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桂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

广西 78℃ 0
摘要:《科技强桂三年行動方案》全文如下。到2023年,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數量達120人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達50個以上。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科技强桂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區黨委各部委,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人民團體,各高等學校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科技强桂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全文如下。

科技興則廣西興,科技强則廣西强。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努力走出一條從科技强到產業强、經濟强、廣西强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覈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廣西高品質發展的戰畧支撐,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聚焦產業、聚焦企業、聚焦產品,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陞級,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活力,以科技强起來支撐產業、經濟、綜合實力强起來,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貢獻力量。

(二)主要目標。到2023年,廣西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强度突破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突破15%,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200家,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數量達120人以上,科技合同成交額總額累計突破2000億元,轉化科技成果累計2000項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其中高新區四至範圍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0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高於1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創新型廣西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撐產業高品質發展能力明顯增强。

二、夯實創新基礎,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產業是我區最大的短板,工業是最大的弱項,創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約,要用最大力氣補短板、强弱項、破制約。聚焦創新平臺、人才和高品質創新成果,優化科技力量佈局,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我區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一)建設高水准創新平臺。構建引領未來的新型實驗室體系,在靶向腫瘤學、特色金屬等領域爭創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資訊、現代特色農林業等領域擇優組建2—3個國內一流的自治區實驗室,優化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自治區應用數學中心等基礎研究類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創新平臺建設,依託龍頭骨幹企業推動創建國家內燃機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甘蔗蔗糖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建一批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優化完善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創建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自治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新型研發機構及農林種質資源庫等創新創業與科技資源服務類創新平臺。推進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佈局建設40家專業研究所,衍生孵化150家科技型企業,自建、共建、加盟研究所及衍生孵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億元。到2023年,全區建成200個以上高水准創新平臺。

(二)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依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大人才計畫,引育一批廣西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實施高端人才精准引進計畫,對引進的頂尖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具有顛覆性科技的創新創業團隊,在專案資助、人才獎勵補貼、政府引導基金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支持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離岸孵化基地,建立“飛地”引才用才機制,鼓勵企業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等創新資源密集地建立研發機構,就地吸納創新人才。建立“院士後備人選—八桂學者—特聘專家—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培育體系,加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到2023年,國家級高層次創新人才數量達120人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達50個以上。

(三)產出高品質科技成果。促進供需兩端雙向發力,推動高品質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加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源頭創新引領工程,獲得一批前沿研究成果。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設立概念驗證中心,為實驗階段的科技成果提供科技概念驗證、商業化開發等服務。探索專業性和綜合性小試中試基地佈局建設,開展實驗室成果開發和優化、投產前試驗或者試生產服務,將符合條件的小試中試基地納入創新券服務機構庫。加强技術攻關,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產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大的中高端新產品。到2023年,建立不少於30家中試基地,探索建立2—3個概念驗證中心,轉化科技成果2000項以上。

(四)拓展高效交流合作。打造面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中國—東盟科技城。參與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提升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水准,建設中國—東盟衛星應用中心。深化科技創新合作,引入中國科學院、區外知名高校等一流創新資源,圍繞特色農業、海洋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點領域,建設國家級科研機構和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組織實施“科技牽線行動”,對接院士通過“定向研發合作”管道幫助企業攻克重大技術難題。推動建立粵桂兩省區科技協同創新交流機制,聯合區外科研單位開展重大科技攻關,促進先進科技成果入桂轉移轉化。探索開展跨境跨區創新合作機制改革試點,在普惠性財稅、創新產品採購、成果轉化激勵等政策方面先行先試。力爭到2023年,建設國際國內聯合創新平臺20家以上、科技創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

三、支撐工業振興,實施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工程

實現產業高品質發展,根本上靠核心技術突破。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破解經濟與科技“兩張皮”問題。强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陞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突破顛覆性科技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轉化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量。

(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堅持前端聚焦,梳理重點產業鏈上下游覈心關聯企業清單、創新資源清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三張清單”,提出產業鏈每個環節技術需求,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攻克一批制約汽車、機械製造、有色金屬深加工等產業中高端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產業帶動性强、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推進中間協同,重點支持骨幹龍頭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聯合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產業技術創新組織,以重大科研任務為載體,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部署,通過“公開競爭”“定向委託”“揭榜掛帥”等管道,組織實施一批產業急需的科技專案。注重後端轉化,鼓勵企業聯合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聚焦關鍵產業鏈的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科研試驗站、技術創新中心等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支持建設專業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創業孵化載體。加快推進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到2023年,突破關鍵技術200項以上,建設技術創新中心10家。

