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五虎將之武聖篇(7)
主筆:閑樂生
建安二十四年,趁著曹魏征南將軍曹仁去北面平定宛城侯音、衛開叛亂,蜀漢大將關羽沿著漢水攻到了樊城之下,正月底,曹仁終於平定叛亂,將宛城屠城,於是三月份,曹操命令曹仁與龐德調頭回頭去樊城打關羽(注1)。曹仁來不及多修整,只得再南返樊城,去跟關羽硬幹。另外汝南太守滿寵的汝南軍,也隨同曹仁南下幫忙去了。
注1:見《三國志於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及《三國志龐德傳》:“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
有曹仁、滿寵、龐德三大高手出馬,應該可以和關羽鬥個旗鼓相當吧。曹操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不久也自長安出斜穀,去漢中跟劉備來一場久違的大決戰。
然而,戰局的發展再次讓曹操鬱悶了。在漢中,劉備斂眾拒險,斷曹糧道;在荊州,關羽佔據了漢水航道,曹仁屢戰不利,最後只剩了數千人,龜縮在樊城裏不敢動。看來,二曹兄弟對陣劉關兄弟,明顯落了下風。
五月,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返回長安。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曹操終於做出了决定,他要放弃漢中,集中力量打退關羽,保住襄樊之地,這才是最重要的。
七月,曹操再又加派了左將軍假節鉞於禁,率領七軍共三萬餘人去增援曹仁,同去的還有南陽太守東裏袞率領的南陽兵。另外,曹操還派了剛在漢中立下戰功的平寇將軍徐晃趕赴宛城坐鎮,並徵募兵丁,籌集糧草,作為於禁與曹仁的後備。同時以足智多謀的關中護軍趙儼為議郎參曹仁軍事,隨徐晃一同南下。
為了對付關羽,曹操竟派出了曹仁、滿寵、龐德、於禁、徐晃、東裏袞、趙儼此等全明星陣容,以及三輔中原戰區的全部機動兵力,他要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將關羽打服,他老了,不想再折騰了,只想把這些年攢下的家業順順利利傳給兒子曹丕,不行嗎,關羽老弟,咱們不折騰了,行嗎?
與此同時,劉備第一次打敗曹操,志得意滿,於是也在七月份於漢中稱王,並官宣了他的四大虎將:以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然後,劉備還特意派了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去荊州給關羽送印綬與節鉞。“節鉞”通俗來講就是後世所謂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擁有這個權力的將帥在戰時狀態可以不必請示,自行斬殺本戰區中觸犯軍令的將士(注2)。在整個蜀漢歷史中,得到“假節鉞”權力的大將只有關羽與諸葛亮二人。
注2:見《宋書百官志》:“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劉備這麼做,是因為當時關羽水軍已經沿著漢江打到了樊城之下,將曹仁困在城中,形勢一片大好;這時候給關羽荊州專斷之權,目的就是要讓他大幹一場!畢竟劉備已經在漢中打了好幾年仗,大家都累了,這時候該輪到關羽來發揮了。
在這裡,劉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荊北不比漢中,此乃曹魏所必爭,光讓關羽一個老元帥帶了關平廖化這麼一群無名小將北伐,勝算不大,就算贏了也守不住。所以益州方面必須派兵派將予以戰畧配合與策應;當然,劉備也派了劉封孟達從東三郡方向策應,但此二人都是性格能力有偏頗的將領,手下的兵力也不够多,若能派趙雲黃權率一萬精兵入駐東三郡,伺機配合,局面恐怕會大不一樣。總之,不管是劉備的疏忽、懶惰還是自負,這實際上就是將關羽推入了以一支偏師,獨抗天下精兵的危險境地。另外,關羽此戰的後勤工作也不好做,關鍵是荊州“是歲大疫”(注3),老百姓日子都不好過,負責後方的南郡太守麋芳與荊州治中潘浚又都是平凡之輩,恐怕要出問題,最好還是能把“足兵足食”的諸葛亮派回荊州才穩妥。就算諸葛亮要總管全域走不開,派個馬良、廖立來也是好的。總之,蜀漢派駐荊州的領導力量只足以自守,並不足以進取,對於這一點,劉備關羽都沒有清楚的認識。
