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的封面,刊出了來自浦東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超强超短雷射實驗裝置,首次實現了基於雷射加速器的自由電子雷射放大輸出,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臺式化自由電子鐳射原理的實驗驗證。這一裝置也被《科學》雜誌文章列舉為“國際上在雷射脈衝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第五大里程碑式進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提出,浦東要打造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杆。如今,在浦東這片沃土上,獨角獸企業不斷湧現,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創新邊界不斷被打破,多元產業融合發展,這裡正“沖向”世界級產業集群。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浦東將抓住科技創新這一人類社會發展最大最重要的變數,站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上,孕育先機、開闢新局。
“從0到1”的突破
2019年10月,滴水湖畔,在第二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閉幕式上,65比特科學家共同發佈了一份倡議,希望人們重新關注基礎科學。
彼時,科學家們憂心忡忡。在美國,對基礎科學的支持已經連續十年以上不斷下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站起身來,舉起一張愛因斯坦與瑪麗·居裏同框的照片,痛心地說:“沒有他們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貢獻,人類社會近百年來的大量發明創造都不會出現。”
一年過後,在第三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卻微笑著道出一聲感謝。他看到了中國對基礎科學的重視,以及對國際科技交流、創新協同的開放態度。
這份感激裏,當然有來自上海和浦東的努力。面對新時代,浦東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形成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應當聚焦的領域已然明確:結合國家和上海所需,攻堅突破受制於人的“卡脖子”領域;在一些前沿領域,應從“並跑”走向“領跑”,率先進入“無人區”。
除了建設上海光源二期、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外,“軟件”也要同步佈局發展。
今年3月,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開工,同步建設的還有配套的實驗室、圖書館、科學展示館、科學公園等。這片被稱作“國際創新協同區”的區域,或許正是“兩條腿走路”的模範標杆。
到2025年,這裡將建設10個以上頂尖科學家實驗室和30家開放型產業創新平臺,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行業龍頭企業研發中心各20家。倚靠臨港新片區更開放、更靈活、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機制,這裡還將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領銜、全球頂尖科研人才集聚的“頂尖科學家社區”。
“以前,企業缺乏創新能力,高校、研究機構承擔了這一功能。如今,不少企業已經具備很强的創新藥研發能力,高校、研究機構更應儘早轉型,加强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陳凱先表示,張江已在佈局調整,加强基礎研究;中科院下轄研究機構也將積極與高校、企業合作;此外,他們還在協調一批基礎研究實力強勁但對藥物研發涉及不多的研究所,與醫藥企業等合作,優化資源配置。
“1到100”的疏通
“無中生有”的原始創新形成後,應用性轉化——即把科研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這一環節,亦亟須打通。
浦東不缺成果轉化平臺與孵化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張江打造了一種生生不息的開放式創新生態——以創新帶動創新,以資源賦能創新。這一極具“浦東特色”的創新孵化模式,讓張江這片創新熱帶雨林迸發出驚人的生命力。譬如在生物醫藥領域,張江推出了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採用“政府出資購置硬體+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合作模式,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服務,包括抗體藥物、口服固體製劑、細胞檢測,以及細胞治療藥物研發製備模塊。
然而,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終究不如想像中簡單。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陳明這樣形容校企間的尷尬:學校裏的科研人才大多從未走出校門,不清楚業界最需要哪些科技。還有不少成果,科研人員缺乏動力主動“推銷”,最終只能塵封在書架上、硬碟裏。
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上海和浦東正嘗試打通“1到100”之間的“堵點”。
今年年初發佈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從多方面入手,提出完善高校技術轉移機构成果轉化的考核機制、專門激勵政策,同時,通過構建政產學研合力攻關體制,提升企業在協同攻關中的積極性。這些政策,能讓科研機構與企業真正“融”到一起,互相瞭解對方的需求與能力。從源頭創新開始,就以需求為導向,省去搭建空中樓閣的無用成本。
超强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也將向市場主體開放,更精准地尋找市場導向,盡可能縮短技術應用的週期,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冷雨欣說,裝置能提供先進的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手段,推動超强超短雷射及其應用領域的發展,牽引我國雷射資料和元器件的發展。
“100到100萬”的釋放
眼下這一輪科技革命與以往不同——不止發軔於實驗室,更對應用場景提出更高要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代表性的前沿領域,必須在生產生活的場景中不斷試驗、反覆運算陞級,才能真正落地。
在國內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範園區——張江人工智慧島,匆忙上班的白領,隨手就能在無人的攤位前買到熱騰騰的早餐。坐在工位上打開手機點單,就有機器人幫你採購、送貨到身邊。園區裏的垃圾桶可以對垃圾進行自主分類、收儲壓縮,無人機正在上空巡檢,環繞小島的河裡還有巡航機器人監測水質。
東海大橋上,搭載了圖森未來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的重型卡車以80公里的時速行駛。直到抵達洋山深水港,車輛靠泊完畢,坐在駕駛員座位上的安全員都沒有介入接管。此前,圖森未來獲得上海市智慧網聯汽車示範應用資格,獲准在臨港主城區、臨港物流園區、東海大橋和洋山港等在內的臨港新片區指定路段進行載貨測試,測試里程已超過25萬公里,積累了大量數據與經驗。
浦東背靠上海這座人口密集、產業複合的超大型都市,擁有海量的生活場景、複雜的城市管理場景、龐大的生產製造場景。在“1到100”的成果轉化階段,這些是別處難以覓得的絕佳試驗場。在“100到100萬”的規模化量產階段,它們又是最龐大的市場,幫助浦東對創新企業產生更强的吸附效應。
在全球化時代,規模化量產是釋放科技創新能量的關鍵所在。今年1月,特斯拉股價站上900美元關口,較一年前上漲了7倍有餘,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上海超級工廠投產帶來的產能逆勢激增。
浦東對這一環節不可謂不重視。在張江機器人穀,不僅有機器人產業的孵化、展示功能,還要投資1.5億美元建設ABB超級工廠。2022年第一季度全面投產後,這裡將創造出“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製造新模式,規模化量產呈指數級增長。
减按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也將幫助科創企業在早期節省寶貴資金,同時提升社會資本認可度,降低市場主體融資難度。已在臨港享受同類政策的上海工物高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方面表示,起步期被這樣“推”上一把,未來一定會有“千倍的放大”。
“0到1”“1到100”“100到100萬”這三個環節,正是浦東建設“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杆”的題中之義。打造創新鏈、產業鏈全流程鏈條,方能增强自主創新能力,强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帶動全國產業鏈陞級,提升全球影響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