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青藏高原以前固然冷寂,但今天的繁盛更可能帶給她災難。須知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極度脆弱,那抹綠色一旦被破壞,就再也不回來。”
看朋友圈裏,總有朋友展示去青藏高原旅遊的照片。獨特景色的壯麗美好,荒僻之地的繁華熱鬧,都使我感慨。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青海省工作。曾經隨送電工人肩扛沉重的電瓷片在高原翻山越嶺,並在《青海日報》上發表過散文詩——高原送電工。那時候,整個青海,除了青海湖、鳥島,在短暫的幾個月裏有一些遊客閃現,如今紅火的這些景點無不荒蕪一片。我們那時候經常經過時,連車都不會停的。海拔高、風頭勁,沒有那閒情逸致站在這裡欣賞景色。
我在21世紀初曾經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還被《中國新聞周刊》在觀察還是聲音之類的欄目上摘了一下。這段文字就是我當時最真切的心情:
在21世紀的今天,一比特長年生活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高原的青海人說:有一年的3月,他生活的地方,先是一場劈頭蓋臉的沙塵暴使整個都市灰頭土腦,一派蕭條,緊接著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幾可沒膝。
他因故要出遠門。裹著皮大衣上了飛機,輾轉換機,幾個小時後到了深圳。一出機艙,站在停機坪,他就哭了。滿眼柳綠花紅,藍天白雲,俊男靚女著短衫短裙,那種美好的衝擊帶給他巨大的疑問:人的生存空間為什麼差异如此之大?
所以,對於我來說,看到今天青海這麼多美好的地方都有大量遊客專門去遊玩,首先是高興。同時很憂慮。看到經濟觀察網的報導,就更加憂慮。
經濟觀察網的報導
青藏高原可哥西裡地區再現巨大露天垃圾帶
記者李微敖種昂
易拉鑵、油漆桶、塑膠、破布、死羊、死犛牛……在青藏高原可哥西裡地區,青藏公路沿線的五道梁附近,出現了一條長約200米、寬約20米的巨大露天垃圾帶,對高原生態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這條垃圾帶,同樣在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長江源園區範圍內。
日前,兩位來自不同方向、分別在2021年5月28日和6月11日行經該區域的旅行者,告訴了經濟觀察網記者這一消息,他們並就此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及視頻。
此前的2019年,經濟觀察網曾報導過青藏公路沿線可哥西裡區域內的露天垃圾堆積問題(詳見2019年9月17日,經濟觀察網的報導《觸目驚心青藏公路沿線垃圾問題已形成嚴峻挑戰》)。
報導之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相關部門組織了約400人的隊伍,在青藏公路不凍泉、五道梁等地點,撿拾或填埋了大量的露天垃圾。
然而,這一問題如今再次出現。
2021年5月28日,從青海西寧出發沿青藏公路前往西藏拉薩的一比特旅行者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他在靠近五道梁地段時看到,在公路的右側,距離公路只有幾十米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垃圾帶。
“我們過了可哥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楚瑪爾河大橋等標誌性地點,快進入五道梁時,人還在車上,就看到了那個垃圾帶,非常顯眼。我們特意下車走過去看了。目測這個垃圾帶大致有200米長,20米左右寬,高至少也有半米。裡面什麼都有,塑膠、金屬、紙箱,甚至死牛、死羊,臭氣熏天。”
青藏公路沿線垃圾問題,由來已久。
西南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啟彬、劉丹,早在17年前,即2004年第3期的《交通環保》雜誌上發表的《青藏公路格拉段垃圾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文章中,就反映了這一問題:
“從格爾木到拉薩沿途,除公路沿線零星散落的塑胶袋等白色垃圾外,在納赤台、西大灘、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和雁石坪等養路工區、兵站所在地聚集了大量飯店、修理店和加油站等服務場所,僅西大灘就分佈有飯店三四十家,這些固定和臨時組織每天都將大量的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公路旁形成巨大的垃圾帶(堆)。如在納赤台、兵站、養路工區以及商家隨意將垃圾倒在公路旁的昆侖河邊,其下游的格爾木河就是格爾木市二十餘萬人的飲用水源;在西大灘,廣大商家將生活垃圾直接傾倒在公路旁,從車上就可看到長達數百米的由酒瓶、罐頭瓶和塑胶袋等組成的垃圾帶,非常顯眼,且有日漸擴大的趨勢。”
2006年7月,青藏鐵路開通之後,青藏公路曾一度車流量有所下降,沿線的都市格爾木,以及多個集鎮也曾一度衰落。
但是,幾年之後,青藏公路的車流量,又因為自駕遊以及汽車貨運新增,出現高速增長態勢,沿線的都市及集鎮、居民聚集點,如西大灘、五道梁、唐古喇山鎮、雁石坪鎮,亦重新繁榮起來。
藏區牧民們,在這些年也越來越多地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種種因素,造成了青藏公路沿線及青藏高原的垃圾問題,日益嚴峻。
這篇報導,讓我極度憤怒!讓我極度憂慮。荒凉的青藏高原以前固然冷寂,但今天的繁盛更可能帶給她災難。須知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極度極度脆弱,植物的綠色長一公分可能需要很多年,一旦被破壞,就再也長不回來。
所有去青藏高原旅遊的朋友:懇請您在那裡的每一步都留意脚下的綠色,懇請您千萬千萬不要隨意丟下一點點垃圾。
那些開著大馬力越野車專撿最荒凉處衝撞的朋友:懇請您收一收心,在手機、電腦的遊戲裏衝撞吧!
END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