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3點40分,海面上剛剛露出第一縷亮光,蘇濤就要駕駛著快艇,趕到20海裡外的扇貝養殖場,開始扇貝的分苗工作。
眼下正是扇貝分苗的關鍵時期,小長山島上的4000多家養殖戶,幾乎每天都是淩晨出海,然後在海上勞作12個小時以上,再追著夕陽返回碼頭。
小長山島位於大連長海縣,四面環海,正南與獐子島遙遙相望,總面積不過20多平方公里,島上的漁民也囙此自嘲,在中國地圖上,小長山島連一個小點點都沒有。但因天然條件優渥,小長山島一直都是我國扇貝養殖的重要產區。
▲在小長山島,扇貝養殖基本承包了附近的海域,也成為島上的經濟支柱。(攝影李松)
蘇濤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他幾經周折,從山東日照來到了小長山島,跟自己在部隊時的老班長鄭照輝,一起在海產行業打拼至今。
同樣都是漁民的後代,蘇濤和班代離開部隊之後,又回到了自己土生土長的大海邊,在生活的戰場上,開啟了新一輪的並肩戰鬥。
01
每當回想起當兵時的日子,蘇濤都很感激班代鄭照輝。
因為打小就崇拜軍人,蘇濤一直都有一個參軍夢。2004年,剛剛年滿18周歲,蘇濤就迫不及待地報名參了軍。
到達部隊的第一天,蘇濤第一個見到的就是班代鄭照輝,而在此之前,鄭照輝已經是一名入伍十多年的老兵了。
鄭照輝第一眼看到蘇濤,就很喜歡這個新兵。“小濤身上有山東人特有的敦厚仁義,再加上我們兩個人都是海邊長大,共同話題比較多,就一直把他當做自己的小兄弟。”
▲平常與人溝通時,蘇濤還是要戴著助聽器,但每天只能戴兩個小時,時間一長容易引發中耳炎。(攝影李松)
入伍之後,蘇濤無論是日常訓練,還是站崗執勤,都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名優秀阿兵哥,但人生的變故總是來得猝不及防。
2005年,蘇濤的雙耳意外受傷。
那段時間,鄭照輝每天都會去找蘇濤嘮嘮嗑,一點一點打開他的心結,鼓勵他在現實中找回自我,再加上一段時間的治療恢復,蘇濤才逐步走了出來。
“我們是一名軍人,雖然身體上負了傷,但心理上一定要强大起來。”蘇濤說,自己一直記得班代說得這句話,是他幫我走出了人生最低谷的階段。
02
2006年,蘇濤服役期滿,回到了日照老家。返回地方之後,當地給予了蘇濤很大關照,每個月都有補貼和慰問金,看病吃藥全額報帳,還專門給他配了一個助聽器。
雖然日子過得安穩,但蘇濤一直都不甘心安於現狀,還是希望能夠自力更生,做出一點事業來。
經過多次嘗試後,蘇濤選擇自主創業,先後開過服裝店、燒烤店,因為經驗不足,都沒有做成。
班代鄭照輝退伍以後,回到了大連小長山島,一直在島上的養殖場工作,從一線工人幹到了廠長,有了一點積蓄之後,就選擇了自己單幹。
2008年,聽說蘇濤創業一直不順,鄭照輝一個電話打過去,就把蘇濤叫到了島上,跟自己搭夥一起幹。
養殖扇貝都是在海上工作,一年四季都要風吹日曬,尤其是冬天的時候,刺骨的海風吹在臉上,就如同刀割一般。但因為請不起工人,鄭照輝和蘇濤也只能自己埋頭苦幹。最初的幾年,幾乎每天都是淩晨三點鐘就爬起來出海,然後在海上一直幹到天黑。
直到2012年,兩人的生意才有了起色,養殖場的規模也從最初的四五十臺筏子,擴大到三百多臺,一共三萬多籠扇貝,年產值超過500萬。
▲創業因扇貝減產,遭遇重大危機,但兩個人還是咬牙貸款,買塔吊擴廠房,實現逆風翻盤。(攝影李松)
但養殖扇貝也是靠天吃飯,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或者病害侵襲,不僅會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有可能顆粒無收。
在擴大養殖規模的第一年,鄭照輝和蘇濤就經歷了一次生存危機,辛苦了一年,扇貝卻在收穫季節遭遇了病害,減產超過九成。
