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什麼會遭遇洪水,沙漠將變綠洲?

新疆 111℃ 0
摘要:築路工人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但近日,發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的一則新聞讓不少人驚呼“活久見”。據中石化官方微博消息,7月中下旬,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國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區遭洪水襲擊,淹水面積廣達300多平方公里,油區道路多處沖堤潰壩、電線杆傾斜,近50輛勘探車輛、3萬套設備被淹。資料顯示,位於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築路工人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乾旱、荒蕪,提到沙漠,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缺水、不下雨。一望無際的沙海,乾燥炎熱一直是沙漠的代名詞。但近日,發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的一則新聞讓不少人驚呼“活久見”。

據中石化官方微博消息,7月中下旬,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國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區遭洪水襲擊,淹水面積廣達300多平方公里,油區道路多處沖堤潰壩、電線杆傾斜,近50輛勘探車輛、3萬套設備被淹。

到沙漠裏抗洪從一句調侃變成現實,是氣候週期還是人為因素?對沙漠的生態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是機遇還是災難?

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降水事件

資料顯示,位於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曾被西方探險家喻為“死亡之海”。

因海洋的水汽難以到達,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

據中石化官方微博介紹,這次慘遭水淹的油廠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部邊緣,天山南部。此次洪水是由於近期新疆輪台縣天山山脈普降豪雨,加之夏季高山融化雪水,疊加形成季節性洪水所造成。

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曾於2021年7月20日發佈豪雨紅色預警,預測喀什、克州、阿克蘇山區等地的部分區域有中到大雨,局地豪雨。據預報,向來少雨的喀什地區、克州降雨局地累計降雨量將達40~80毫米。

從位置上看,此次發生豪雨的輪台縣,毗鄰阿克蘇山區。

此外,7月中下旬,在當地的氣象預報中,“高溫”、“火險氣象等級”字眼也頻頻出現。

沙漠洪水氾濫,讓不少人表示顛覆了對沙漠的認知。有人展開憧憬,也有人表示擔憂,但都集中指向一個問題:水從何而來?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幾名研究員對中國新聞週刊分析,此次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遭遇的强降水,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一次極端事件。

上述研究所研究員段偉利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新疆大部屬乾旱地區,在七八月份氣溫升高時,其主要的水源補給,即河流水量的主要補給來自高山的積雪融水。

豪雨和融水結合,帶來了洪水灾害。事實上,新疆地區近年來洪水灾害並不少見。中國新聞週刊檢索發現,2018年7月份,新疆哈密市伊州區也曾突降特大暴雨引發洪水,造成20人遇難、8人失踪。

“以前都說春風不度玉門關,但是現在很多時候降水已經度過了玉門關,這些年西北地方的降水一直在新增。”段偉利說。

據中國天氣網新疆站數據,近60年來,新疆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分別以每10年0.3℃和10毫米的速率新增,降水量新增趨勢超過6%/10年。段偉利介紹,近年塔克拉瑪幹周邊地區降水的新增往往是以極端降水的管道出現,即一天的降水可能達到了一兩年的總量。但由於降水的絕對值低,高增長率並沒有帶來旱情的顯著變化。

洪水將帶來綠洲?

“當局部地區的降水强度超過了沙漠入滲的强度以後,洪水就產生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宏飛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沙漠的滲水速率較快,但蓄水能力差。

“短期的一兩次洪水,還不足以對塔克拉瑪幹沙漠極度乾旱的情况帶來較大的改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薑逢清稱,由於塔克拉瑪幹地區蒸發量大,積水停留時間不會太長。

薑逢清稱,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在歷史上也經歷過這種降水多、洪水多的時期,只不過可能是在少數極短的時期,在歷史長河或地質歷史長河中,會出現了一些氣候條件比較好的時期,但總體而言,乾旱的格局沒有變化。

他分析稱,無論頻率還是强度,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極端天氣都有一個上升或者增大的趨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區域差异。具體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全球變暖了以後,可能冰川湧水會增多,降水的頻率或者强度新增,這些水量進入到整個塔克拉瑪幹沙漠,有可能使河流沿線的土地開發或者生態環境獲益,這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但對塔克拉瑪幹3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區來說,還是一個杯水車薪的事情,這是這個區域本身的特點所决定的。”薑逢清表示。

周宏飛介紹,目前有觀點認為,新疆的氣候總體上正從暖幹向暖濕轉型,但在南疆地區這樣的變化並不是很明顯。

然而,沙漠地區的降雨雖有新增,但氣溫也在升高。“極端降水新增的同時,高溫熱浪事件也在不斷增加”,段偉利認為,全球變暖帶來的氣溫的蒸發效應或遠遠大於降水增濕的效應。

在薑逢清看來,若真正能恢復到西域36國時期的水量,會給整個沙漠地區文明的演進帶來較大的變化。但他認為,現時無論從模型類比,還是從實際觀測的資料顯示,可能還達不到以前的規模或量級。

“需打破原來的認知”

極端天氣頻發,地球氣候亂了套,此次塔克拉瑪幹地區出現洪水,也引發不少人的擔心:旱的會不會澇死?

薑逢清表示,由於積水的持續時間較短,其對沙漠中耐旱的動物、植物很難造成長期的影響。

“比如一些土壤裡面本來有些種子資源庫,依靠流水能够生成一些植被,但水蒸發以後可能大部分就存活不了了。”周宏飛分析稱,土壤的濕潤仍有可能給沙塵暴的防治帶來積極影響。

上述專家均認為,類似的洪水未來或許仍將時有發生,而這可能給人類在沙漠地區的活動帶來影響。

段偉利介紹,在西北乾旱地區,會建有一些大壩,起到蓄水、灌溉和發電等作用。但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冰川湖的融化、洪水的出現可能帶來相應的潰壩事故,“因為遠遠超過了它設計的一個最大的區間上限。”

在段偉利看來,洪水灾害的破壞性在沙漠地區是較明顯的,其一是因為極端降水,再者沙漠地區的人們往往不會作相應的準備,所以造成的損失反而會更大。

“在乾旱地區,相關的監測數據是比較匱乏的,首先還是應該加强預測預警。”段偉利說,此外還要加强灾害的應急決策和管理,另外要提高灾害知識的普及,打破原來的認知,“公眾可能還是會想,塔克拉瑪幹沙漠,全球最乾旱的區域之一,怎麼會有洪水?”

(中國新聞週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