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變綠!山西壺口驚現一河綠水,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山西 71℃ 0
摘要:黃河給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碗水,半碗沙”,在水庫洩洪期間更是濁浪滔天,泥沙翻滾。但近日中新網卻刊載了一組不同尋常的黃河照片:壺口瀑布的水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傳統的土黃色變成了濃郁的綠色!一些網友認為,黃河的水色由黃變綠,這是一種好現象,表明黃河的生態環境正在好轉。另一些網友卻持否定態度:黃河壺口段的水質呈深綠色,說明水中的藻類密度很高,這是河水受到富營養化污染的標誌,不能掉以輕心。

黃河給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一碗水,半碗沙”,在水庫洩洪期間更是濁浪滔天,泥沙翻滾。但近日中新網卻刊載了一組不同尋常的黃河照片:壺口瀑布的水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傳統的土黃色變成了濃郁的綠色!

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觀點大致可以分成兩方面。一些網友認為,黃河的水色由黃變綠,這是一種好現象,表明黃河的生態環境正在好轉。另一些網友卻持否定態度:黃河壺口段的水質呈深綠色,說明水中的藻類密度很高,這是河水受到富營養化污染的標誌,不能掉以輕心。

黃河水為什麼會變綠?

時間回到萬家寨水庫修建之前,當時黃河的水沙關係還難以進行人為調節,泥沙無法攔蓄,只能隨波逐流,“水少沙多”是黃河水質的真實寫照。在上個世紀,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多達16億噸,導致下游河床升高4~6米,是名副其實的“懸河”。

自萬家寨水庫建成後,泥沙的攔蓄作用大大增强,黃河的輸沙量驟減到了3億噸以下,减幅高達80%。這一時期,黃河的水質受到人為調節,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在汛期,萬家寨水庫排水排沙,導致下游泥沙含量劇增,短期內變成了黃色的“泥河”;在蓄水期,上游來沙被攔截,下游河段開始變清,水色呈藍綠色、綠色或者深綠色。

汛期過後,黃河水量開始下降,透明度升高,光照條件變好,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條件。另外,黃河幹流彙集了兩岸的生活污水、農業退水,營養鹽含量豐富,為藻類的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事實上,黃河壺口段呈現出的正是藻類的顏色,藻類密度越高,河水的顏色就越深。

黃河水由黃變綠,是好事還是壞事?

黃河水由黃變綠,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反映出了新的生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辯證來看。

對於黃河中的魚類等水生生物而言,河水由黃變綠利弊兼而有之,但總體還是“利大於弊”。

大家都知道,每當黃河泥沙含量升高,幹流就容易發生“流魚”現象。“流魚”現象對黃河的土著魚來說,無異於一場生態屠殺。届時泥沙含量驟然新增,水體渾濁度升高,溶解氧含量快速降低到1~2mg/L甚至更低的水准,即便是黃河鯉魚、黃河鯰等耐低氧的魚類也無法適應,最終出現浮頭、暈厥甚至死亡等症。

水質變清後,“流魚”現象隨之結束,浮游植物群落開始繁榮,還順便為魚類、蝦蟹類提供了天然的餌料,有利於漁業資源的恢復和魚蝦種群的繁殖擴張。囙此,適度地“變清”並不是一件壞事,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水質過肥以及由此引發的“營養病”。

從官方媒體發表的圖片來看,黃河壺口瀑布的水色是典型的綠藻相。但綠色過於濃郁並不是一件好事,這表明水中總氮、總磷的含量已經很高,藻類容易過度繁殖,“水華”灾害有抬頭之勢。

從源頭上看,氮磷等元素主要來源於工農業的面源污染、生活廢水的排放等通路。如果污染持續加劇,那麼今後在水庫的攔沙蓄水期間,誰都無法保證黃河中下游不會爆發藍藻、綠藻“水華”等生態災難——届時,另一種形式的“流魚”或將發生(“水華”爆發很有可能導致魚群大片死亡)。

水量减少,黃河污染“雪上加霜”

黃河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以及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是荒漠、戈壁、峽谷、平原等生態系統的基礎。而作為這種基礎的保障,黃河的水量一直是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黃河流域多數地區都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年均降雨量僅為450mm左右,很容易出現“水荒”。而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近20年來黃河的天然徑流量减少到了460多億立方米,已經不足長江流域水資源的百分之五!