(二)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產品創新為覈心,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提升關鍵產業鏈現代化水准。聚焦新能源汽車、第五代移動通信科技(5G)通信設備及應用、高端裝備製造、前沿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大科技成果引進和轉化應用力度,通過建鏈强鏈推動產業蛙跳式發展。圍繞人工智慧、基因工程、未來網絡、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加强前沿探索,前瞻佈局孵化未來產業,構建未來產業生態體系,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以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為載體,加快建設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地區的國際通信大通道,建設面向東盟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與應用示範高地。

(三)强化科技服務業在雙鏈融合中的突出作用。圍繞重點產業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開展投貸聯動、金融科技應用等試點,推進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构建設,推動設立科技支行。建立科技成果評估機制,培育建設一批專業化科技成果評估服務機構,建設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壯大技術轉移仲介服務機构,培養、引進技術經理人隊伍,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通路。重點發展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科技諮詢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機構,構建貫通產業鏈上下游的科技服務鏈,拓展服務功能,打造科技服務業品牌。到2023年,探索建立3—5個科技支行,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服務企業突破13000家,培訓科技經理人1200人以上。

四、聚焦經濟高品質發展,實施千企科技創新工程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體。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遴選1000家重點企業,示範帶動全區企業構建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新機制,破解企業無科研人員、無科研平臺、無科研經費的困境,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力支撐全區工業振興和經濟高品質發展。

(一)强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以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發展壯大為規模以上企業,引導規模以上企業加强科技創新陞級為高新技術企業,促進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做强做優成為行業領軍企業。鼓勵企業建立開放式產業創新平臺,產學研用協同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創新資源共亯,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二)加强企業研發能力建設。推動企業建設和陞級研發機構,實現研發機構“有人員、有場所、有設備、有經費、有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自建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聯合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支持暫不具備獨立建設研發機構條件的企業委託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工業)研究院利用其研發人員和研發設備為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爭創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到2023年,擁有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的企業達到300家。

(三)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推行產業導向類科技專案企業牽頭制,圍繞汽車、機械、電子資訊、智慧製造、生物醫藥等重要產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給予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券支持,對企業在研發活動中購買科技創新服務進行補助。支持企業開展具有國際標準、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新產品研發,形成“生產一代、試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研發格局,促進產品轉型陞級,實現產業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開展創新方法培訓、參加創新方法大賽,鼓勵企業運用創新方法攻克技術難題。到2023年,獲得新技術1500項以上,其中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形成新產品1500個以上,其中高端新產品100個以上。

(四)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提前儲備專門用於研發項目支出的資金。繼續實施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獎補政策,在經營業績考核中把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視同業績利潤。建立完善企業內部研發活動管理制度,做好研發投入歸集工作。到2023年,實現研發投入倍增的企業達1000家。

(五)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選派科技人員擔任科技專員,支持研發團隊組建科技專班。增强企業創新動力,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區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鼓勵瞪羚企業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開展協同創新。

五、圍繞全面鄉村振興,實施科技强農工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瞄準打好種業“翻身仗”、農業綠色高效生產科技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强化各類農業創新載體建設,探索建設農業綜合管理大數據雲服務平臺,推動各類創新主體進入鄉村振興主戰場,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科技支撐。

(一)加强農林業突破性新品種研發。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大育種覈心技術創新,加快農業新品種選育和繁育推廣。圍繞自治區重點發展的優勢特色種養產業,開展種質收集保存、種質開發利用、品種選育繁育等工作。重點開展農業品種的親本保純、繁殖和繁(制)種關鍵技術,以及種子種苗加工技術、種子品質精准快速檢測科技等研究,重點培育高產優質高抗水稻、玉米和抗枯萎病香蕉、抗黃龍病柑橘、抗松材線蟲病松樹、優异茶樹、高產油茶、高產奶水牛、豐產高抗核桃等新品種。力爭到2023年,審定(登記)農林牧漁新品種300個以上,突破10項現代種業繁育關鍵技術。

(二)加强農林業高效生產關鍵技術攻關和裝備研製。圍繞自治區重點發展的水稻、馬鈴薯、玉米、糖料蔗、用材林、經濟林、油茶、茶葉、蠶桑、香料、漁業、肉牛肉羊、奶水牛、活豬、優質家禽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支持涉農高校加强生物學、動物學、畜牧學等一流學科建設,建立健全“產業+高校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重點開展“超級稻+再生稻”高產栽培、茶葉高效生態栽培、核桃促花保果高產栽培技術、水產生態養殖、林業高效栽培等生態種養,農產品保鮮綜合處理、農林土壤生產力維護、農林產品高值化綜合利用,農業機械智能化、林業採伐機械化、節能環保、輕量化製造,以及危害因數高靈敏高通量識別與非定向篩查、廣西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新工藝研發、農產品品質安全控制與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用地安全利用、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阻控等技術攻關。力爭到2023年,突破5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

