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國內百廢俱興,什麼都是從新開始,重頭開始,不僅要確立新的國旗、國徽、法律、組織機構等等,重中之重是確立新的首都到底建立在哪裡。
當時一共有11個備選都市,分別為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北平,每個都市都各自有優勢,為何最後會選擇北京呢?接下來讓我們挨個來分析。
重慶、南京沒有被選擇,是因為歷史上這裡都曾經被國民政府立過首都(重慶是戰時),所以儘管這兩個都市,尤其是南京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歷史底蘊上來看都很不錯,但還是不太適合。
上海之所以沒有選擇,是因為當時的上海受西方影響太大,要知道那個時候差不多有小半個上海都是租界的地盤,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是不太合適的;另外一方面上海直接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從戰畧上考慮沒有一個緩衝阻擋的地方,所以也被排除了。
西安、洛陽、開封都是我國著名古都,遺留的歷史古迹眾多,包括地下掩藏的各種古墓等也比較多,如果定都在此將不方便進行首都建設,所以只能放到一邊。
接下來就是廣州跟北平的較量了。這兩個國家一南一北,廣州是受近現代思想比較多的一個都市,新潮,並且水運發達,便於跟國外往來;而北平在元明清時期都是作為首都的存在,這裡有一定的歷史厚重感,又不至於像西安、洛陽那樣充滿了歷史的痕迹。
北北平有故宮,但一個紫禁城正好可以作為地標性建築,頤和園也恰好可以拿來當做人民的花園,重要的是無論是明十三陵還是清東陵、清西陵,都不在北平市區內,不會對城市規劃形成阻攔效果。
一個國家的首都不僅是政治中心,對於文化氛圍的要求同樣很高,北平擁有大量的高校,國內最强的兩所高校都在此處,對於國家高精力量的培養很是重要。
同時北平地處平原,地勢開闊,方便之後的首都的擴建,作為一個首都,肯定第一時間要考慮到人口的問題,同時這裡也非常適合鐵路網的建立以及衛星都市的設立。還有一點,北平還有一重屏障,那就是天津,天津能够作為北京對外溝通以及防禦的第一線。
所以綜上所述,北平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建都的最佳選擇,囙此北平被改名為了北京,意味著國家京畿重地,從此就成為了我們的首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