注3:見《三國志吳主傳》:“(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
所以說,劉備此人還是格局不够,偶爾贏一次曹操就得意忘形,自信過頭,聽不進意見,太飄了。這人一飄,就容易栽跟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派來增援曹仁的左將軍於禁同關羽一樣也擁有假節鉞的權力。縱觀曹魏歷史,得到這個權力的將帥只有司馬懿、曹真、曹休、於禁四人而已。在曹操時期,得到這個權力的只有於禁一人。更讓人驚訝的是,於禁此時的左將軍官職似乎也並不比曹仁的征南將軍低。據《宋書百官志》引曹魏史家魚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征與偏裨雜號同。”四征將軍是秩二千石,可四方將軍卻是秩中二千石,四征雖在曹魏時地位逐漸提升,但要超過四方將軍達到“位次三公”,卻得等到曹丕建國後的黃初年間。
更耐人尋味的是,劉備在稱漢中王的同時,將自己原先左將軍的印綬交還給了他的老冤家曹操;而曹操卻轉手就將這印綬給了於禁!而再往前回溯的話,這印綬很早以前曹操還曾給過呂布,目的是為了針對更早時間的叛漢逆賊左將軍袁術。呂布被滅後,曹操將其轉手給了劉備,如今又再轉手給了於禁,這其中的愛恨情仇實在令人唏噓。
於禁所率領的援軍大概有三萬多兵馬,一共七軍(漢制一軍為五千人),他們一路挺進到樊城西面的平魯城駐紮(注4),再加上駐紮在樊城北面的龐德軍(注5),蜀漢軍隊對樊城的圍困實際已被破解,於是關羽很識相的將軍隊退回了漢水以南。
注4:見酈道元《水經注》沔水條:“沔水又逕平魯城南。城,魯宗之所築也。故城得闕名矣。東對樊城,仲山甫所封也。城週四裏,南半淪水。建安中,關羽圍於禁於此城。”
注5:見《三國志龐德傳》:“(曹)仁使(龐)德屯樊北十裏。”
史書上並未記載關羽此時手底下有多少人,但根據此戰後陸遜寫給關羽的書信言“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可知襄樊前線的蜀漢部隊並不多,至少沒有於禁多。所以現在這種情況,似乎戰爭被拖入了僵局。鹿死誰手,還相當難講。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將關羽送上了人生巔峰。時值八月伏秋大汛,天降暴雨,連綿十餘日,降雨量超過100毫米,於是漢水暴漲、山洪暴發,以至平地積水數丈,漢水兩岸的襄陽與樊城尚有高大的城牆保護,堪保無虞,可駐紮在城周僅四裏的平魯小城的於禁就慘了,整座小城被洪水衝垮(注6),變成一片澤國。
關羽一看,大喜。這江漢平原川澤密布,草木繁盛,年年飽受洪水氾濫之害(注7)。魏人明知如此,卻不備船隻,不練水軍,今日嘗到苦楚了吧,於是率領水軍開著大船,直接駛入城中。於禁三萬將士都成了水灾難民,紛紛登高避洪,一個個如落湯雞般被分割在水中一個個小高地上,軍資也損失殆盡,是打又不能打,跑也跑不掉,躲也沒處躲。蜀軍乃變身海軍陸戰隊與抗洪救災隊,有的坐上小艇,登入高地殲滅頑抗者;有的則唱著船歌,將水裏的曹軍將士一個個撈上船繳械俘虜。這仗打的,還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注6:注4引《水經注》後一句便是:“會沔水泛溢三丈有餘,城陷,(於)禁降。”
注7: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方志:“漢水由荊門州界折而東,大小群川鹹匯焉。勢盛流濁,浸淫蕩决,為患無已。”
三萬曹軍大多都投降了,就連於禁也投降了,雖然他跟了曹操幾十年,是最早一批參加革命的衕誌,且功勳累累,史稱“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
但是,但是,千古艱難唯一死,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於禁畢竟是北將,不通水戰,也未有船隻舟師,急急忙忙來援,稀裡糊塗戰敗,換做誰,也不甘心就這麼傻傻成了烈士。
而關羽擒獲了於禁這三萬曹軍後,對他們一時也沒什麼好的處置方法,用之怕臨陣倒戈,殺之又仁德有損,只好派船將他們押送到後方的江陵城養起來,等於莫名其妙背了個大累贅,到最後還因人多糧少不得不搶了孫權屯於湘關的糧食,給了呂蒙出兵的藉口,你說這事兒鬧的!
