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疊翠的縉雲山下,滔滔不絕的嘉陵江畔,坐落著一座歷經300年滄桑歷史的古鎮——金剛碑。
金剛碑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離北碚城區5公里,這裡山巒拱翠,古樹參天,水流潺潺。相傳,得名“金剛碑”的源於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雲山建寺之時,有金剛力士前來助力,曾遺漏了塊巨石在此,當地人俗稱為“立石子”。那巨石有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狀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題刻“金剛”二字,故而當地人改名為“金剛碑”。
這裡原是古渝州最偏遠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縉雲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羅棋佈,煤炭業日益興旺,煤炭必經過金剛碑嘉陵江出口,運銷外地,於是形成產煤、運煤、銷煤的水陸碼頭和中轉站。
一些為了生存的農民,到縉雲山運煤,在金剛碑建房而居。到清同治年間,金剛碑日漸繁華,建起了一座座穿鬥青瓦。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依崖而建,獨具巴渝特色。用青石板鋪成寬2米、長500餘米的青石板街道,兩旁的青瓦房隨蜿蜒曲折的山勢延伸。
金剛碑有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即繁茂濃郁的植被以及深藏山坳的獨特地理位置。吸引了抗戰期間國民黨中央部級以上組織13個,下屬中央局處級組織30多個,一大批科學、文化、教育、經濟名流約有3000餘人湧入金剛碑。作為國民黨中央政府部門的所在地,當時眾多商賈大家到此定居,以便更好的避亂世掃紛擾。
民國時期,該鎮已經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幾家較大的民居建築群。“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其繁榮寫照。極盛時期,沿街河兩岸有商店、貨棧千餘家,煤窑沿山排開,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檣如林,生意一派興隆。
然而,隨著嘉陵江水運的沒落,金剛碑漸漸被人遺忘,曾經的繁華熱鬧成為歷史長河中的過眼雲煙。2009年由政府牽頭全面拆遷。拆遷後的金剛碑至今沒有開發,荒弃的房屋更加殘破,但植被卻反而更加蒼翠茂密,覆滿牆頭屋頂,如綠野仙蹤般的童話世界,又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微電影《詭醫錄》,電視劇《風雲年代2》以及抗日神劇都曾在這拍攝取景過。
身處古鎮,抬頭仰望參天古樹與盤根錯節的黃桷樹,走進原五一供銷社拍一張照,停留在禪修小屋感受此刻的寧靜。在村公所,觀看拍抗日神劇留下的文物。漫步於林蔭小道,感受頹敗的門牌坊與斷牆所帶來的年代滄桑變化。
雖然如今的古鎮,早已物是人非,但是我可以說,它是重慶最美最荒凉的古鎮,一個繁華散盡,被時光遺忘的地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