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穀虛(1887-1978年),本名興隆,別號穀虛,原籍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葉厝村。早年在惠安時化小學受業,1904年隨其三兄葉思忠(本名興晋,原廈門民立小學校長,1956年逝世於廈門)來到廈門,先進入倫敦教會設立的醫院學醫,怎奈不懂英文,只好先到周恩榮先生主辦的鷺江報館工作。1907年左右,恰逢“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成立,在原蘇格蘭長老會迥瀾齋舊址設立閩南神學院(閩南聖道書院),葉穀虛由葉思忠引領進入學院學習。畢業後,開始走上了“矢志聖工,獻身教育”的道路。
1910年,葉穀虛回到故鄉葉厝學校執教兼基督傳道。次年,他回到鼓浪嶼,由福民小學(1909年由福音小學與民立小學合併而成,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筆山小學,2004年,筆山小學併入人民小學,後校舍成為思明區學生課外實踐基地)校長陳令典牧師推薦,到基督教福音堂教會主辦的福民小學擔任教職。1912年出任福民小學主任。1915年由福民小學兩位校長陳令典、莊英才連袂舉薦,正式出任福民小學校長。自此直至1937年的22年,葉穀虛將人生最黃金的時期獻給了福民小學和閩南職業學校。
葉穀虛擔任福民校長期間,以“最能扶助貧窮學生而出名”,他擔任校長的當年,主持第一届高小畢業典禮時,整個學校的畢業生竟僅有9人。面對此境,葉穀虛意識到貧窮是導致學生人數稀少的主要因素。對於貧窮學生若“不予以扶助,這些天真無邪之兒童,將盡失學”。囙此,儘管學校經費支絀,他還是毅然給貧困的學生免費或半費入學。儘量讓更多的孩子入學接受教育這是當年福民辦學的宗旨!為彌補學校經費的缺口,葉穀虛施行改革“改定新章,刊發報告書”,經常舉辦懇親遊藝會。由師生編排新劇,訓練學生“現身說法”,於是“家庭學校,聲氣漸通,訓導教學,也就比較以前容易得到一貫的效果”。讓學校辦學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持,生源得以新增並且穩定,經費也隨之新增,葉穀虛邁出教學改革堅實的一步。其次得到了華僑楊忠懿、葉崇祿等熱心人士的資助。數年間,學生從80多人增至200多人,經費也由數百元新增到了一千八百多元。
1919年,福民小學成立董事會,陳秋卿、力戈登(福民小學主理,英國人)蔡益謙等人為校董,辦學經費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學生數量也達到了300人,經費新增至近3000元。
為了貧寒青年的出路,葉穀虛更是開啟了鼓浪嶼職業教育的先河。當時,葉穀虛看到許多青年學子,因家庭經濟困難,修過高小,便無力再讀中學。讀完中學,無法上大學。“謀生不易,失業日多。”他感到教育與生活脫節,在《九十自述》中,他寫道:“青年每有畢業即失業之憂。”於是有了為社會培養實用之才的打算。
當時,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在上海宣導職業教育,並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於是,1920年的暑假在菲律賓華僑楊忠信先生的資助下,葉穀虛與表兄莊英才一同赴江浙考察,並專門往上海拜會黃炎培先生,請教開辦職業教育之經驗。
返回鼓浪嶼之後,受黃炎培先生“學以致用的教育理論”啟發,葉穀虛著手職業中學的籌備。他先在福民小學附設了藤竹科並招收少量學生,而後設商業、印刷、藤竹三科,並在菲僑楊忠信先生的資助下在福民小學毗鄰蓋了新校舍,正式創辦了閩南職業中學,是福建省第一所職業學校,讓學生“俾學有一技之長,足以應世”。當時的閩南職業中學除正常中學課程外,還特別注重學生技能培訓和職業訓練,開設新聞學、簿記科、珠算科、打字科等課程。職中除了讓學生“有一技之長,獨立謀生”,還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實用人才。如菲律賓商聯總會理事蔡光曼先生,便是1928年畢業於閩南職業中學的第一届商科學生。
福民小學原有三座舊校舍,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加之為發展閩南職業中學之教育需要。葉穀虛多次利用寒、暑假期間到海外募捐。如1922年冬到香港募捐二千餘元,1923年暑假乘輪船歷經兩天兩夜海上的驚濤駭浪來到菲律賓馬尼拉,在旅菲華僑董事會的協助下,第一天就募集了數千元。在菲期間忽接家裡電報:嫡配夫人王碧卿病重,他只得搭乘美國總統號郵輪經香港回鼓浪嶼。然天不假年,夫人終是病重撒手人寰,享年32歲。留下5個年幼的孩子。葉穀虛强忍悲痛,把在菲律賓募集來的善款在福民小學臨海地方建造一座三層教學樓,作為閩南職業中學的新校舍。
由於學生日益新增,學校又缺少禮堂。葉穀虛又一次親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募捐。1934年請建築師林恩典先生負責建造一座紅磚福民校友堂:底層為室內運動場,二層為大禮堂,三層為辦公室。整座樓為當時鼓浪嶼最富麗堂皇、雄偉完美的建築物。這便是福民學校裏有名的“紅樓”了!後來由於小學校舍改造,歷經風雨63年已成危樓的“紅樓”,終於1997年拆除。
為了福民教育發展的需要,在葉穀虛的心裡構思著一個更為宏大的校舍改造計畫。他打算拆除一部分舊校舍,興建一座五層新教學樓。為實現這一計畫,他用一年的時間聯絡南洋各地友人,將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募捐活動。
1937年的3月。葉穀虛認為南渡募捐的時機成熟了,便偕同次子恩溥經由香港乘法國郵輪先到越南、過高棉到泰國,再從曼谷到馬來西亞的檳城,5月底抵達新加坡。一路上受到校友、海外華僑的歡迎,募集到不少的善款。然而“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南洋愛國華僑組織“南洋華僑籌賑會”,葉穀虛深感“先有國家而後有學校”便義不容辭地參加了當地的籌賑會協助籌賑工作。
後來接到國內校董會電報,敦促歸國。葉穀虛遂與次子乘郵輪經西貢、香港返回鼓浪嶼。當時廈門島雖未淪陷,但人心惶惶,學校已無法正常開學,考慮到南洋華僑籌賑會工作需要,葉穀虛只得離開他為之奮鬥了22年的福民學校,他痛心地與校董會陳秋卿牧師結算南洋募捐款,並辦理結束福民小學、閩南職業中學校長職務手續。於同年11月,攜同繼室夫人董素芬,小兒子思涵再次南下新加坡。
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新、馬淪陷。葉穀虛一家為避戰亂,輾轉馬來西亞,歷盡種種艱苦,直到日本投降,劫後餘生。1946年底,年届花甲的葉穀虛受命出任新加坡培華學校校長一職,1959年光榮退休。1978年,這位將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的葉穀虛先生在新加坡逝世,享年91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