水文監測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黃河幹流有蘭州、頭道拐、花園口以及利津4座重要的水文監測站,這些網站的監測結果雖有出入,但卻反映出了一個共性問題:黃河的年均徑流量正在减少,减幅為18.8%~63.9%!

在水量减少的背景下,黃河水質污染的問題愈加嚴峻。

黃河水資源公報顯示,近年來黃河幹流的水質整體向好,但支流的污染依然嚴重。在汾河幹流、涑水河、石川河以及清澗河等主要支流,近十年來的水質一直處於劣五類水准,主要的超標因數就是總氮和化學需氧量。

在污染源上,黃河中上游分佈著我國11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涵蓋採礦、石化以及重工業等多個領域。其中,該區域的煤化工企業足足佔據了全國總量的80%,分佈區域廣,影響時間長。以上這些化工企業大多都沿河分佈,污水排放量超載,尾水處理能力亟待提升。

黃河水利部的專家表示:黃河的生態問題需要引起廣泛的重視。在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等省區,納污能力為37%的水域實際上承擔著超過91%的污染負荷,部分支流甚至被扣上了“臭水河”、“污水河”的帽子,環保壓力巨大。

黃河的問題還出在“魚”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黃河的問題不僅僅出在“水”上,還出現在“魚”上——這裡的“魚”主要是指外來魚類。

據資料記載,80年代之前黃河流域共計有191種不同的魚類(包括亞種),其中不乏黃河所特有的土著魚種,如黃河雅羅魚、極邊扁咽齒魚、黃河刀魚等等。受河水污染、水利工程興建等因素影響,短短20年間黃河魚類便减少了82種,瀕危的土著和保護魚類减少了57%。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歷史上曾常見的黃河鯉魚已經成為了瀕危物種。在黃河口,刀魚也已瀕臨滅絕,野生達氏鱘、香魚等珍稀物種更是絕跡多年,黃河的水生生物系統出現了明顯的退化,著實令人唏噓。

正當黃河的土著魚類陷入衰落之時,外來的入侵物種卻大肆擴張,一步步“攻城掠地”,甚至在局部呈現出氾濫態勢。

入侵黃河流域的物種,主要是通過水產養殖以及漁業增殖兩種方式引入。早在2007年,黃河流域引入的魚類就達到了31種,把黃河的原始生態攪亂成了“一鍋粥”。

黃河上游,劉家峽庫區

已有調查表明,德國鏡鯉、雜交鱘、革鬍子鯰等物種已經在黃河的下游河道成功定居,不僅和本土物種展開了激烈競爭,還引發了基因污染。而在推廣青草鰱鱅等經濟魚類時借機混入的麥穗魚、黃黝魚,也已經在黃河上游站穩了脚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自然種群。

此後多年,研究人員對劉家峽、龍羊峽水庫的魚類群落進行了跟踪研究。結果均表明,現今黃河上游的魚類群落明顯有別於上世紀80年代,兩個時期的相似度只有14%~21%。虹鱒、大銀魚、池沼公魚等外來魚類顯著改變了既有的食物鏈,破壞了生態平衡,引種者對此應當深刻反思。

黃河發現銀魚

總之,黃河的生態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涉及農業、水利、水產部門以及眾多的社會企業,治理難度大。只有大家都聯合起來,把“綠水青山”的宗旨貫徹到底,才能真正把黃河建造成美好的生態家園,造福子孫後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