(三)加强農林業重大病害防控科技和裝備開發。聚焦柑橘黃龍病、羅漢果根結線蟲病、百香果莖基腐病、香蕉枯萎病、葡萄霜黴病、稻瘟病、草地貪夜蛾、松材線蟲病等農作物病蟲害,以及非洲猪瘟、禽流感、對蝦白斑併發症、羅非魚鏈球菌病等畜禽水產疫病,開展綜合防控技術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防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綠色農藥、新型疫苗、新型化學合成藥、獸藥及診斷試劑等防治產品,建成一批綜合防控技術應用示範點。力爭到2023年,突破10項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畜禽水產疫病防控科技。

(四)加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開展設區市、縣(市、區)領導聯系推動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試點工作,建立“一個副市長聯系一個縣(市、區)、一個副縣(市、區)長聯系一個產業”科技創新工作制度,在全區建設一批科技支撐作用突出、創新創業氛圍好、生態環境美、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准高的創新型縣(市、區)。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及科技創新普惠性政策在縣域的落實力度,充分調動縣域各類科研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資源進入鄉村振興主戰場,重點開展農業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打造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基地。力爭到2023年,新增建設1個國家創新型縣(市)和10個廣西創新型縣(市、區)。

(五)加强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等組織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人才團隊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科技特派員到縣、鄉、村提供技術服務或開展創新創業,促進科研創新成果在鄉村落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振興有機銜接。加强鄉村實用科技人才培養力度,依託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以下簡稱農高區)、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平臺,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加强對鄉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種養大戶、高素質農民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科技培訓。到2023年,選派鄉村科技特派員10000人次。

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施科技惠民工程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科技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惠及和改善民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科技創新要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聚焦生命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宜居城鎮等領域,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一)科技支撐健康廣西建設。提升科技支撐生命健康的創新供給能力。開展中藥民族藥、化學藥、生物技術藥等生物醫藥產業和醫療器械產業的科技研究與產品開發。加强中藥前沿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發以及名優產品二次開發,攻克制約“桂十味”等藥材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功能保健品。重點發展中藥民族藥新藥、生物製品新藥以及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原料藥和製劑新藥。加强仿製藥科技工藝、中間體等研發和攻關,開展新型抗體藥物、多肽類藥物、快速診斷試劑(試劑盒)等產品研發。推動生物醫學及醫療器械等產業鏈在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佈局。加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救治研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提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水准,開展疾病臨床規範化綜合診治技術應用研究,加强地中海貧血、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婦兒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等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到2023年,獲得新藥品種的生產科技和品質標準備案5個以上,新增二類以上醫療器械上市許可5件以上,突破疾病治療關鍵技術10項以上,新增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0家。

(二)科技支撐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發電、石化、化工、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研發,組織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專案。强化污染防治技術支撐,開展污染物監測防控、環境綜合整治與修復科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科技、黑臭水體治理科技、農業灌溉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控科技研究和應用示範。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鄉村生態治理、都市生態提升、產業生態發展技術應用示範,以及石漠化地區特色生態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典型生態脆弱區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與示範模式。到2023年,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類應用示範場景10—15個。

(三)科技支撐公共安全。開展食品安全防控科技集成應用示範,推進食品檢驗檢測研究成果轉化。加强安全生產和防灾减灾救災科技支撐和裝備應用示範。開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以及石油化工火灾、森林火灾、居民自建房火灾、報警聯動控制等消防科技集成應用與示範。到2023年,突破公共安全、安全生產和防灾减灾等成套技術8—10項,建立應用示範場景8—10個。

(四)科技支撐宜居城鎮建設。依託廣西電子政務外網、壯美廣西·政務雲、自治區資料共用交換平臺,建設“都市數據大腦”等數位化智慧化管理平臺,推動數據綜合共亯,提升都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推動智慧建造及綠色低碳宜居建築技術研發與應用,開展新型便民服務設施科技研究與應用示範。到2023年,突破宜居城鎮成套技術2—3項,建立應用示範場景2—3個。

七、打造先發優勢,實施創新功能區提升工程

創新功能區是我區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做大做强創新功能區是大勢所趨、當務之急。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突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准開放、高品質發展,打造特色鮮明、定位清晰的創新功能區,培育區域創新引擎。

(一)加快高新區高品質發展。推動高新區提檔陞級。推動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個國家高新區提質增效,在國家高新區評估排名提升,加强政策先行先試,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推動梧州、百色、貴港、賀州、來賓、玉林等一批自治區級高新區提質擴容。重點支持鹿寨、荔浦、扶綏等縣(市、區)依託現有園區佈局建設自治區級高新區,以高新區支撐引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支持設區市、縣(市、區)黨委或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兼任所轄高新區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所在設區市、縣(市、區)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人兼任所轄高新區管理機構的領導班子成員。支持南寧市申報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區,構建面向東盟的產業集群。支持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申報國家首批東中西合作互濟加工貿易產業園區。到2023年,國家高新區達到5個以上,自治區級高新區達到12個以上。

