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堵點不能“空對空”
——深入開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系列談②
張永生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全省開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就是要求黨員幹部自覺站在羣衆和企業的角度,通過換位體驗,對各項惠民惠企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對各類堵點、難點問題進行疏解排除。既然是堵點、難點問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會短,形成的原因都比較複雜,往往牽涉機制體制等深層次衝突。囙此,不深入基層一線去認真查一查、摸一摸,是難弄清楚弄明白的,更難開對藥方。
然而,一些市縣、組織的黨員幹部在開展活動中,不深入基層一線查堵點,而是坐在辦公室想堵點,等別人報堵點。閉門造車之下,有的市縣、組織甚至將“公文辦理不規範、不高效”“落實基層減負不够到位,2021年檔案印發數量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等內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充數”作為堵點,這顯然是偏離了主攻方向,也背離了活動初衷。
找准問題、直面問題,方能解决問題。堵在哪裡?題從哪破?不能靠關起門來憑空想,也不能坐等別人送上門,而是要撲下身子,“一竿子插到底”,到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把問題摸透,把原因找准,進而開出藥方、對症下藥。與之相反,情况不明了、問題不清楚,脈搏號不准、病灶找不到,即便拿出了舉措,恐怕也是藥不對症,所謂的治理效果也只能是自說自話。真正的堵點、難點問題得不到疏通解决,羣衆、企業得不到實惠,活動也就不可避免地流於形式、淪為過場。
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淩空蹈虛,堵點難疏通,難題難破解。道理並不高深難懂,熱衷閉門造車的黨員幹部對此當然也了然於胸,說起來可能也頭頭是道。可為何知與行、說與做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距?一是因為惰,甘於做太平官,不願意走出舒適區,覺得查找堵點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因為怕,不敢正視問題,害怕面對衝突,於是能躲就躲,能蓋就蓋,能拖就拖。三是因為缺辦法,對於那些長期存在的堵點、難點,有的領導幹部雖然心裡很明白,但就是遲遲拿不出對策,只好拿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來“交貨”,以期轉移注意力。這些說到底是缺乏責任感,有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之心,無實事求是、解决問題之意。
治虛莫若實。避免在開展活動中再次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無疑需要黨員幹部增强解决實際問題的自覺,多一些“現場精神”,主動深入一線,走到羣衆、企業中間,與他們面對面、零距離,獲取原生態資訊,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也離不開强化實績考核倒逼,比如,對於一些地方、組織查找出來的堵點,不僅要看其數量多少,還要核查其是否是真的堵點;不僅要看其拿出的措施有無針對性,更要考察相關措施是否產生了實際效果,並邀請羣衆和企業參與評估。
一句話,貼得緊、落點實、效率高,才能避免“空對空”,才能讓羣衆、企業得實惠,也才能推動活動走深走實。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