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能讓70多萬人平均少走七八小時“冤枉路”一條步道背後的大數據

重庆 40℃ 0
摘要:

住在軌道劉家坪站北側的市民張惠,最近心情不錯。

原來,張惠居住的社區和劉家坪站之間的河上將會新修一條步道,今後步行到軌道站只需10分鐘左右。而過去,由於河流阻隔,張惠必須繞路,步行至少需要30分鐘。

張惠或許不知道,支撐這個人性化决定的,是一個大數據平臺:重慶市交通綜合資訊平臺。該平臺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牽頭建設,可彙集、共亯、應用全市交通數據,並面向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綜合決策支撐。

過去一年來,交通綜合資訊平臺對中心城區167個軌道站的步行便捷性進行了全面“體檢”,並針對其中60個軌道網站製定了個性化優化方案。

經測算,優化完成後,這些軌道站周邊800米覆蓋範圍內,76.9萬人每天步行到軌道站的時間將節約1.9分鐘。按照一年250個工作日計算,這70多萬人一年能少走七八小時“冤枉路”,總共為大家節約了約600萬小時。

時間就是財富。這麼大一筆“財富”是如何節約下來的?

“這是一次數據驅動的解决問題過程。”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高志剛介紹,2020年,交通綜合資訊平臺實現了政府各部門間、政企間交通數據彙集共亯。同年,為提升中心城區軌道網站步行便捷性,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發放了6萬份調查問卷,廣泛收集市民的出行感受。根據市民反映的種種不便“症狀”,交通綜合資訊平臺進行“體檢”和“診斷”。

以軌道謝家灣站為例,數個大型社區和鹅公岩小學位於網站東北側。多份問卷表示,因為軌道網站位於高坡上,沒有直達通道,社區居民需要繞一個U形的大彎,步行35分鐘左右才能到達。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該區域中道路、建築密集,如何才能設計出一條距離最短、成本最低、對環境影響最小的路線?

“本質上,這是一道數學題。”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唐小勇解釋,首先,交通大資料模型依託地圖數據,將區域劃分為若干個3米見方的“格子”;然後基於“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理,結合實際地形,根據公式計算出若干路徑,再從中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

針對軌道謝家灣站,交通大資料模型給出的答案是:從軌道網站東北側修建人行通道,連通社區及鹅公岩小學。

基於這一思路,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經過實地勘察後建議,從鹅公岩小學利用圍牆退讓修建步道,連接梯道、垂直電梯,再將人行天橋接入抗戰兵工街,連接通往謝家灣軌道站的地面通道,從而克服高達43米的地形高差。

唐小勇介紹,劉家坪軌道站與社區之間的跨河步道,也是經過交通大資料模型計算後,綜合考慮現有道路走向、河道寬窄等,選擇的最優位置。

高志剛表示,2020年底,依託交通綜合資訊平臺,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針對60個存在問題並具備改善條件的軌道網站,共提出100條新增和優化路線。其中第一批30個軌道網站提升優化已經納入2021年市級民生實事,預計今年年底將全部完工。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