加速高新區產業集聚發展。加强柳州汽車整車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南寧亞熱帶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鼓勵柳州、梧州、百色、崇左、貴港、來賓等市,圍繞汽車、醫藥、鋁、糖、新能源電動車等產業,建設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促進特色產業集羣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玉林國家內燃機特色產業基地,推動園區建設與產業升級。以龍頭企業和重大專案為載體,推動關聯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和資源要素向高新區集聚,提高產業集聚水准。到2023年,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達到4個。

打造千億元園區。堅持强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建設一批千億元園區。引導各高新區確定主導產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發揮桂林、柳州、南寧國家高新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繼續保持千億元園區領先地位。加速北海智慧終端產業、柳州河西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加快河池有色金屬產業轉型陞級,爭創千億元園區。做大做强梧州、百色特色產業,爭創500億元園區。夯實貴港、賀州、來賓、欽州、玉林、防城港、崇左等高新區高品質發展基礎。引導優勢資源向高新區骨幹企業集聚,加大力度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為覈心的高新區創新企業群。力爭到2023年,超千億元園區達到5個。

(二)推動農高區和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在調整結構和優化佈局的基礎上,重新認定和建設一批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加强百色、北海、賀州、玉林、來賓、南寧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建設自治區級農高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級農高區爭創國家農高區。積極參與國家“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以農業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為依託,優化建設廣西星創天地,加强星創天地基礎條件和孵化能力建設,培育孵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到2023年,擇優建成50個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和100個以上廣西星創天地,建成2—3個自治區級農高區,爭創1個國家農高區。

(三)加快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設立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高標準建設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生態脆弱地區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加强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構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與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改善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力爭到2023年,現有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質量和效果得到顯著提升,新建5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四)加速創新功能區要素資源集聚。在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經費中設立創新功能區建設與發展專項,對通過國家以及自治區認定並在認定週期內獲得績效評估合格以上等次的高新區、農高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分級分類給予園區所在地對應人民政府或管理機構一次性獎勵性後補助,專項用於科研和成果轉化。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創新能力强的公共服務平臺、企業研發中心、品牌研發機構和標準化科技組織。全面構建功能區創新創業生態,佈局培育一批自治區級雙創示範基地,對符合條件的推薦申報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機制。到2023年,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65家,眾創空間達到135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組織領導。全面加强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每年召開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題部署科技工作。自治區科技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科技强桂三年行動,自治區科技廳具體負責對科技强桂三年行動的年度目標任務進行分解並組織實施。各設區市、自治區有關部門和組織要將科技强桂三年行動工作納入工作重點,建立相應的領導機制和協調機制。各設區市要於2021年8月中旬前出臺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因地制宜謀劃一批重大專案、建設一批重要平臺、細化一批改革舉措。

(二)優化工作機制。强化全區各級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與行業首長部門工作會商機制,行業首長部門要精准提出產業、重點企業、重大產品的創新需求,梳理凝練急需攻堅的關鍵核心技術,共同謀劃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及工程。加强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推進强首府戰畧實施,優化廳市會商工作機制。

(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廣西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的通知》(廳發〔2020〕29號)各項改革措施,加快推進“三評”改革、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大力推動科研專案“包乾制”“揭榜制”等制度實施。完善科技治理體系,推動重點專案、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寘,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改革重大專案立項和組織管理管道,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完善科技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營造全社會良好創新生態。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試點單位可以將本組織利用財政性資金或接受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委託形成歸組織所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試點單位與成果完成人(團隊)成為共同所有權人,試點單位可以賦予科研人員不低於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購買科技成果、技術入股等管道,承接研究開發機构、高校、其他企業等組織的科技成果並實施轉化。

(五)加大科技投入。全區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始終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加大引導全社會研發投入,加大公共科技活動支持力度,完善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推動引導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逐年提升企業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强化科技金融服務,構建“撥投保貸貼”協同機制,設立風險補償池,做大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投資基金規模,繼續推進“桂惠貸—科創貸”,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六)加強監督評估。完善科技監督與科研誠信建設政策體系,建立權責更加明晰的監督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全社會研發投入和財政科技投入快報制度,完善全社會研發投入監測機制。將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到各設區市和自治區有關部門,相關名額考核納入綜合績效考評體系。自治區組織協力廠商機构對科技强桂三年行動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實施成效顯著的設區市獎勵。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