接下來,關羽就可以再次合圍樊城了,但在此之前,他還必須清除掉一股力量,那就是正駐紮在樊城以北十裏,保障曹仁北面糧道暢通的龐德軍。
由於龐德軍位置偏北,所以對洪水的防範還不錯,他們早早的“避水上堤”,軍資糧草未有大的損失,而這也讓關羽難得的打了一場硬仗。
另外,龐德雖是西凉降將,且故主馬超、兄長龐柔都在蜀漢任職,可對曹操竟非常忠心,他曾向諸將表示:“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如今就到了他實踐諾言的時候了!
關羽就喜歡這樣的忠義漢子,便想收服此人為己用,可惜龐德誓死不給面子,還一箭射中了關羽的前額,幸有頭盔保護,才未有大礙,但仍讓這位荊州第一老帥哥就此破了相。關羽大怒,命令船隊四面齊射堤上,龐德身騎白馬,在豪雨之中來回馳騁,箭不虛發,搞得關羽越發喜歡,一直喊口號要龐德投降。
龐德的副將董衡、董超二人見狀,就說龐將軍啊,咱們降了吧,再打也打不贏啊,人家就是困也能把咱困死。
龐德大怒:“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遂親斬董衡、董超於前,仰天嘶吼:“再說降者,以此二人為例!”大家只好一邊淋著雨,一邊再陪著他繼續射箭,從早晨一直射到中午,把箭射完了,又命軍士跳到船上與蜀軍短兵接戰,但軍士跳到船上後直接就跪地投降了。龐德無奈,只好帶著幾個親信奪了一條小船,想劃回樊城曹仁處,可惜划船功夫不到家,被浪一打就翻了,親信們全都淹死,只有龐德抱著船板漂浮著,被關羽水軍撈了起來。關羽又好聲好氣勸他投降,龐德卻大罵:“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只好把龐德給殺了,龐德之所以如此忠烈,恐怕也是想為子孫求一個好未來,畢竟,西凉降將在士族當家的曹魏朝廷裏日子並不好過,何况,龐德很多故舊都隨馬超在蜀漢為將,有些話根本說不清楚。
而曹操在長安,聽說降將龐德死節,老部下於禁卻投降了,與自己的判斷完全相反,不由哀歎良久,無比感傷:“吾拔文則於行伍之間,相知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龐德邪!”遂獨自哭了半天,然後封龐德的兩個嫡子為列侯;後來曹丕即位,為了表彰典型,又封了龐德四個庶子為關內侯,各食邑一百戶。龐德這六個兒子中,數庶子龐會名氣最大,在諸葛誕叛亂與平蜀戰爭中都有戰功,後官至中尉將軍並封列侯,也算是晋朝的開國功臣。
不過曹操也算厚道,並沒有為難於禁的家室,還保留了他的爵位,畢竟是三十年的老兄弟啊!再說了,於禁在已無戰鬥之力的情况下,為保全眾多阿兵哥的生命而投降,這也是情有可原的;若他為了保全個人名節而白白賠上這數萬阿兵哥的生命,那又是否值得呢?
和眾多開國名君相比,曹操帳下的功臣武將們結局還算不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曹操雖有百般缺點,但對自己人,那真是剖心袒腹赤城以對。
兩年後,魏吳關係緩和,於禁和手下將士們被釋放回國,卻被心胸狹窄、嘲諷技能爆錶的魏文帝曹丕屢屢羞辱。曹丕表面上用荀林父、孟明視的例子去安慰於禁,以示寬大,卻暗地裡用一些小動作去膈應他(注7)。於禁乃一聲長歎:“當年漢請李陵歸國,李陵卻言大丈夫不能再辱。吾今日知其意矣!”不久便慚恚發病而死。
注7:於禁剛回到魏國後沒多久,曹丕就安排給他一個任務——出使東吳。屁股還沒坐穩就又要回去,這就很尷尬了。但曹丕還沒完,又讓於禁去拜謁曹操的陵墓,卻提前讓人在陵屋內畫了幾幅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英勇就義、於禁下跪投降的壁畫。曹丕就是用這種種小伎倆,逼死了於禁,又撇清了自己。
四十餘年後,龐德之子、中尉將軍龐會隨鐘會伐蜀,蜀破後盡滅關氏一族,關羽的孫輩被屠殺殆盡。堂堂武聖關羽,竟然就這樣被絕了後。這件事被記載在晋朝史學家王隱所著的一部記載三國時蜀漢的史書《蜀記》上。
兩軍相爭,各為其主,豈是私仇?更別說報復後人了!龐會真可謂氣量狹小,而且莫名其妙。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