“扇貝一旦犯毛病,一夜之間就可能全軍覆沒。”鄭照輝說,正常一籠扇貝可以賣到200塊,但當年只賣了20塊,一個月賠了70多萬。
當時,為了擴大規模,兩個人已經負債了100多萬,再加上虧損,一度連工人的薪水都發不出來。為了節約支出,兩個人硬生生啃了一個多月的速食麵。
危急時刻,兩個人還是决定要咬牙堅持下去。為了維持經營,鄭照輝還抵押了養殖廠,又貸款了兩百多萬。
好在第二年,扇貝迎來大豐收,鄭照輝和蘇濤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蘇濤說,在部隊的兩年間,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否則不一定能挺過去。
03
在養殖領域站穩腳跟之後,鄭照輝又在島上籌建了扇貝加工廠,主要生產加工瑤柱產品,蘇濤也抽身出來,重點負責市場銷售。
因為都是自己養殖的扇貝,貨源品質有保證,工廠生產出來的瑤柱色澤飽滿,味道鮮美。再加上鄭照輝對員工加強管理,相比島上其他加工廠,生產效率也是遙遙領先,這也讓蘇濤很快打開了銷售管道,一度遠銷至廣東、福建,並積累了很多老客戶。
就在事業邁上一個新階段的時候,2020年的新冠疫情又給了兩人當頭一棒。
“疫情剛來的時候,我們挨個客戶打電話,但很多老客戶也都滯銷,賣不出去。”蘇濤說,我們瑤柱的年產量在70噸左右,去年一開始就積壓了20多噸。
到了去年7月份的時候,瑤柱還是賣不動,鄭照輝也坐不住了,“扇貝養殖、加工屬於季節性比較强的行業,每年1個月賣錢,其他11個月都是花錢的,再加上當時要給船員、工人發季度薪水,資金壓力特別大。”
▲鄭照輝和蘇濤每天都要查看瑤柱的晾曬情况,以適時調整瑤柱的鹽度。(攝影李松)
為了開拓新客戶,蘇濤和鄭照輝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拼多多上購物,看到很多商家都在賣海產品。”蘇濤說,當時就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一下電商平臺。
於是,蘇濤開始嘗試在拼多多上開店,也誤打誤撞地開啟了線上轉型之路。
最初的時候,蘇濤每天只能賣出去幾單,最多十幾單。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運營技巧之後,店鋪的訂單量很快突破一百單,這對於客單價較高的瑤柱來說,已經非常可觀了,幾乎相當於一個中型客戶的單次進貨量,順利緩解了庫存和資金危機。
此外,與線下的經銷管道相比,電商平臺是直面消費者,這也讓蘇濤更加瞭解了消費者的喜好。
“與北方的消費者不同,南方的消費者在煲湯的時候,更喜歡口味輕一點的瑤柱。”蘇濤介紹,囙此,我們在加工環節把瑤柱的鹹度從11%下調到了7%,直供給很多南方消費者,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複購率特別高。
今年以來,蘇濤店鋪的瑤柱銷量持續增長,單日銷售額突破3萬元,月銷超過100萬。現時,線上的銷售比例已經佔據總產值的70%。
8月17日,蘇濤第一次參加了拼多多的“農貨節”,店鋪裏的瑤柱產品經過篩選,也入駐了平臺的“百億補貼”。整個活動期間,瑤柱產品單日銷量更是翻了6倍。
“同樣的產品,以前批發商來收購,價格壓得很低,把我們大部分利潤都擠沒了。”鄭照輝說,電商平臺沒有中間環節,我們都是按照一手批發價賣給消費者,不僅消費者得實惠,我們還能保證利潤。
對於蘇濤而言,電商通路還有一個好處讓他頗感觸動。
“雖然戴著助聽器,基本可以無障礙交流,但每天只能戴兩個小時,時間一長,耳朵會受不了。”蘇濤說,在網上開店,溝通也都線上上,隨時都可以自由交流,還是坐在電腦前更好一點。
責任編輯:黃兆君
稽核:葛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