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登宮保、彭措旺紮、東壩阿寶、尼都塔生,祖孫四代出自玉樹東壩家族,曾是治理管轄超過百戶牧民及僧侶的“百戶”。曾祖父土登宮保是第一個積極擁護玉樹和平解放的貴族人士,升起了玉樹地區第一面五星紅旗;祖父彭措旺紮開創“康巴世族”後代入黨的先河;父親東壩阿寶是玉樹地區各族幹部學習的楷模;深受良好家風影響的90後尼都塔生,則在家族後代中第一個參軍入伍。
2011年,尼都塔生從民族中學順利畢業,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原昆明陸軍學院步兵指揮專業本科。從此正式成為一名軍校營員,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
2015年軍校畢業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尼都塔生再次作出了選擇:回到家鄉,來到騎兵連,還主動要求到最遠最苦的巴塘馬場負責軍馬勤務工作。
馬場所在的巴塘營區平均海拔4200米,紫外線强烈,冬天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僅11名官兵要全天輪流照看近百匹軍馬,鏟馬糞、喂馬料、給馬洗澡……每天的任務又髒又苦又累。戰士們都是一月一輪換,但尼都塔生一干就是2年,官兵都說他把根紮在了馬廄。
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60%左右,每年冬季時長差不多有9個月,强紫外線、強風、冰雹、豪雨等更是家常便飯。嚴酷的自然條件成為新兵必須克服的難題。為了幫助新衕誌儘快度過適應期,晚上尼都塔生新增了查哨次數,經常到班排宿舍為新戰士掖被角,防止新衕誌受凍著凉,並要求新衕誌每天晚上必須用熱水泡脚,促進血液迴圈。日子久了,大家都發現外表粗獷的尼都塔生其實是個粗中有細的人。尼都塔生漸漸成為連隊官兵心目中的好大哥。在他們看來,連長既是生活中的貼心人,更是工作中的好榜樣。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尼都塔生開始琢磨起來,“報告裏提到很多跟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怎麼才能讓鄉親們更加瞭解這些好政策?”
幾天後,有語言優勢的尼都塔生主動請纓擔任連隊的理論教員,跟軍馬勤務班的8名戰士一起組成“馬背宣講團”,把關乎羣衆切身利益的內容整理出來,翻譯成藏文,並製作成雙語宣傳手冊、傳單和橫幅標語,走村串戶,把黨的好政策“送”到草原深處。
部隊裏,尼都塔生是第76集團軍玉樹騎兵連連長,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在巴塘草原牧民羣衆的心裡,他還是替牧民羣衆辦實事、辦好事的知心人,更是老人心目中的“好兒子”。
軍事訓練之餘,尼都塔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通過騎兵連幫扶為真正需要幫助的牧民羣衆帶去溫暖,如何讓藏族同胞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加强民族團結,加强軍民團結。
在草原糾紛的一線,在孤寡老人的家裡,在孤兒姐弟的學校裏……只要有牧民羣衆需要的地方都會有尼都塔生活躍的身影。
有一次牧民武玉蘭家的犛牛被車撞了,她第一時間打電話,請求尼都塔生幫助。接到電話的尼都塔生冒著風雪、打著手電筒,帶著軍馬衛生員李廣嶽趕赴武玉蘭家中成功救治了犛牛。為了表達心中的感謝,武玉蘭拿出財物想給尼都塔生,但他堅決不收。這份恩情一直記在武玉蘭心中,她把騎兵連官兵看作家人,戰士們的衣服破了,她總是主動幫他們縫好。
“不管我們遇到啥難事總能看到尼都的身影。”“見到尼都就覺得溫暖。”“革命军就是我們的親人。”……
尼都塔生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但貴在初心不改、積土成山。他執著的信念影響和感召著當地人,讓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代代相傳。(張曉英整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