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松尼瑪:巴塘草原上的“擎燈人”——走進新玉樹⑦

青海 58℃ 0
摘要:眼前的這個藏族漢子身材瘦削、面容疲憊。今年56歲的更松尼瑪出生在玉樹市巴塘鄉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
眼前的這個藏族漢子身材瘦削、面容疲憊。與人說話時,幾條抬頭紋深深地刻在額頭上。可一旦說起他的學校、他的學生,語氣又陡然輕快起來,就像他身上那件出現在三伏天的深藍色棉衣一樣,令人不解。

整整一個上午,我們一直在聆聽他的故事。並不驚天動地,可總有股勁兒扯著我們,讓我們想離他近些、再近些……

他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第一民族中學校長更松尼瑪。

今年56歲的更松尼瑪出生在玉樹市巴塘鄉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四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年幼時,父親早逝,母親一人將幾個孩子撫養成人。

也許是成績優异的原因,更松尼瑪從小就對三尺講臺心生嚮往。1985年7月,從玉樹州民族師範學校畢業後,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的他申請到當時條件最艱苦的新寨小學。

當時的新寨小學基礎設施落後,全校六七十名學生都來自周邊的牧民家庭。作為五年級的班主任,他在教藏語文的同時,還承擔著數學等科目的教學任務。

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的更松尼瑪不滿足於現有的教學條件,經常找一些藏文的課外書籍供學生學習。遇到沒有藏文資料的情况,他就先自己學習,再去課堂上講給學生聽。班上的二十幾個孩子底子薄、成績差,放學後更松尼瑪就留他們多補習幾個小時。冬天天黑得早,路遠的幾個學生,都是更松尼瑪打著手電筒把他們一個個安全送回家。

隨著新寨小學擴大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1988年,更松尼瑪成為這所學校的“領頭羊”。

“當時年輕,既缺能力也缺經驗,但我的目標就是一定要把學校的教學品質搞上去!”為了做到這一點,更松尼瑪把提升教師素質作為工作的突破口,採取優勝劣汰的辦法,重點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准。

幾年下來,更松尼瑪發現各年級的學生呈金字塔式的發展。越到高年級,班裡的學生就越少。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家訪成為他和同事課餘最重要的工作。

“一趟不行就兩趟,實在不行就去五六回。”更松尼瑪現在還記得自己在學生家裡,跟對方談心直至深夜的場景。

根據教育需要,結古鎮先後辦起了十所村級小學,更松尼瑪被任命為這十所學校的總校長。當時,這些學校大多分佈在山大溝深的偏僻地帶,有時可以騎著馬,但多數情况下都靠自己走著去。可即便如此,每所學校每年更松尼瑪至少要去四五趟。

2010年4月1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打破了以往寧靜和諧的校園生活。為了一心一意將災後重建工作做好,更松尼瑪說服妻子提前退休回家照顧家庭,他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學校拆遷、規劃、重建工作中去。

2012年,學生全部正式入住新學校並複課。為了解决學校教師後顧之憂,更松尼瑪幾經奔波、換來了學校周轉房的建成。疲勞過度,再加上高血壓,他住進了醫院,可半個月後,又迅速回到崗位上。

2014年初,更松尼瑪成為了玉樹第一民族中學校長。來到新學校後,為提高教育教學品質,他提出包括教師線、學生線和家長線在內的三線並進管理模式。

“一些家長不瞭解自己的孩子,更不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况,不瞭解學校的教學情况,為了增進這種關係,我們安排家長進班級聽課。”更松尼瑪坦言,一開始,除了一些老師不能適應這種模式,確實有家長不配合,有人請假,也有家長在課堂上接電話。但從2015年推行到現在,家長聽課模式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張王牌。哪怕在采挖蟲草的季節,很多家長也堅持參加。

對於自己的學生,更松尼瑪雖然要求嚴格,但從不吝嗇誇獎。多年來,上衣的口袋裏總是裝著一些糖果和文具。在校園裏碰到學生撿起地上的垃圾,他掏出一顆糖以示鼓勵;清晨有學生背書,他拿出一塊橡皮表示誇獎;有學生考試進步,在走廊裏看到了,他也會拿出一支鋼筆讓他再接再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幾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不斷提高,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不斷強化,中考統考總分和升學率連續七年在全州排名第一。

但就在學校發展日新月异的時候,更松尼瑪的身體狀況卻大不如前。前年查出胃部腫瘤,去年8月做完手術,胃部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原本90公斤的他短短幾個月,體重驟降至60公斤。時至八月,他還穿著七八層衣服和棉褲棉鞋。

這麼多年來,更松尼瑪心中也嚮往著詩與遠方。但每次有機會去外地,不管是學習、培訓還是旅遊,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學校。站在當地的學校門口,感受一下學校的氛圍,看看學生的狀態。

從學生到老師,從土房到樓房,從一塊黑板到多媒體教學,幾十年來,無論是更松尼瑪還是玉樹的教育事業,都發生了太多太多的變化。今天,站在玉樹州成立70周年的新起點上,更松尼瑪有著自己的心願。

“希望學校的明天更美好,學生的明天更美好!”(鹹文靜張多鈞程宦寧陸廣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