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方為何有這樣一句民諺:漢民過年,回民賺錢!

新疆 102℃ 0
摘要:再想想那句民諺,忽然覺得應該改一改了:消費者過年,商家賺錢。因為趁著年節賺錢的何止回民老張,經商的人們也許都一樣。而賺錢也並不一定要美食了,同樣,另一些回族也開始過年了。年,就這樣成了一種親情團聚的人口流動。忽然想到西北地方這樣一句民諺:漢民過年,回民賺錢。

提示:年啊,就在這裡成為了消費的美。再想想那句民諺,忽然覺得應該改一改了:消費者過年,商家賺錢。因為趁著年節賺錢的何止回民老張,經商的人們也許都一樣。而賺錢也並不一定要美食了,同樣,另一些回族也開始過年了。

年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了,社區門前很多做生意的南方人都關門回家了,去老家過年了,但這並沒有讓北方都市的年味淡下來。同樣,在南方工作的北方朋友此時也是回家匆匆。年,就這樣成了一種親情團聚的人口流動。

忽然想到西北地方這樣一句民諺:漢民過年,回民賺錢。是這樣的嗎?答案是:是,又不全是。是主要有兩點原因:回民向來是善於經商著稱;另外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問題,一些回民並不像漢族人大張旗鼓地過年,甚至不過。這背後都是悠遠的歷史。

形成於元明的回族是多源的,最早有阿拉伯人、波斯人還有後來被蒙古人擄掠而來的一些中亞人。這些人來到中國很少有攜妻帶子或者說是拖家帶口的,成家然後立業或者立業然後成家,經過與絲路沿線與中國內地各民族的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回族。

最初,回族是以“回回”自稱的,不僅僅是今天的回族,包括中國境內所有信仰回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民族,除了今天新疆南疆地區的維吾爾等民族,甚至還有一些西藏人、蒙古人,我們今天把他們叫藏回、蒙回。

起初,這些人在叫法上是有區別的,比方說維吾爾人曾被稱為“纏回”,以示與其他“回”的不同,但到了清朝時,仿佛被一個本應該成為地理的概念,將新疆的“回”稱到了一起,即:南回北准。天山橫亙新疆中部,基本將新疆一分為二,天山以北稱之為北疆,天山以南稱之為南疆。“南回北准”的意思很明顯,清代的南疆主要都是維吾爾族,北疆主要是準噶爾蒙古人。這種叫法裏不包括內地的回民,他們更多地被理解為有特殊信仰(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人。

不管我們今天怎麼說,都不能掩飾回族最早為來中國經營的歷史風景,雖然經過了歷史的融合,但他們的故事始終是與絲路上的駝鈴相伴相隨的。當駝鈴響過,與駝峰相擁在一起的是黃金、寶石以及絲綢和香料等等,成為回族人能經商、會賺錢的基因,在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裏被一點點地放大或者長成。

這並不是說,漢族不會做生意賺錢,而是在古代的重農抑商歷史形成中,他們似乎非常偏見也很世俗地給商字的前面加上了一個“奸”(這個詞本意是指以不正當手段牟取暴利的商人。如賣給顧客不好的東西,自己獲取最大化利潤的人。其實,最初它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會算計、聰明,會得到利潤的意思),多少對此有些輕視,要做商就得做儒商,但無商不奸,所以真正做成的也沒幾個。你不幹,別人來幹。如此,回族便有了以善於經商著稱好名聲。

漢民過年,回民賺錢?現行的春節自民國被袁世凱準予放假,到現在只有100來年的歷史,它是在“五族共同”背景下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但由於宗教原因,有些回族並不去過它,所以,閑下時間來照顧這個消費黃金節日的生意,便成了自然而然。

賺錢當然需要本領的。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食,消費之最,是老百姓的天。回民賺錢,與之對應的一句話是他們做的飯好吃,這在中國基本上得到了普遍認可,清真的食品不但乾淨衛生,而且能够讓人垂涎、讓人回想。食,囙此站成了一種樸素和現實得讓任何人都沒法離開的境界。牛羊肉、撒子、油香、糖卷餜、炒糊餑、蕎麥油圈、攤饃饃、麻食子、炒揪面……都在年關中排成長隊地想要或者已經變成了回民手中的鈔票。錢就是以這種非常福斯地管道被賺來了。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求同存异的民族,賺就賺一點吧,因為賺錢畢竟是快樂的。社區門口開量販店的老張是回民,不抽烟不喝酒,過年也不貼春聯不放鞭炮,但他把這一切早就為漢族朋友們準備好了,送貨的小車總在他的店前停下,為他的臉上帶來笑容。昨天經過,老張問:“過年了,喝什麼酒啊,到我這裡來幾瓶!”又說:“抽什麼烟您儘管來拿。”熱心和關切的就像可以在他哪裡得到免費一樣,還沒等到暖過勁兒來,又聽到問:“春聯準備好了沒,要鞭炮不?”

年啊,就在這裡成為了消費的美。再想想那句民諺,忽然覺得應該改一改了:消費者過年,商家賺錢。因為趁著年節賺錢的何止回民老張,經商的人們也許都一樣。而賺錢也並不一定要美食了,同樣,另一些回族也開始過年了。(文/路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