領軍人才,為鄉村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伴隨鄉振興全面推進,廣闊的農村成為施展才能的大舞臺。

5名院士領銜“515”行動,他們是帶頭人;廣大的“一懂兩愛”三農工作者,他們是“店小二”;千千萬萬個善經營的“農創客”、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農村大學生、懂科技的“田秀才”,他們是追夢者。

各地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積極作為、細化措施,武漢“三鄉工程”、黃岡“返鄉創業工程”、孝感“黃金8條”、恩施“草根創業計畫”等百花齊放,一個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荊楚大地展開!(柯冬林汪訓前柯楓英王薇薇)

标签: 人才 就業 創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